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三國是衆多曆史網友非常喜歡讨論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英雄輩出,計謀百出,令人十分神往。

但曆史總有一些遺憾,比如諸葛亮北伐,最終并未成功,病逝五丈原,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在三國曆史上,諸葛亮五次北伐(《三國演義》中是六出祁山),但戰果寥寥,雖然說不上是賠本賺吆喝、勞民傷财,但是蜀漢文武百官并不是十分支援,甚至非常不認同。隻是懾于諸葛亮位高權重,和“興複漢室”的基本國策的政治正确,無人膽敢反對,包括阿鬥。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祎當權,立即停止了大規模的北伐,開始休養生息就是明證。這種停止北伐與民休息的政策,如果沒有得到阿鬥的同意,是不可能實行的。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諸葛亮北伐之是以戰果寥寥無幾,除了蜀漢的國力遠不如魏國之外,跟諸葛亮個人的軍事水準一般有很大關系。

我們常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寫文章沒有一個标準,誰好誰不好,誰是第一。

但“武”就可以比出第一,勝就是勝,敗就是敗,一目了然。

如果我們從“戰功”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的北伐基本上是失敗的。

下面我們看看諸葛亮北伐的戰果:

占領了武都陰平二郡,将西縣千多家人帶還漢中;

襲殺了張郃、王雙兩員大将,其他小将無法統計;

諸葛亮遣魏延、高翔、吳班擊敗司馬懿部魏軍,斬首三千。

諸葛亮派魏延、吳懿在上邽打敗魏将郭淮、費曜,并收割魏軍的麥糧。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在五次北伐中,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之差,指揮之失誤,暴露無遺:

第一次北伐時,不用魏延、吳懿等名将鎮守要地街亭,反而破格提拔參軍馬谡為一軍主帥,結果馬谡在街亭大敗,直接導緻第一次北伐被迫中止,勞而無功。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親率數萬大軍,攻打隻有一千人駐守的陳倉,打了二十多天都沒有打下來,糧食耗盡,再加上魏軍增援,被迫撤退。這一仗,讓諸葛亮的軍事無能暴露無遺。

其他幾次北伐,每次都是糧食不夠吃,被迫退兵。

既然糧食不夠吃,為什麼不在漢中平原實行軍屯,休養生息兩三年,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相同的錯誤:糧盡退兵!

局座說得好啊,外行談戰略,内行談後勤。

可見,諸葛亮打仗時外行!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在《勸将士勤攻己阙教》中諸葛亮都承認自己軍事水準不行。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将,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于将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以後,諸有忠慮于國,但勤攻吾之阙,則事可成,賊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

翻譯:《勸勉三軍将士勤加批評自己過失的教令》

大軍在祁山、箕谷兩地數量都比敵人多,但不能擊敗敵人反而被敵人擊敗,那麼這個弊病不在于兵力少,而在我一個人。

如今我想要裁減軍隊,精簡将領,明确刑罰,檢討過失,為将來訂正一個變通的方法,如果不能這樣,就算兵力多又有什麼助益呢!

從今以後,諸位如對國事有忠直的思慮,隻管勤加批評我的過失,(這樣)則事情可以做成,敵人可以消滅,平定天下的大功可以跷足以待了。

雖然諸葛亮這麼說,但他似乎并沒有太好的辦法,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提升蜀漢的戰鬥力,改善後勤,依然戀棧權位,牢牢把持着軍權不放手。

結果就是他主持下的五次北伐,沒有達到目的。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蜀漢想要北伐成功,該怎麼辦呢?

答案就是:任命魏延為大将軍,主管蜀漢軍事,謀劃北伐,而諸葛亮隻負責内政。

夷陵之戰後,劉備病死,蜀漢能征善戰的大将多已凋零,剩下的隻剩下寥寥數人,如魏延、吳懿、趙雲、廖化等人。

而這幾人之中,魏延的軍事水準最高。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是被醜化的人物。

他投靠長沙太守韓玄。關羽攻長沙,與大将黃忠交戰,韓玄認為黃忠戰鬥不力而要将黃忠處斬,魏延一方面因韓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積怨,另一方面激于義憤,便率吏民殺掉韓玄,投降劉備。

但諸葛亮認為其腦後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處死魏延,幸得劉備求情方才作罷。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其實這是演義而已,根本不是真事,而是小說家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忠誠,故意醜化魏延的的弑主叛變不齒之舉。

在曆史上,魏延很早就投靠劉備了。

魏延是荊州義陽郡人,義陽郡治所在安昌 (今湖北棗陽東南),離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南)不遠。大概是在劉備投靠劉表鎮守新野時招兵買馬,魏延在此時投靠了劉備成為其麾下的部曲(私兵)。

魏延投靠劉備的時間應該比諸葛亮稍早或者同時,根本沒有小說中的弑殺主公之舉。

投靠劉備後,魏延多次立下戰功,職位步步升遷,而劉備也有意栽培提拔他。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魏延嶄露頭角是在益州之戰。

