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宮不得幹政?看看古代皇權制度是如何規範後宮女眷的

我們在看影視劇時,偶爾會聽到太後或者君王勸誡妃嫔道:“後宮不得幹政!”但是,在大陸曆史上的某些時期,後宮是可以幹政的。而且在那一時期,妃嫔、女官、宮女的職能竟然是重合的,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閱讀正文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幾個我們現代普遍認可的定義:女官、嫔妃和宮女。

女官,在現代看來通常認為是替皇家管理宮内事物的進階宮女,地位低于妃嫔,高于普通宮女。通常掌管後宮禮儀、服飾、食品等皇家瑣事,為君王和嫔妃分憂。

嫔妃,君王的妻妾,經過冊封後會享有不同的品階和封号,地位和權利遠在女官和宮女之上。

宮女,王宮中的奴婢,為妃嫔和君王服務的人,通常認為以伺候他們為職責。

在我們即将提到的這些曆史時期内,女官、嫔妃和宮女的定義和現代人所認知的大不相同。

後宮不得幹政?看看古代皇權制度是如何規範後宮女眷的

一、嫔妃也是女官,女官也是嫔妃

01.西周到春秋時女官源自嫔妃,二者傻傻分不清楚

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王宮中對妃子、女官、女奴的界限和職能區分并不是那麼清晰。雖然《禮記》中 寫道:“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殡、 二 谙一七世婦 、八十一禦妻, 以 聽天下之内治, 以明章婦順 ”,但這仍然不足以證明形成了當時形成了明晰的後妃體制。

據史書記載可以判斷,這一時期,“妃”和“夫人”字樣指代的是諸侯的正妻,也就相當于天子的王後,這個定義和後世相差甚遠;“殡”和“如夫人”指代的是王宮内的女官,但是她們同樣兼備妾室的性質,随時準備為天子侍寝;而“ 妾” 則指代的是女奴,也就是宮女。

在那個時代,相當于說,隻要你身在宮裡,要麼你就是天子的女人,要麼你就是“時刻準備着”成為天子的女人。換個說法是,就算這輩子連天子的面都沒見過,你也絕不可以背叛天子和其他的人私定終身。如果有違背,則是大逆不道,是穢亂宮闱。

後宮不得幹政?看看古代皇權制度是如何規範後宮女眷的

02.秦漢時期後妃體制中的“夫人以下皆為婦官”

在秦漢時期,後妃的名位較先秦時期更加繁多。我們都知道,“皇太後”是對君王母親的尊稱,但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并沒有“皇太後”這一稱謂,那時君王的母親都被冠上先王王的谥号,如楚威王的王後便被稱作“威後”。直到秦昭襄王時期,其母被稱為“宣太後”,自此才開了君王之母被尊稱為“皇太後”的先河。

秦朝,皇帝的宮裡設有皇後、夫人、美人、良人等後妃位份,最低級别是少使,這一制度是從戰國時期的秦國一脈相承而來的。

相傳,戰國時期的秦昭襄王嬴稷之母,也就是我們提到的——“宣太後”,就曾為秦惠文赢驷王的“八子”。“八子”這一位份實際上不算高不算低,和“夫人”相差三個等級,也比最低一級别的少使高了三個等級。那一時期,處在夫人以下,少使之上的女眷皆為女官,同時也是帝王的妾室。

在漢朝,漢承秦制,是以後妃體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并不成熟。除了君王的母親太後和正妻皇後以外,妾室大多稱為夫人,如漢高祖那位“子為王,母為虜”的戚夫人,就是鮮活的例子。

後宮不得幹政?看看古代皇權制度是如何規範後宮女眷的

03.三國後,後妃之下分離女官

這種後妃和女官職能模糊不清的情況在三國以後出現了轉折,後妃和女官逐漸分離并有了明确的區分,女官也有了和前朝的官員一樣有了固定的品級。

北魏孝文帝時期,曾設“女尚書”來管理宮中的文書事物,官至三品,是皇宮中重要的“文員職位”。女尚書可以幫助君王整理文書,代君王批閱奏章,就相當于現代社會的秘書一職。

到了隋朝,後妃體制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女官們有了更加清晰、具體的職責,她們當中的一部分人負責“習女教”,比如九殡,就是負責教習宮中女子的“四德”的女官,她們會教宮中女子如何在人前端莊持重,沉穩有禮,大方得體。

另一部分人負責掌管祭祀、喪葬、宴請賓客等,和後世的“禮部”職責有些重合。

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已經知道了随着王朝的更疊,古代女官和嫔妃的職責逐漸分離,那麼這些女官究竟是如何“在其位”的呢?她們又是如何“謀其政”的呢?

