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作者:張德芬

許多中國人的一生,好像都是為了房子而奮鬥的一生。租房子的人向往買房子,小房子的人羨慕大房子。

在房價開始飙升的2009年,一部以中國人買房夢為主題的電視劇打動了萬千觀衆,這部劇就是《蝸居》。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劇中,蝸居在小出租房的海萍、海藻兩姐妹向往着紮根大城市,買下屬于自己的房子。

在這樣的渴望支配下,人生漸漸滑向迷途。

劇中,海藻因為被欲望牽引失去了人生,而宋思明也因海藻走向末路,兩人似乎被命運判了“死刑”。

觀衆們對女主角海藻又憐又恨,憐惜她一畢業就背負着姐姐的買房夢,迷茫苦惱,更恨她不知進退、為了錢接近有婦之夫宋思明,毀了自己的大好青春。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然而,真正牽引海藻走向這條人生路的,并不是貧窮的物質和買房的渴望。

操縱海藻的,是她填補生命缺口的急切欲望,是她心底匮乏感帶來的不安與焦慮。

故事的走向,早在海萍、海藻姐妹來到江州時,就埋下了伏筆。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幼時生活的匮乏,讓她的信念漸漸扭曲

海藻心理上的母親,有一大半其實是姐姐海萍。

在計劃生育的年代,父母對于海藻的意外到來并不歡迎,是海萍作為大女兒說服父母留下了海藻這個孩子。

聽着這個故事長大的海藻,在心理上對本就姐姐心懷感激。

成長過程中,姐姐的照顧和溫柔更是讓她對海萍極為喜愛和依賴。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因為家庭條件有限,兩姐妹從小的生活并不優沃。在小鎮長大的她們,也沒見過什麼世面。

如海藻媽媽在劇中所說,家裡沒有條件富養她們。

長大後的兩姐妹不願意重複父母的平淡生活,在小鎮過着一眼望到頭的日子。

姐姐海萍先一步考上大學,留在了大城市江州,接着不顧父母的反對,妹妹也追随姐姐來到了江州。

沒有錢買房子,姐姐、姐夫和海藻隻能共同擠住在小出租屋中,為了在大城市紮根的夢想而努力。

成為城裡人、過上好日子、住上大房子,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看着大城市的浮光掠影,慢慢的在海萍和海藻心中:

“如果我不能在大城市紮根買房,我還有什麼臉面活下去。”

成為了她倆在大城市活下去的執念。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而這份與她們現有能力無法比對的執念給她們的初心蒙上了虛榮的表色,這份欲望在蝸居的生活中日益強烈,最終成為了支配她們的主旋律。

欲望和需求,很大程度上是沒有人類的進步的動力。

然而,過度執著于某一種欲望的滿足,人的信念就會扭曲。

曾幾何時,海藻是一個純良自愛的女孩。她自小在教師家庭長大,心思單純,在工作中察覺到宋思明的心思後,選擇了刻意回避。

然而在扭曲信念的操縱下,兩姐妹卻漸漸與最初的自己背道而馳,最終海藻越過了道德的邊界,向金錢低頭。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内心的缺口,牽引她走上迷途

客觀來看,海藻和海萍絕算不上真正的窮人。

她們在江州有穩定的工作,海藻和男朋友小貝一起攢錢,準備買房結婚。再努力幾年,二人應該可以擁有一個安穩的小家。

然而,原來平靜的生活被姐姐買房的兩萬塊錢打破。

海萍缺兩萬塊錢買房,已經被掏空所有積蓄的她向剛工作的妹妹求助。

同樣沒錢的海藻知道男朋友小貝有6萬塊存款,于是理所當然地要求他借給姐姐,不想卻遭到了拒絕。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面對姐姐一次次的催促,不忍心拒絕姐姐的海藻終于向宋思明開了口。

在姐妹倆看來難上加難的兩萬元,宋思明輕易地就拿給了海藻。相應地,海藻付出了代價,成為了他的情人。

看似海藻是最後走投無路,才依附了宋思明,但事實上迷途的起點不是無助,而是姐妹倆“一定要買房”的執念。

真正打敗她、讓她離開小貝的,也不是窮,不是物質的短缺,而是心态上的匮乏感。

匮乏感使她無法耐下心來,等待生活慢慢變好,她需要“确定感”來填補内心的缺口,證明自己的強大。

她無意與宋思明說起姐夫的工作困難後,宋思明打一個招呼,就解決了姐夫的問題。

宋思明的強大能力讓姐妹倆産生了“這樣生活真好”的錯覺。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姐姐沒有阻止妹妹跨越道德的邊界,甚至在母親面前,還以“他們應該是相愛的”為海藻辯解。

