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家之聲 | 朱民:擁抱碳中和,擁抱未來,你别無選擇

作者:中國銀協

1月8日,清華五道口線上大講堂聯合“未來已來——全球領袖論天下”系列講座、清華五道口全球勝任力系列講座推出2022開年首講。本次講座邀請到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IMF原副總裁朱民,以“‘範式變更’:碳中和的長潮和大浪”為主題,分享他對全球碳中和這場宏大叙事的觀察和思考。本文是根據本次講座的文字實錄,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進行的整理和編輯。

本次講座的題目是“‘範式變更’:碳中和的長潮和大浪”。

碳中和是天下大勢,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方式最大的變化,它将深刻地影響未來,也劇烈地沖擊着當下,是以我們稱之為“範式變更”。這是一個一直持續到2060年的長期過程,是以可以用“長潮”來形容,這期間科學技術的突破,政策的突破,加上全球競争,一定會掀起連綿不絕的大浪,這會是人類發展史中極其精彩壯闊的一個階段。

碳中和是當代世界大勢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上鄭重承諾,中國将在2060年實作碳中和。同年12月份,總書記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承諾,中國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

中國為什麼要做出這些重要承諾?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全球平均氣溫也呈現同樣劇烈的上升,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060年全球平均氣溫會上升兩度以上,将會導緻惡劣的自然災害不斷發生,極大地損害人類的健康和生存環境。這些都有明确的事實依據。是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達成共識——碳中和是大勢所趨,傳統工業時代已經落幕,一個新發展時代即将開始。到目前為止全球已經有超過132個國家和地區承諾碳中和,覆寫了全球60%的人口、75%的經濟總量和75%的碳排放。

碳中和是對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産和生活方式根本性的颠覆,了解這點很重要。這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能源擷取方式和生産方式的過程,它将改變人類的效用偏好和價值取向,從追求物資形态的生産和消費方式到追求人類福祉——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健康發展。

碳中和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方式和治理規則的全面變革,它已經成為全球競争新的制高點,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規則制定的競争,因為競争最高的層次是規則制定。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歐洲就走在特别前面,他們意識到通過工業革命建立起的那套規則如今已經不再适用,是以歐盟推出了“綠色新政”,從方方面面進行布局,包括能源體系、生産體系、交通體系、建築體系等等,希望主導碳中和的規則制定。歐洲現在推行的邊界調節稅就是用碳排放概念來改變整個市場的競争格局。美國在拜登執政以後也立即傳回《巴黎協定》,把碳中和提升為美國的國家安全問題,要讓美國再一次上司世界。現在全世界很多的國家都看到,全球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和經濟向低碳轉型将重塑世界競争格局。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不可能置身于潮流之外。

目前中國的碳排放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人均碳排放超過歐盟,僅次于美國。我們的機關GDP碳排放量也很高——每創造1美元GDP的排放量是0.69公斤碳,大概是全球水準的1.5倍,是美國的2倍,日本的3倍,是以我們在發展效率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沒有中國的積極參與,全球減排就不可能實作,這既是國際社會的要求,也是我們實踐總書記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對于中國而言,我們的碳排放要在2030年達到峰值,到2060年實作“零碳”(淨排放為零),下降曲線特别陡峭,用短短30年完成這個任務,本身就很艱巨。更大的挑戰在于,中國仍然是一個開發中國家,這是我們和發達國家很不一樣的地方。歐洲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碳達峰,他們的服務業比重高,工業比重較低,經濟增速也很低;我們則是以制造業、工業為核心的經濟體,要保持中高速增長,一次能源消耗基本持平,同時排放要減少到幾乎為零,這個“缺口”就要依靠科技的力量、金融的力量、制度安排的力量來填補。

如今的全球形勢下,高碳高增長之路已經行不通,歐洲的低碳、低增長模式我們也不能走,因為我們還需要增長。我們隻有第三條道路——在雙重制約下,選擇低碳和零碳的綠色技術和産業體系,實作減碳和增長雙赢。