211年(建安十六年),魏延(此時應該是偏将)跟随主君劉備入蜀,數有戰功。他與黃忠等分别率領軍隊平定廣漢郡,遷升為牙門将軍。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與劉備會師,攻克重鎮雒城,然後與諸葛亮、張飛等的軍隊會合,包圍成都,迫使劉璋投降。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随後魏延的戰績就沒有了記載。

但我們可以根據史料進行合理的推測。

比如劉備與曹操争奪漢中,當時是劉備已經竭盡全力與曹操大戰,益州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是以劉備一方除了荊州的鎮守軍隊之外,益州所有軍隊都應該參加了漢中之戰,其中一定有魏延部。

“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華陽國志 漢中志》)。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在漢中之戰中一箭射中了曹操。

漢中之戰,曹操敗走,劉備自立為漢中王。

他準備傳回成都,需要留下一員大将鎮守漢中。

漢中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益州北部的屏障,若漢中丢失,則益州北方門戶大開,是以必須在這裡駐紮重兵,并選擇一員大将再次鎮守。

“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華陽國志 漢中志》)。

當時關羽鎮守荊州,衆人都認為漢中這樣重要的地方,應該由張飛來鎮守,張飛自己也認為是這樣。但劉備最終選擇了魏延,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将軍、漢中太守,衆将大吃一驚。

劉備大會群臣。席間劉備問魏延:“今天委任你以重任,你上任後,欲如何應對?”

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

劉備稱好,群臣亦對他所說的話感到很有魄力。劉備稱帝,魏延再被升為鎮北将軍,成為蜀漢獨當一方的大将。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與關羽貿然北伐,結果大意失荊州不同,魏延在鎮守漢中時期,制定了嚴密的防禦計劃,做到了“未料勝先料敗”!

魏延采取了“重門之計”,“錯守諸圍之法”,禦敵于國門之外。

“重門之計”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是確定漢中不被曹魏占領。

具體做法是利用漢中的險要地形,在東、南、北三個方向的山川谷地之中修建關口、隘口,建造大型防禦工事,然後派強将銳卒守禦,工事中弩兵可強弩齊發,隘口下可輕騎疾行,各個隘口之間可互相救援、接應。

一旦魏軍進攻其中一個關隘,其他關隘的軍隊就可以迅速增援。

在比較重要的駱谷、斜谷道、子午道等地駐紮重兵,而在漢中平原上的的樂(今城固縣桔園鎮萬家營村)、漢(今勉縣東)二城則隻有少數兵力防守。

這就是虛内實外的戰略布局。

簡單的說,就是分兵把守漢中山地峽谷的險要之處,全面撒網,遍布眼線。一旦發現敵人進犯,立即向其他各處關隘駐軍求援,并利用隘口狙擊敵人赢得救援時間。

這樣一來,敵人的大軍被堵在狹窄的山谷之中,無法進入漢中平原,不能發揮數量優勢。随着時間的推移,敵人的體力、士氣和軍糧逐漸耗盡,隻能退兵,而蜀軍則利用地形追擊敵人,給予敵人殺傷,最終将敵人趕出漢中。

面對魏軍強敵,實力較弱的蜀漢隻能利用險要的地形來對戰,才能做到以少勝多。

在魏延生前并沒有看到自己這種戰略是否正确,他隻是根據自己多年的戰争經驗,對漢中地形進行合理防禦。

但後人驗證了魏延戰略的正确。

244年,曹魏大将軍曹爽與征西将軍、都雍涼諸軍事夏侯玄統兵10餘萬,自駱谷口(今陝西周至西南)攻漢中。蜀漢鎮北大将軍王平守漢中,兵不滿3萬。他否決了諸将收縮兵力固守樂、漢二城的建議,而是積極實行魏延的“重門之計”,大敗魏軍。

《三國志·姜維傳》: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人。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由此可見,魏延的軍事素養、戰略眼光在蜀漢中期無人能比。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在諸葛亮北伐時,魏延多次立下戰功。

230年涼州刺史魏延與關中都督吳懿率軍西入羌中,在陽谿大破魏後将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率領的魏軍。諸葛亮上表魏延之功,受領前軍師、遷征西大将軍、授假節、封爵南鄭侯。

郭淮可是個猛人,在後來多次迎戰諸葛亮、屢敗姜維。

曹芳高度贊揚郭淮:“昔漢川之役,幾至傾覆。淮臨危濟難,功書王府。在關右三十餘年,外征寇虜,内綏民夷。比歲以來,摧破廖化,禽虜句安,功績顯著,朕甚嘉之。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命魏延、高翔、吳班于鹵城之戰大破司馬懿,魏軍大敗。蜀軍繳獲甲首三千級、衣铠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退還保營不敢出戰。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在諸葛亮北伐之中,最富有争議的當屬魏延的“計出子午谷”。

魏延每次随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子午谷攻關中長安,最後與諸葛亮會師于潼關。

這不是魏延的軍事冒險,而是他多年戰争經驗總結出來的良策。

魏延鎮守漢中多年,對漢中的各條路徑了如指掌,他提出的子午谷之謀并非空穴來風,而是肯定通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提出來的。

此外,在曆史上韓信就曾在漢中北伐關中,走的就是這條路,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三國志補注《魏略》的記載: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認為長安守将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并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裴松之:由今觀之,皆以亮不用延計為怯。凡兵之動,佑敵之主,知敵之将。邈之不用延計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馬懿輩不可輕也。亮欲平取隴右,且不獲如志,況欲乘僥幸,盡定鹹陽以西邪!

