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日,“新安幫幫團”記者接到今日頭條合肥頻道使用者張老先生求助,上個世紀60年代,他曾在合肥工業大學讀書,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久而久之和不少大學好友“失聯”。如今已經80歲高齡的他,一直有個心結亟待解開:“當年和好多同學就像親人一樣相處,畢業後也一直在尋找老同學齊松齡,但苦于沒有線索,希望能夠在晚年找到老同學,大家好好聚一聚。”連日來,“新安幫幫團”記者多次輾轉,最終聯系到齊松齡的弟弟。
舊友情深,老同學尋找多年無果
張老先生告訴“新安幫幫團”記者,他于1960年上大學,就讀于合肥工業大學電機工程系工業企業電氣化自動化專業65-2班。當年他與同班的一位同學齊松齡是非常要好的朋友,1965年大學畢業後,張老先生被配置設定到成都石油部四川設計院,而他的同學齊松齡則被配置設定到重慶煤炭設計研究院。
“剛畢業那幾年,我們之間還有聯絡。大約在1968年,齊松齡曾回過合肥,當時我在成都工作,我夫妻在合肥工作,她們兩個人見了面,還合影留念了。”張老先生拿出了當年的老照片,雖然時隔多年,但照片依然十厘清晰完整,可以看出儲存得非常仔細。“在那之後不久,齊松齡又寄過來一張照片,是她的兒子出生83天時拍的照片,這是她在照片後面寫的。後來沒過多久,我們就聯系不上了。”回憶起往事,張老先生十分感慨,“從前我們關系特别好,現在年紀大了,越來越想找到她。”
張老先生告訴“新安幫幫團”記者,齊松齡女士的夫妻也是他們的大學同學,名叫司開華,由于畢業後被配置設定到保密機關,他們之間的聯絡也就非常少。此外,當年還有一位女同學畢業後配置設定到了西安,後來也逐漸失去了聯絡。

照片拍攝于1963年,一排左五為齊松齡
輾轉尋找,卻得知斯人已去
據張老先生說,他曾經聯系過重慶煤炭設計研究院,遺憾的是,一位從業人員告訴他,該機關沒有名叫齊松齡的人。
在工作機關尋找無果後,記者決定從齊松齡女士的老家入手。于是聯系到合肥工業大學相關從業人員。最終在其幫助下,從合工大檔案館查到了當年的學生注冊卡,上面有老人當初入學注冊的家庭住址。其中,齊松齡登記的家庭住址為:河南省濟源縣思禮公社石牛大隊;司開華登記的家庭住址為:安徽省全椒縣管壩公社馬塘大隊小江村。對照學生注冊卡上的位址,記者在網上搜尋後發現,當年的濟源縣如今已成為濟源市,濟源市下有一個思禮鎮,推測就是當年的思禮公社,而思禮鎮下的石牛村則可能是當年的石牛大隊。
1月17日,記者聯系上思禮鎮鎮政府,詢問得到石牛村村支書的手機号碼。石牛村村支書接通電話後,表示不記得村裡曾有名為齊松齡的老人,随後他又幫忙詢問了村裡齊姓的老人,終于找到了齊松齡的家人。“我們村裡确實有這樣一位老人家,不過她七八年前就去世了,我把她弟弟的電話給你吧。”
震驚之餘,“新安幫幫團”記者再次與齊松齡的弟弟齊和祥通上電話。齊和祥說,姐姐齊松齡當年确實在重慶煤炭設計研究院工作過,但是大約在1976年就離開了,之後去了姐夫司開華所在的工作機關工作。“我姐姐上大學的時候,我去看過她,我記得當時她的确有一位姓張的同學。”說起舊事,齊和祥言語中透露出一些遺憾,“我姐姐在2014年就過世了,姐夫也早在姐姐走之前就離世了,我記得她在去世前兩年還去過西安,就是為了看望當年的老同學。”
幾十年的尋找,終于有了結局,張老先生沒有料到,50多年後,二人會以這樣一種方式“重逢”。“聽到你告訴我司開華、齊松齡同學去世的消息,我心頭一顫,找得太遲了,遺憾!今天也算是了卻了我的心願。活着的人,要好好地珍惜。”在記者告知張老先生齊松齡已經離世的消息時,他這樣說道。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見習記者 吳悅 鄭玲 記者 呂歡歡
有困難上今日頭條合肥頻道找【頭條幫忙】回報,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會第一時間跟進解決。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在【今日頭條】,著作權歸【新安晚報】所有。今日頭條已獲得資訊網絡傳播獨家授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