這是我們開啟未來40年新長征的根本目标和挑戰,挑戰中也蘊含着重大的機遇。

我們提早轉型就有利于降低轉型的重置成本、沉沒成本。相比之下發達國家的重置成本很高,比如美國每千人的汽車保有量是845輛,日本是575輛,中國則隻有173輛,這個差距是巨大的,未來将由新能源汽車來填補,這就是為什麼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市場如此火爆。中國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可以為綠色産品創新推廣提供更多的市場需求,我們的綠色技術和産業也是以形成了一定的積累,有些方面甚至處于并跑、領跑位置,特别是我們在數字技術上的優勢能夠助力研究發展。我們還有制度和政策優勢,生态文明建設和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和實踐,将有助于形成統一的社會共識。利用好這些優勢就能夠提升大陸技術和産業的競争優勢,推動一場系統性的低碳變革。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走的是傳統工業化的模式,我們是在追趕;下一個40年中國可以走綠色發展的模式,我們可以引領世界,讓全球共享綠色繁榮。在今天這個時點上,我們看到了過去40年令我們極其自豪的輝煌,放眼未來,我們将迎來更輝煌的40年,那就是碳中和。

能源革命

碳中和的兩個抓手,一是能源革命,二是金融先行。

按照2019年的資料,我們全年的碳排放約為100億噸,占全球的28.9%,其中電力占40%,工業30%,建築15%,交通15%;我們的能源結構裡化石能源占84%,其中煤占57.7%,石油占18%,天然氣占8.2%,相比之下非化石能源隻占15.3%左右,這個比重要繼續擴大。

中國分四步走的碳中和路線。

第一步是“兩個替代”:一是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二是能源的電氣化。

第二步是“兩個脫鈎”:先是電力與碳排放脫鈎,接着是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鈎。

第三步是達峰:電力的碳排放提前在2025年達峰,能源消費和全社會的碳排放都在2028年達峰。

第四步是中和:2055-2060年實作淨零排放。

有了這個路徑以後,重要的一環就是減煤去煤。

中國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充足的産能,是以形成了偏煤的能源結構,我們每年的煤炭消費量達40億噸,占全球50%以上,其中能源消費占比接近60%;在此基礎上我們形成了獨特的工業結構,燃煤發電量和鋼鐵、水泥産量均占全球的50%左右。這也正是我們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2020年中國GDP占全球的18%,能源消費量占25%,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30%。

按照規劃,減煤的技術路徑也分成四步走,2025年、2030年、2035年、2050年,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分别達到20%、25%、35%、65%,煤炭的相應占比分别降至50%、45%、30%、15%。“十四五”期間煤電的建設會逐漸放緩;“十五五”期間煤電建設要完全停止;2030年開始煤電替代,非化石能源發電提高至50%;2035年以新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基本建成,非化石能源發電進一步提高至65%;2050年基本實作電力系統的淨零排放。

用什麼來代替煤炭?

第一個是光電。大陸有128萬平方公裡的荒漠和戈壁,隻要在其中十分之一的土地上安裝光伏發電裝置,年發電量就可以達到20萬億度。此外,如果我們在居民樓和寫字樓屋頂全部安裝光伏發電系統,年發電量可以達到3-4萬億度,基本上相當于我們2020年全國用電量的一半,可見中國是擁有豐富太陽能資源的。現在光伏發電的成本已經低于煤電,阿聯酋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一度電最低隻要1.35美分,青海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已經降到0.24元一度,青海的光伏發電輸送到河南駐馬店的落地成本已經低于駐馬店當地煤電價格。四川甘孜州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在去年已經達到0.15元以下。

我們也有巨大的風能資源,從西藏到東北,再到東南沿海,大陸的風能資源分布廣泛,陸地總儲量高達3400吉瓦(注釋:1吉瓦等于100萬千瓦),另外還有500吉瓦海上風能資源。

未來幾年中國的光電和風電将迎來大發展。“十四五”期間光伏發電的年均新增裝機容量預計可以達到70至90吉瓦,2030年之前平均年增73吉瓦,2030-2050年平均每年新增83吉瓦。2030年之前,風電将年均新增76吉瓦,2030-2050年平均新增65吉瓦。

與此同時,氫能的需求也将快速上升。氫的能量密度雖然低于汽油,但遠遠高于锂電池,而且氫是重要的化工材料,也将成為鋼鐵、水泥、重型交通等領域重要的化石燃料替代品,未來每年的消費量可以達到8100萬噸。目前氫的生産主要來自工業副産和瓦斯化,随着大規模電解水制氫技術走向成熟,未來其生産結構将會發生巨大變化,成為一種特别重要的能源。

