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樓謎案」A3:“太祖皇帝仿舜巡”之謎(之二)

作者:靜海巡閱使
「紅樓謎案」A3:“太祖皇帝仿舜巡”之謎(之二)

第一章 曹學三大征

第三節 “太祖皇帝仿舜巡”之謎(之二)

上一節論證了“太祖皇帝”對應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論據非常的獨到和準确,如果沒有看到的朋友可以進作者公衆号裡面翻閱一下。

有人又要問,明朝有沒有“太祖皇帝仿舜巡”的事情呢?我可以告訴你,真有,而且還有兩個,那就聽我來說一說。

各位朋友在看第一章第一節“國朝定鼎百年”之謎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幾個加粗的文字明武宗“一連四次出巡”,我這裡再把這段文字貼出來: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男,漢族,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後的長子。年号正德。朱厚照從小機智聰穎,喜歡騎射。 即位不久,便信用以劉瑾為首的宦官馬永成、丘聚、谷大用、張永等八人,時稱之為“八黨”。悉以天下章奏付劉瑾,而劉瑾則日益誘導武宗戲玩娛樂。在西華門别築宮殿,造密室于兩廂,稱為“豹房”、“新宅”,每日遊樂其中。皇帝的荒嬉無度、宦官的恣意枉為,緻使原已危機四伏的社會經濟不斷惡化,階級沖突不斷激化,農民起義接連不斷。劉瑾伏誅後,武宗日益寵信江彬。在江彬的誘導下,武宗屢屢出巡。正德十二年八月至十四年二月,武宗不顧大臣們的反對,一連四次出巡。在位期間因荒疏朝政,導緻宗室安化王朱寘鐇、甯王朱宸濠先後起兵奪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歲,在位十六年,廟号武宗,谥号“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紅樓謎案」A3:“太祖皇帝仿舜巡”之謎(之二)

從第一節的論述我們已經知道,“國朝定鼎百年”是從明武宗開始計算的,我們不扯到明太祖朱元璋那裡去了,既然我們絕大多數人認為“國朝定鼎”就是“太祖皇帝立國”,《紅樓夢》作者也成功地把大家帶到這條泥沼裡來了,為什麼不将錯就錯呢?我們來看看這裡的“賈府接駕一次”、“王府接駕一次”、“江南甄家接駕四次”。

關于明武宗的情況,史料非常的豐富,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去查閱,我這裡隻講出巡的事情:

第一次:正德十二年八月(1517年9月),明武宗急裝微服出幸昌平,至居庸關,為禦史張欽所遮,乃還。數日後,複夜出,因度居庸關,幸宣府(明九大邊鎮之一,即宣化府,今張家口宣化區)。

第二次:未幾,巡幸陽和衛(今山西陽高縣),明武宗一行浩浩蕩蕩來到宣府,營建“鎮國府”。并為自己更名朱壽,竟然降一等又加封自己為“鎮國公”(這是賈家甯國府甯國公的來曆,後面細講)。有的資料記載,幸宣府和幸陽和為同一次,而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二十一日武宗率侍從四人再赴宣府玩樂至二月十三方回北京。

「紅樓謎案」A3:“太祖皇帝仿舜巡”之謎(之二)

第三次:正德十二年十月(1517年11月),蒙古王子伯顔叩關來襲,朱厚照大為興奮,火速回京布置禦駕親征,這就是著名的“應州大捷”。此戰中,朱厚照展現出了不凡的軍事天賦,首先派少量部隊引蛇出洞,牽制住敵軍主力部隊,再不斷增加兵力來消耗敵軍的銳氣。整個戰事持續了好幾天,最終以蒙古小王子敗退告終。這場戰役報了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的大仇,使得明帝國北方邊境安定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是明武宗一生中最光彩的時刻,也是他日後廟号武宗的來源。武宗非常喜歡宣府的鎮國府,甚至稱那裡為“家裡”。正德十三年(1518年)立春,武宗在宣府,照例要舉行迎春儀式,正月初六傳回北京。

第四次:正德十三年正月(1518年)還京,數念宣府,複幸大同。聞太皇太後崩,乃還京發喪。将葬,如昌平,祭告諸陵,遂幸黃花、密雲,駐喜峰口。

「紅樓謎案」A3:“太祖皇帝仿舜巡”之謎(之二)

