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建構養老服務時間銀行機制 探索梯次分明激勵措施

作者:海外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月19日電 (記者 杜燕)《北京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實施方案(試行)》正式出台。據介紹,在經過教育訓練後,滿18周歲、熱心公益事業、身心健康的北京市常住居民,或北京市未滿18周歲的在校學生在其監護人的帶領下參與養老志願服務的,可成為志願者并在“時間銀行”建立對應個人賬戶,每服務1個小時可獲得1個時間币并存入賬戶,時間币在全市範圍内通存通兌。志願者既可以在60歲以後兌換相同時長的服務供本人使用,也可以贈送給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直系親屬,讓親人享受服務。

今天,記者從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該局會同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團市委三部門聯合釋出《北京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将于2022年6月1日起實施。養老服務時間銀行是北京市在公益互助養老模式上的創新,目的是為了鼓勵和支援全社會為老年人提供志願服務,并推動這種服務産生的資源在個人、家庭、社會間形成可持續的循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助人助己、惠及家人

養老服務時間銀行運作、運轉的基礎就是它的資訊管理平台,近期北京将釋出平台微信小程式或APP,友善群衆完成登入、認證、釋出資訊、記錄時長等各項操作。

免費贈予+二次公益,特殊老年群體有特别優待

養老服務時間銀行的服務内容,包括情感慰藉、協助服務、出行陪伴、文體活動、健康科普、法律援助、教育訓練講座、指導防範金融和網絡風險等八大類服務,基本符合北京市老年群體的普适性需求。

各區會根據本區老年人實際狀況和志願者專業特色、分布情況等,優化時間銀行服務内容,推出滿足個性化服務需求、接地氣的服務項目。訂制服務完成後,老年人可通過登入資訊管理平台或聯系街道(鄉鎮)确認的專業機構對養老志願服務進行滿意度評價,服務好不好,體驗優不優,動動手指、打個電話就能回報。

針對經濟困難、重度失能、失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重度殘疾老年人等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和高齡老年人,以及其他急需社會給予幫助的困難老年人等特殊老年人群,《實施方案》明确各區民政将結合各區實際情況,優先為上述特殊老年群體免費贈予一定數量的時間币,用于釋出養老服務需求,兌換志願者提供的各類服務,切實解決特殊老年群體突出的養老需求。同時,鼓勵志願者借助公益賬戶為有需要的特殊老年群體捐贈時間币,實作“二次公益”。

探索建立梯次分明的激勵措施

時間銀行養老志願服務具有先提供服務、後享受服務的自助自惠特點,從嚴格意義上屬于互助養老服務模式,是養老志願服務的初步形态。當志願者将所儲蓄的時間币捐贈給社會、放棄享受後續服務時,就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志願服務。

志願者通過參與時間銀行養老志願服務獲得并存儲的時間币達到1萬個後,可在其年長衰弱或失能後,按照城鄉特困人員待遇入住轄區内的公辦養老機構。1萬個時間币意味着1萬個小時的服務時長。

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并不是唯一的激勵機制,政府部門還将探索建立梯次分明的激勵措施,比如積分兌換獎勵、優秀志願服務項目評選、優秀志願服務組織評選、星級志願者等等。同時,也歡迎社會各界集思廣益,提供可落地、可操作的激勵措施,讓養老服務志願者享受可預期、實實在在的激勵和實惠,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傳統美德,營造為老助老志願服務氛圍。

監管措施将不斷完善,讓好事做好

時間銀行資訊管理平台将采取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手段,精準對接供需資訊,對服務采取“智能化”監管。比如,對同一志願者在同一時間段參與多個養老志願服務的,将進行限制,後期根據回訪調查情況予以處理;還比如,對于高頻雙向服務、異常深夜服務、時間币頻繁贈予等異常情況,将進行預警提示,并跟蹤相關主體和賬戶。

負責人指出,對于出現弄虛作假行為的,一經核實,将會采取一定措施,包括取消養老志願服務資訊認定和記錄資格,納入本市養老服務機構失信名單等。此外,對于承接全市養老服務時間銀行運作的資訊管理平台營運方及其從業人員,要求其對提供服務過程中收集、使用的個人資訊嚴格保密,不得洩露、篡改或者毀損,不得向他人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