能源革命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領域就是儲能,它可以為提升能源系統的調配靈活性提供極大的幫助。大陸目前的抽水蓄能裝機容量為30吉瓦,位列世界第一。此外還有其他儲能手段,目前仍需要克服成本問題。發展新能源,儲能和配送是兩個根本問題,我們稱之為“新能源替代第二階段挑戰”——光電、風電的生産成本已經快速下降,剩下就是克服儲能和輸送調配難題,讓落地的消費成本降下來。

全面重塑中國經濟

在綠色大變局之下,傳統工業時代形成的經濟體系和空間格局都将進行重構,在全面脫碳的限制下,能源、交通、建築、農業将迎來根本性的變化。

中國全面脫碳的結構和路徑,概括起來就是對電、氫、氨、生物質、合成燃料、碳捕捉六種不同手段的綜合運用,根據它們在不同行業的适應性,将形成不同的技術和應用。

例如交通運輸脫碳的關鍵是電氣化,再以氫、氨、生物質燃料為輔助。具體來看,在2050年的交通能源消費結構中,輕型車将以電驅動為主,氫燃料電池為輔;重型卡車則以氫能為主,小部分是電驅動;鐵路要實作全面電氣化;航空将主要依靠生物燃料,因為有能量密度和穩定性方面的要求;航運的主要燃料則是氨。整個能源結構相比現在會發生巨大變化。2021年全國汽車銷量是28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達到300萬輛。到2030年,我們的新能源銷售預計将超過1600萬輛,占汽車總銷量的40%,這是個了不得的發展。

重工業則是利用電氣化、氫能、碳捕集和封存以及生物能源來實作完全脫碳。例如随着煉鋼技術改進,使用零碳電力直接還原鐵,總排放的強度會下降得很快。再比如化工行業,目前我們的合成氨、甲醇生産都以煤為主要原料,北美和歐洲則主要是天然氣和石油。未來氫不但将成為化工行業主要的生産原料,也将作為生産過程中的主要能源,實作“從煤到氫”的根本性轉變。

在建築部門,預計到2050年中國人均住宅面積會高于歐洲水準,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目前建築業的能耗結構,采暖和制冷占了大頭(采暖34%,制冷5%),生活熱水占23%,烹饪占21%;建築業的能源結構仍以化石燃料為主——20%的煤,11%的石油,9%的天然氣,加上28%的電。未來建築部門的能源結構将基本實作全電化,電的占比将達到75%,剩下的則是工業餘熱、太陽能熱、生物質等。

長期低碳轉型會推進中國發展範式轉變和科技發展。

我們是通過深度脫碳來改變生産方式,同時發展科技創新,其實質是通過數字化和電氣化來推動脫碳。用清潔低碳的新型能源生産和消費體系,形成全新的零碳能源體系,然後用新能源體系支撐新的工業體系。這就需要整個的體制機制改革,需要建立完善碳價機制和碳市場,來為長期低碳化轉型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從減煤去煤逐漸推動整個生産體系的變化,再推動消費體系的變化,然後推動整個技術體系的變化,最終形成中國的零碳經濟全球競争力。

科技創新是最根本的力量

回顧近幾十年的科技發展史,從上世紀90年代的電腦主機,到後來的PC網際網路,再到移動網際網路,然後是數字化技術、人工智能、大資料,代表性的公司也從IBM、微軟、蘋果、谷歌變成了亞馬遜和一衆晶片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領跑的科技代表者都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和支援。

今天,科技發展已經步入碳中和技術階段,領頭的公司是誰?是特斯拉和甯德時代。因為市場意識到碳中和的大潮已經勢不可擋,隻有追随碳中和技術才能跟上潮流,這正是資本市場追捧特斯拉和甯德時代的原因所在。碳中和将是一個去技術中心化的過程,還會湧現出諸多新技術和新的大型企業。如果太陽能光伏的轉化效率能夠從20%提升到30%;如果電解水制氫的初始投資成本能夠從每千瓦850美元降到200美元;如果氫燃料電池的成本能進一步下降,效率能進一步提升;如果我們最終攻克了可控核聚變技術;如果熱泵的性能可以提高再提高4到8倍。這其中蘊藏着巨大的科技發展和創新空間。

