天天看點

蘇州老風俗:男子結婚後,積攢二十多年的壓歲錢要全交給老婆

一到過年,關于年俗的談論就鋪天蓋地:以前是因為過年太重要,家家都一絲不苟地學習規矩照着做;現在是因為年味寡淡,年輕人們大多一邊宅在家,一邊用力緬懷。其實作在還是有許多人家傳承着老規矩,依着季節時令,認認真真地過好每一個大小節日,而且還在節日的過法中,應時而變,出現新現象。

最大的節日當然是過年。要說過年的舊俗,不說個例,單是要共同遵守的“通行版”,就有四五十條之多。古人是過了臘八就要開始忙年,現在程式大為簡化,但蘇州的忙年還是很普遍,基本上家家要做蛋餃、熏魚、筍幹燒肉,準備小圓子、年糕和八寶飯。這些都是吃的,當然很重要,更重要則在于,“過年”是具有總結意味和标志着起始的,這樣的日子,在傳統的老蘇州看來,必須要祭告祖先、祈禱天神。

老法頭,蘇州人過年前的祭祀儀式有兩種,一種叫祭竈,又稱送竈;一種叫過年,也就是祭神。竈就是燒飯的柴火竈。據說每家的竈神,都對這戶人家的日常作為看得清清楚楚,是以每到年底回天上“述職”,都彙報這戶人家一年的所作所為,作為老天爺揚善懲惡的依據。老天爺的喜怒決定着來年的休戚,是以家家戶戶都要恭恭敬敬地送竈神上天,為了讨竈神的歡心,還要紮紙馬、紙轎子,好讓竈神老爺能想騎馬就騎馬,想坐轎子就坐轎子,總之,要讓老爺開心。

這一天蘇州人家還有一種特别的供物,叫糖元寶,即用糖制成元寶形狀來供竈神,最重要的是,還要塗在竈神塑像的嘴上。說起來,是想讓竈神吃了糖,嘴巴甜,好在老天爺面前替自己說好話呢。實際上還有更深層的心聲:小囡在大人祭竈時,忍不住偷吃了,就會被大人吓罵說,吃了這個糖,就張不了嘴說不了話了!吓得小囡趕緊吐出來。這種糖類似于麥芽糖那種軟軟黏黏,塗在嘴巴上,簡直就是相當于封了竈神的口——您要麼說好話,要麼就别開口了吧!

送竈是個小節目,過年祭神就是個大節目了。大多數人家會在除夕那天祭神,并同時祭祖。祭神的意思就是感謝諸神一年來的保佑。老法頭的人說起來,萬物有靈,什麼都有神的,誰如果坐在桌上,就會亵渎桌神,那是要挨罵的。儀式非常隆重,要燃燭點香,要灑酒磕頭,要有桌圍,有十杯十筷,酒過三巡了,還要念念有詞,祈禱祝福。儀式太複雜,并且家家還在大同中各有小異,不再贅述。

到大年初一,最值得期待的就是壓歲錢。小囡們依次拜年,換得一個壓歲大紅包,皆大歡喜,老法頭壓歲錢是用紅紙裹起來的。一定要用紅紙,可不僅僅因為這個顔色喜慶。我們知道在有關傳說中,“年”是個怪物,它怕火光,而火光是紅色的,是以紅色起初不是代表喜慶,而是辟邪。在傳說中,還有個怪物叫“祟”,特别喜歡摸小孩子的腦袋,一摸,小孩子就要發高燒,是以一到過年,就要給小孩子紅紙包錢,好壓住“祟”這個小怪物。久而久之,壓祟,就根據諧音,變成了壓歲錢了。

壓歲錢應該是小孩子過年最盼望的東西了,但一般家長都會跟小孩子說,我來幫你保管,等你長大了給你——這都成一個段子了:說長大了給你,但你在父母眼中,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當然也有破解之法,在蘇州老風俗裡有一種說法,“男兒至成婚後,方歸其妻受領父母之拜年錢”。意思是說,男孩子長大結婚了,他辛辛苦苦攢了十幾二十年的壓歲錢,就全交給他的妻子了。這非常有意思,不管是他自己攢了給妻子,還是父母幫他存着然後交給媳婦,都可以求一下這位男子的心理陰影面積。

這應該是屬實的,從很早開始,因為手工業和商業發達的原因,我們江南地區女性的地位,就不比男性低。而且反過來說,把錢交給妻子又算得了什麼呢?蘇州人稱呼妻子,是叫“家主婆”,稱呼一出則地位彰顯,對妻子的付出給予尊重的家庭,才是真正和諧幸福的家庭。是以蘇州人的生活幸福指數高,也是與蘇州女性地位有關系的,這一點,甚至可以認為不是風俗,而是風雅了。

年俗裡還有風雅的事。譬如橄榄茶,現在蘇州人過年還是要用其待客,以其味甘而美,開胃生津,解毒去膩,且形狀近似元寶,故而是過年茶飲的不二選擇;又譬如歡喜團,是指取暖用的炭基,類似于煤球,做成扁圓形,上下兩塊相合,放入圍爐裡點燃取暖的時候,要加入芸香,于是兩兩相伴、一室團圓、滿屋馨香、舉室和暖……現代人取暖有了更先進衛生的手段,但每每想起來,讓人無限神往。

現代人沒有了歡喜團,但有了空調和香氛;同樣的,現代人祭祖簡化了流程,但是又新增了内容——有人家會用現代化手段給老祖宗放他們生前喜歡聽的評彈。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即使是民俗,也是一邊傳承,一邊發展,何況還有源源不斷的移民,帶來文化交流和碰撞,又促使着地方文化不斷地發展和生長。譬如,現在蘇州人過年必吃的水芹,因為其莖内空心,被稱為“路路通”,但在老傳統中,卻寓意着“勤勞”。但是沒有人質疑“路路通”的合理性,而且都在過年時喜聞樂見,伸手就夾一筷子——所有的民俗,都是逐漸發展成形的,展現着人們的各種“心機”,窮盡各種方法,祈禱來年的豐足幸福團圓美滿。那麼,隻要是符合時代的特征,展現人們的心理,能滿足對于年節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新興流行的也可以固定下來,在未來成為傳統。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陳抒怡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餘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