後宮不得幹政?看看古代皇權制度是如何規範後宮女眷的

二、以西周來看,後宮可以幹政,領略不同女官的職業風采

01.嫔妃參與内廷管理,行政女官位高權重

在西周,周天子的妃嫔們稱得上是位高權重,她們既是天子的女人,也相當于内廷的官員。就拿王後來說,至少在管理内廷事物方面,她算得上是“天子之下,萬人之上”的宮中“第二把交椅”。

内廷的事,基本都由她定奪,就連“司百工”的宰職都要聽命于她。 季姬方尊銘文有記載:“”唯八月初吉庚辰 ,君命宰莽賜弗季姬畋臣于空木……賜厥 田,以生馬十又五匹,牛六十又九敦,羊 三百又八十又五叙,禾二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王後可以決定宮中賞賜,還能随意差遣内廷大大小小的官員,行政權利還是很大的。

後宮不得幹政?看看古代皇權制度是如何規範後宮女眷的

02.命婦,保官等女官統籌内廷

除了嫔妃能掌管内廷,命婦、保官等女性官員也能參與内廷事務的管理。

卿大夫和士的妻子,她們被稱作“命婦”,通常也被尊稱為“诰命夫人”,是女官的一種。她們的受封級别通常取決于丈夫在朝廷中的官職,地位大多很高,幾乎是僅次于宮中嫔妃。

《周禮 》曾記載 :“凡祭祀 、賓客,共後之衣服:及九嫔 、世婦凡命婦 ,共其衣服。”描述的就是命婦們和妃嫔一起打理祭祀、宴請賓客等内廷事務。

保官,也就是保姆,但是這種官職并不是女性的專屬,還有一種水器就是和保官之而來的——保侃母壺。該壺上有銘文三行十四字,描述的正是周王室王後對外命婦的賞賜。

除此之外,宮中還有一些“術業有專攻”的女官,她們有的人負責宮内衣服置辦與裁剪、以及貴重首飾的保管,名曰“内司服”,就相當于後世的“尚衣局”;有的掌管宮中飲食,有的掌管宮中陳設…她們都是統籌内廷的重要存在。

後宮不得幹政?看看古代皇權制度是如何規範後宮女眷的

03.外廷女官足智多謀,為朝廷奔走

《孟子·滕文公下》曾這樣描寫一類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公孫衍和張儀曾憑借三寸不爛之舌“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便是外交家的魅力。

西周的外廷女官,巾帼不讓須眉,雖然沒能親自帶兵上陣殺敵,但是外交這方面,她們可是名垂青史的典範。

周朝先祖古公亶父的正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周文王的祖母——太姜,就曾是一位出色的“外交部發言人”。

她經常跟随周王參與外廷政事,可謂“後宮可以幹政”。周王可不認為太姜是在擾亂政事,相反,他認為太姜是他的得力助手,是他的左膀右臂。他十分信任太姜并将她委以重任,事實也的确如此,太姜并未辜負君王所托。

她足智多謀,接見使臣從容自若,對答如流;她端莊穩重,辦起王室的祭祀慶典有條不紊,易如反掌;她禮賢下士,對待臣子能做到恩威并施,使其心悅誠服效忠王室。這樣有魅力、有才華的女官,為朝廷奔走,為社稷貢獻,何來“幹政”一說呢?

後宮不得幹政?看看古代皇權制度是如何規範後宮女眷的

結語

在古代,女子若是幹政那是非常大逆不道的僭越行為,但是我們縱觀西周時期的女官們,會發現“幹政”一說用在他們身上實在有失偏頗。

随着王朝的更疊,女官制度也在不斷發展,從最初的女官和妃嫔職能模糊,逐漸發展到女官職位分明,職責清晰,就像朝廷的官員一樣能夠做到“在其位謀其政”。女官雖大多數居住在宮裡,但并不強制他們成為君王的“候選妃嫔”,年齡足夠後可以出宮自行婚配。

後宮不得幹政?看看古代皇權制度是如何規範後宮女眷的

到了封建王朝鼎盛時期,女官制度也發展成為了一個獨立的體制,如六尚局,分别掌管宮内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在此期間,也湧現出許多著名的女官,唐代的上官婉兒,宋若莘、宋若昭等宋氏五姐妹。

大陸古代的女官制度,在中國曆史發展的長河中,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女性“有官可做”,有俸祿可拿,在某種程度上展現女性地位的提升,但歸根結底看,女官制度仍然是男權社會服務于統治階級的産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