當科技一次又一次地颠覆、改變世界,從最終産品向上追溯的整個生産過程都将被重塑。比如汽車的“零碳”并不是能源從燃油變成電驅動那麼簡單,而是整個産業鍊的共同減碳——6%的碳在産業鍊内循環,提升原材料加工效率占16%,能源替代占39%,采用可再生加熱系統占19%,生産效率提升占7%,通過全産業鍊每個生産過程和環節的科技創新和效率提升,才能最終生産出一輛碳排放為零的汽車。

未來的無碳能源體系将完全是靠數字化系統來營運、配售、運輸和調節,用數字化、智能化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十四五”期間,國家提出了一系列綠色技術推廣建議,比如微電網技術、工業餘熱集中、中深層地熱利用、氫能源車、智能充電,建築立體綠化。

中國的技術發展在很多方面已經走到前面,特别是新能源的研究和創新。在太陽能領域,中國的論文發表量和優質論文數量都排名全球第一,是美國這方面論文的兩倍。我們在風能領域、地熱領域的論文發表量也是世界第一,生物質能方面的論文發表量僅次于美國,全球第二。可見我們的基礎科學研究也在向前邁進。

金融先行,投資未來

碳中和的兩個抓手——能源和金融,兩者互相關聯,甚至金融動得更快。随着碳中和程序啟動,從全球範圍看,對石油、煤炭的投資已經開始下降。比如2021年煤炭行業的發債量下降了60%。我們說金融先行,投資未來,這對金融業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碳中和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創新和應用。

中國的綠色金融走在世界前列。

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們的綠色貸款規模達到13.92萬億元,位列全球第一;綠色債券存量規模8132億元,全球第二;我們的綠色企業股權融資和再融資合計200多億元;此外還有綠色發展基金、綠色PPP産業投資基金等金融創新。而且我們建構了一套綠色的指引、統計、激勵、監管機制,這些都是走在前面的。

但是與碳中和的重要地位相比,綠色融資的比重還比較低,截至2020年末隻占社會總融資額的4.6%,而且超過90%都是來自銀行貸款,資本市場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因為銀行在支援綠色融資方面存在天然短闆:一是期限錯配;二是風險偏好不比對;三是目前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綠色投資回報不穩定、回報周期長。從綠色金融走向零碳金融,金融業面臨巨大的挑戰,因為“零碳”是比“綠色”更廣、更深、更大的概念。

金融對碳中和的關鍵作用,首先是做好碳中和所需的巨量、長期和高風險投資。

關于整體的投資規模,各方面有不同的預測。清華做的分析,預計到2050年大概需要100萬億至135萬億人民币能源基礎設施投資,具體取決于2度還是1.5度場景。歐洲有一個預測說是需要238萬億人民币投資。還有更高的預測說需要500萬億。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一系列投資計劃,累計達到44.6萬億元,涵蓋資訊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友好的能源/電力系統、綠色低碳城鎮化和現代城市、傳統産業的數字化更新和綠色改造、擴大和重塑綠色消費、創新基礎設施六大領域,特别是在數字化更新和綠色改造領域,投資高達16.5萬億元。可見在開啟後40年階段的第一個五年,我們非常重視投資。

在做好增量投資的同時,金融業還要管好現有的金融存量。

根據國家資産負債表研究中心公布的資料,中國金融總資産規模在2019年已經達到900萬億元;中國居民的金融資産規模,存款、債券、保險、股票投資、基金投資加在一起,已經達到了325萬億元。在碳中和過程中一定會發生資産價格的變化,高碳資産的價格會下降,低碳資産價格會上升,甚至出現泡沫,整個金融資産存量會發生根本的變化,這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現在已經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有一項研究表明,如果以2050年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度以内為目标,全球35%的石油儲備、52%的天然氣儲備,88%的煤炭儲備将成為擱淺資本。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在碳價上升和新能源價格下降的沖擊下,國内煤電公司的銀行貸款違約率在10年内會從3%攀升到20%以上。

脫碳過程中的價格變化将對金融存量造成最直接的影響。從重工業來說,水泥價格會上漲30%,鋼鐵價格上漲20%,塑膠上漲50%,船運價格上漲110%,成本上升企業的經營利潤将受到擠壓,進而影響企業的估值,迫使企業進行脫碳的技術改造。

2020年,大陸煤炭、石油、冶煉和電力、熱力、瓦斯、水生産供應等高碳行業的企業總資産達到40.35萬億元,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對“五大門類”的貸款為34.86萬億元,占公司貸款總額的53%左右。脫碳将影響這些金融資産的估值,不良率和違約率也會變化,是以金融機構管理好存量的任務很重大。