第五次:同年(1518年),明武宗又由大同渡黃河,次榆林,至綏德。還,由西安曆偏頭關,抵太原。正德十四年正月(1519年)自太原還至宣府。帝東西巡幸,曆數千裡,二月初八方回北京。

第六次:及還京,複欲南幸。正德十四年六月(1619年)江西甯王朱宸濠謀反,明武宗朱厚照又一次要禦駕親征。八月大軍走到涿州,卻傳來了再壞不過的消息,南贛巡撫王守仁(就是史稱兩個半聖人之一的那個王陽明)絲毫不懂得體察聖意,居然不等朝廷降旨就率軍征讨,三下五去二就把不争氣的甯王活捉。朱厚照聞報跌足不已。叛賊已平,還親什麼征呀?但朱厚照自有他的鬼聰明,他隐匿捷報,繼續南行。十二月一日,武宗抵達揚州府。後至南京,又欲幸蘇州,下浙江,這一鬧足足八個多月。王陽明早在六個月前就把甯王押到了南京,苦求皇上受俘,朱厚照一概不準。最後王陽明終于福至心靈,重新報捷說所有功勞全是大将軍朱壽先生的,靠他老人家的威德和方略,以及他身邊的一幹功臣,才能迅速平亂,自己親冒矢石、大戰鄱陽的事迹自然一字不提。這一本遞進去,旋即準奏。受俘之後,朱厚照總算勉強同意北返。走了一陣子,又突發奇想:要把甯王放回去再作亂,由自己親手擒回。臣下聞之如五雷轟頂,勸谏的話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回程路上,武宗遊鎮江,登金山,自瓜洲過長江。正德十五年九月(1520年),經清江浦,漁積水池,帝舟覆被溺,遂得疾。十月,帝至通州。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武宗一行才回到北京。正月十四日,武宗仍舊強撐,在南郊主持大祀禮。行初獻禮時,武宗皇帝下拜天地,忽然口吐鮮血,癱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大禮不得不終止。三月,武宗已處于彌留狀态,他對司禮監太監說:“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後,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預也。”言畢崩駕于豹房,時年三十一歲。

「紅樓謎案」A3:“太祖皇帝仿舜巡”之謎(之二)

從以上所列明武宗六次出巡的曆史真迹來看,已經突破了百度上的“一連四次出巡”的曆史定論,四次巡幸“宣府”(江南甄家,江南也有宣州府),一次由王陽明的“王府”接駕,惟有一次“在姑蘇揚州監造海舫、修理海塘”的“賈府”對不上,因為明武宗巡幸的數千裡的西北,而海舫、海塘是在東南,說的是反話嗎?還是借用禦駕親征江西甯王朱宸濠時巡幸揚州、南京、鎮江(蘇州)的說詞,雖然不能确定,但也無傷大雅,也不一定非要丁是丁卯是卯的。

再來看王熙鳳(魏忠賢)的“可恨我小幾歲年紀,若早生二三十年”,則離明武宗1521年差不多百年,好像有點差距,但如果以1568年出生的魏忠賢壽命60歲來說,再加上三十年,似乎差不太多了。

這是“太祖皇帝仿舜巡”考證可以單獨拿出來的第二個證據,是不是又給了曹學家們“康熙皇帝仿舜巡”又一記老拳?是否可以與第一個“清太祖努爾哈赤六叩邊關”的證據相輔相成,互相照應,形成雙拳呢?!

然而可能還是會有人糾纏不放,會說“如今現在江南的甄家,嗳喲喲,好勢派!獨他家接駕四次”應該講的就是“江甯織造府”曹家,你能找出江南另外一個接駕四次的例子來嗎?

說來就來了,還可以與前面這兩個論據可以形成一套組合拳,互相照應,一喉三歌,請聽下回分解。

點關注,不迷路,為您徹底揭秘《紅樓夢》!

作者:靜海散人

推薦閱讀:

  • 【紅樓謎案】(開篇詞):從文本證據鍊揭開《紅樓夢》的重重迷霧
  • 【紅樓謎案】(曹學三大征)A1:“國朝定鼎百年”之謎
  • 【紅樓謎案】(曹學三大征)A2:“太祖皇帝仿舜巡”之謎(一)
  • 【紅樓謎案】(曹學三大征)A3:“太祖皇帝仿舜巡”之謎(二)
  • 【紅樓謎案】(曹學三大征)A4:“太祖皇帝仿舜巡”之謎(三)
  • 【紅樓謎案】(曹學三大征)A2:“老太妃歸葬孝慈縣”之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