李苗: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歎息謂亮無奇計。

程公許:魏延骁勇,欲以奇兵間道與大軍會,孔明信用其說,安知三秦之不歸于漢?

何去非:蜀師每出,魏延常請萬兵趨他道以為奇。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憤惋。孔明之出者六,蓋嘗一用其奇矣。聲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一旦而降其三郡,關輔大震。卒以失律自喪其師,奇之不可廢于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務此也,此銳于動衆而尤其智以用之也,嗚呼!非湯武之師,而惡夫出奇卒以喪敗其衆者,可屢為哉?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是以魏延經常埋怨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

如果北伐的是劉備,以劉備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說不定早就同意魏延的子午谷之謀了。

劉備死後,魏延懷才不遇,在諸葛亮手下難以發揮自己的才能。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世有明君,然後有名将。名将雖常有,而明君不常有!

有人說,諸葛亮性格謹慎,是以反對出奇兵。

也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最多隻有六七萬軍隊,兵力太少,害怕冒險,分兵一萬給魏延,害怕損失不起。

但打仗這種事,怎麼可能步步為營、按部就班呢?

正所謂兵不厭詐,兵行險着,避實擊虛,以正合以奇勝。

後來鐘會的魏軍主力與姜維的蜀軍主力對峙在劍閣關,鄧艾則以魏軍偏師偷渡陰平。陰平的險要程度恐怕比子午谷差不了多少,甚至更加顯要,但最終是鄧艾偷渡陰平,出其不意的攻入蜀漢腹地,蜀軍降的降,敗的敗,一舉滅蜀。

而諸葛亮出祁山,倒是步步為營了,穩紮穩打,結果連陳倉都打不下來;司馬懿躲在營地裡,諸葛亮無可奈何,最後還把自己活活累死。

以結果來說,諸葛亮的北伐是失敗的。

宋人胡寅認為:兵行詭道而求勝,魏延之計可用甚明。但孔明不用此計。或許可以說孔明善于治國而缺乏将略;也或許是因孔明質疑魏延而不敢委任。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兩軍對戰時,如果兵力少的一方不能出奇制勝,而是與兵力多的敵人打陣地戰,穩紮穩打,基本上沒有赢的希望。

因為在戰争史上,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強勝弱,以多勝少。

正因為這樣的戰例太多了是以才湮沒無聞,而那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太少了,是以才為我們所熟知。

其實劉禅也非常重視魏延。

在劉備時期,關羽、張飛、馬超等人先後授假節,魏延則是後主劉禅建興年代第一位被授予假節的進階官員。足以可見劉禅對魏延的重視程度和對他以往功績的肯定。

其中有沒有平衡或者削弱諸葛亮的意圖不得而知……

魏延善于培育士卒且膽識過人,勇武戰略兼備,是彌足珍貴的将才,故能得劉備破格提拔和劉禅的重視。然而其性格驕傲,執著,衆人皆避其鋒芒。

陳壽:“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以勇略任,并鹹貴重。平日諸将素不同,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但打仗這種事,隻要打了勝仗才能赢得軍心,否則老好人能團結人,但水準不行,總是打敗仗,怎麼能赢得軍心呢?

隻要魏延率軍取得勝績,必定可以服衆。

如果由魏延來率領蜀軍北伐,會取得什麼樣的戰績?能否克複中原?

是以說,如果第一次北伐失敗後,馬谡被殺,諸葛亮自貶三級,如果此時諸葛亮有自知之明,交出軍權,專心内政和後勤,讓魏延主管軍事,我想魏延北伐取得的成就,一定比諸葛亮大得多。

蜀漢軍在魏延的統領下北伐,絕對可以在隴西和關中挫敗魏軍,即使不能克複中原,但一定可以取得比諸葛亮更大的功績。

比如利用馬家在羌人一帶的影響力,派馬岱前去聯合羌人,共同進攻魏國;同時聯合東吳,讓東吳出兵江北,牽制魏國的兵力,讓魏國陷入兩線作戰之中。

以魏延的軍事軍事戰略目光,和戰場指揮能力,我相信蜀漢軍一定會被在諸葛亮指揮下取得更大的戰績,奪得更多的土地,比如說涼州,甚至整個關中都能占領!

隻可惜曆史沒有假設。

一遇明主相影從,益州漢中立奇功!

登壇拜将意氣發,橫刀立馬鎮漢中。

乘車朽翁豈能戰,子午奇謀何堪用?

興勢氣吞十萬軍,憶起文長淚滿裳……

相關閱讀連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