吸引海藻的,并不隻是宋思明的錢,真正吸引她的,其實是宋思明的掌控力。

海藻過上了從前不敢想象的生活,大别墅、保姆司機、漂亮的大衣和名貴的飾品,宋思明的财力和人脈徹底征服了海藻,曾經天大的困難在宋思明這裡都不是問題。

宋思明仿佛是可以解決一切難題的全能者。

這份掌控力讓海藻感覺生活變得“确定”,宋思明仿佛掃平了她生活中的一切煩惱和風險。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她一步一步在内心缺口的牽引之下,不斷向宋思明抓取,愈陷愈深。

明知這樣的關系是不被認同和祝福的,也不願意放手。

内心的缺口發出滿意的喟歎,但這份滿足感是裹着蜜糖的毒藥,最終傷人傷己,毀掉了海藻的人生。

生命中的匮乏感讓海藻不願意放棄欲望或耐心改變生活,她把宋思明當作改變人生的捷徑與手段。

當一個人開始走捷徑的時候,人生就隻剩下了捷徑。

一個人缺乏割舍欲望的勇氣和改變生活的能力時,便隻會盲目地填補生命的缺口,最終被執念操控,走向更無法控制的深淵。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破除匮乏感,提升生命品質

内心的匮乏感,并不來自于外界,隻來自于心态。

即使是從小生活非常幸福的人,也會在内裡各種各樣的需求和欲望。

如果不能和欲望和平相處,就會因為内心的缺口而感到強烈的不安,既而産生匮乏感。

同樣的,也有許多人,雖然生活清貧、甚至遭遇不幸,但樂觀堅強、内心富足。

最大的匮乏,不來自物質、金錢或時間,而是勇氣和内在力量的匮乏。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當一個人内在力量匮乏時,會下意識選擇一條“安全”而确定的道路,他們會說服自己:

我隻有擁有某樣東西,達到某種狀态,才能彌補缺口,獲得幸福。

然而這種所謂的确定感,會将人推向更加扭曲而艱難的方向。

當對“确定”信念的追求達到極緻時,他們将隻為滿足一種欲望而努力,忽視其它一切值得尊重、關注和保持的東西。

譬如海萍,将買房的責任強加在妹妹身上,逼妹妹不擇手段拿到錢;

譬如海藻,自己的一生隻是為了這份欲望而服務,忽略了自己的價值。

他們會下意識地隻為滿足一種欲望而努力,甚至忽視其他一切,最終要麼向海萍一樣,把責任推給别人,逼妹妹借錢;

要麼向海藻一樣,人生價值被這個目的鎖定,抛棄夫妻,抛棄道德,隻為這份欲望服務。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想要人生不被匮乏感支配,我有幾個建議。

第一,覺察你的焦慮與恐懼。

德芬空間經常收到這樣的來訪求助:

如果我不能嫁給這個男人,我就活不下去了。

如果我孩子考不上好高中,他以後可怎麼辦啊?我又該怎麼辦啊?

如果我30歲之前沒有自己的房子,我就是個失敗的人。

這些宣言,是真相?還是來自焦慮與恐懼的執念?

我有一位朋友,從小跟着父母漂泊,一直沒有屬于自己的穩定的家。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長大後,她拼命工作,打三份工,隻為盡快為自己掙出一套大房子,最終累得暈倒在公共汽車站。

作為旁觀者,我們都清楚,就算買不到自己的房子,她的生活也不會就此失去意義。

但在她的内心,“沒有房子”的恐懼卻被無限放大,她一直被小時候居無定所的經曆所支配,無法釋懷。

是以,當你感到焦慮與恐懼時,當你感到非常渴望時,去覺察你的欲望真的是必需品,還是來自過去缺口的牽引。

第二,不要為了安撫你的焦慮,犧牲自己。

内心匮乏的人,往往活得很悲壯。

如我上面提到的這位朋友,為了掙錢累到住院。亦或像海藻一樣,為了姐姐的房子,獻出自己。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不配得感。

為了滿足自己唯一的缺口或欲望,這類人常常會犧牲自己。

例如為了盡快結婚,開始一段将就的婚姻,或者為了某種執念,獻祭自己的健康、快樂和生活。

如同飲鸠止渴,你最終将付上更大的代價,内心的缺口會變成漩渦,将你拖入深淵。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第三,學會與缺口相處,破除匮乏假象。

德芬老師說,讓我們煩惱不堪的罪魁禍首,不是外在的境遇或身體的感受,而是來自我們的内心。

那個對物質、對外在世界的渴望,很可能隻是匮乏的假象,你真正渴望的,是百分之百的安全感、确定性和掌控感。

接納人生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确定性,是破除匮乏感的關鍵。

人的一生是不斷流動着向前的,當下生命的缺口,可以是焦慮和恐懼的源泉,也可以是不斷前進的動力。

放下執念,一邊接納一邊改變,才真正需要我們的勇氣與決斷。

由此,你才能體會從匮乏到充盈、生命逐漸豐滿的過程。

養小三被“判死刑”?13年前,這部神劇戳穿了人性緻命弱點

策劃 | 餓魚

編輯 | 魚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