金融機構的貸款導向會推動經濟結構改變。

未來30年,中國的用電需求會急劇上升,從2016年的6萬億度增至2050年的14-15萬億度;發電結構也會發生巨大變化,2016年主要是煤和水,2050年沒有煤,主要是風電、水電和太陽能。這個過程離不開銀行貸款的支援——煤電裝置、燃煤發電機沒有了,變成各種各樣的水電、光電、核電裝置。

碳中和還會引起大宗商品的需求結構變化。

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累計價值達到全球GDP的2%,這是巨大的成本增加,也是一場巨大的财富轉移——從制造品的生産和消費國向資源生産國轉移。到2040年,銅的需求會比現在增加1倍,鎳的需求會增加3倍以上,锂的需求會上升20倍,钴的需求也會上升3-4倍。随着稀有金屬需求大幅上升,大宗商品及其金融衍生品的市場價格都将發生結構性的改變。20年前不同品種的大宗商品市場是互相獨立的,比如小麥價格和棕榈油價格之間,石油價格和礦石價格之間互不關聯,而10年前大宗商品的泛金融化,包括糧食在内,所有大宗商品的價格都開始跟着石油價格走,而現在我們發現所有大宗商品價格都跟着稀有金屬的價格走,未來碳中和将極大地帶動稀有金屬的需求和價格上升,這就需要金融來進行穩定和支援。

金融業還需要幫助尋找高度不确定的碳價格。

特朗普執政的時候美國把碳價定在7美元/噸,奧巴馬的時候是42美元,英國著名的全球氣候專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olas Stern)說碳價要到266美元才能在全球升溫1.5度的場景下實作碳中和。現在也有一些碳交易市場在尋找合理的碳價格,歐洲近期是54美元/噸,我們國家還是七八美元一噸,定價差異如此巨大,需要金融業介入來幫助尋找不确定的碳價格。在推動碳中和的過程中,關鍵是要将市場經濟的力量用起來,金融業将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建構與碳中和一緻的中國特色的結構性貨币政策。

傳統的貨币政策是着眼于穩定物價和促進經濟增長,有了碳中和目标,我們就需要引進視窗政策,引入支援碳中和并且平衡碳中和風險的“碳中和支柱”,從過去的雙支柱變成三支柱的貨币政策。人民銀行有豐富的普惠金融經驗,我們有望在這方面實作突破,建構世界先導的結構性貨币政策。

同時要重塑與碳中和一緻的風險管理系統,把巴賽爾協定III的三個支柱變成巴賽爾可持續發展ESG,對最低資本金的考慮、外部限制的壓力測試和資訊披露進行調整。歐盟有一個測試表明,因為氣候變化,歐洲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每年會降低0.3-0.8個百分點,發放給企業的銀行貸款也會每年減少1.6%-5%,這當然會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是以所有的風險模型都将發生變化。

國際競争已經開始,特别是金融業。

金融業的碳中和競争,綠色債券市場在哪裡,綠色的标準在哪裡,披露的标準是什麼?這些問題都需要得到解答。金融穩定委員會下屬的氣候相關财務資訊披露工作組(TCFD)五年前釋出了氣候資訊披露架構,現在已經有超過2600家金融機構支援這套架構。國際銀行也成立了淨排放聯盟,要求營運、貸款、投資組合都要在2050年達到淨排放标準,中國還沒有一家銀行機構參加。

我目前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一個名人小組的成員,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建構一個新的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以後企業不但要用已有的國際會計準則進行稽核,還要用可持續發展的标準進行會計稽核,這意味着公司會計将迎來一場巨大的變革。

未來已來

人類有史以來還從未發生過如此規模巨大,如此覆寫一切、穿透一切,如此完美的自我革命和自我颠覆。當科技發生變化,當生産方式發生變化,當消費方式發生變化,當社會組織發生變化,當價值發生變化,當人、生産、社會、自然融為一體,這是一場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的“範式變更”。

碳中和的長潮将連綿不斷,在這長潮之上,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競争一定會不時掀起拍天巨浪。

是以,擁抱碳中和,擁抱未來,你别無選擇。

内容來源:清華五道口高管教育

編輯:王媛媛

專家之聲 | 朱民:擁抱碳中和,擁抱未來,你别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