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數字到共識,讓生育讨論回到原點

作者:秦朔朋友圈
從數字到共識,讓生育讨論回到原點
從數字到共識,讓生育讨論回到原點

· 這是第4313篇原創首發文章字數 2k+ ·

· 梁雲風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從數字到共識,讓生育讨論回到原點

數字不騙人

關于是否要鼓勵生育的讨論,最近觀點碰撞很激烈。立場和利益不同,不同群體之間都感覺很難說服對方。是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不準備說服誰,隻想做一個中立的分析。

數字不騙人,我們先看一組資料。

1月17日,國新辦舉行新聞釋出會,介紹2021年國民經濟運作情況。根據釋出會公布的數字,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52‰;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8‰;年末總人口數為141260萬人,人口淨增長為4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們就預測,2021年人口淨增長趨近于零,2022年大機率進入負增長通道。

那我們怎麼客觀地看待這一組數字?

如果隻看總人口數,目前中國總人口仍為全球第一(印度截至2020年底為13.8億人),當年新出生人口數仍超千萬,以此來看,至少未來20年,中國的人力資源都是相當充足的,無需擔心人口短缺問題。比如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就堅持認為,人口多仍是中國的主要沖突,中國目前的主要問題不是解決人口數量問題,而是解決人口結構問題。

如果看人口死亡率,按目前中國人均壽命77歲計算,目前過世的人口隊列為1945年生人左右,而建國後,從1954年起到1997年,年均2000萬的人口出生數量(1959~1961三年自然災害除外),可以預見未來中國的人口死亡率将持續走高,整體人口數量将逐漸下降。

如果看人口淨增長,無論是絕對值還是增長率,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幹預措施,未來都将是負值。

……

是以你看,一組數字,着眼點不同,看到的現象和得到的結論将有很大的不同。

但中國目前在人口領域,在官産學各界仍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中國目前是否存在人口問題需要我們花大力氣解決;二是人口問題是否需要通過政策幹預來解決;三是通過經濟刺激能提升人們的生育意願。

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了我們對人口問題的認識與政策選擇。從目前輿論的讨論來看,我們對這三個問題仍缺乏基本的共識。

從數字到共識,讓生育讨論回到原點
從數字到共識,讓生育讨論回到原點

情緒會騙人

缺乏共識的讨論往往帶有強烈的情緒。而情緒往往來自于認知或者思維,而不是事實本身。是以,數字不會騙人,但情緒會騙人,甚至誤導人。這也是中國今天人口問題複雜的原因——在讨論生育問題時,個體的情緒已經嚴重影響到對事實的判斷了。

我們以最近任澤平提出“央行印兩萬億鼓勵生育”的話題為例,他被很多人批評,比如經濟學家、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最近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說,“解決生育率低的問題要從根上找原因,優先解決這部分有困難的人群在城市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問題,要解決這部分人群的城市戶籍、住房保障、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孩子教育等一系列瓶頸問題。作為經濟學家,我們不能假裝看不到這些問題。在這些基本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想用種種短期刺激政策來取代問題的解決,隻會制造出更多新問題。”

王小魯的這段評論就帶有很強烈的情緒。作為經濟學家他不會不知道,困難人群城市戶籍、住房保障、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孩子教育等一系列瓶頸問題的解決,也同樣是一個系統工程,漫長且艱巨,“在這些基本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想用種種短期刺激政策來取代問題的解決,隻會制造出更多新問題”這樣的判斷,是不是同樣太武斷?難道這些問題不解決,就不用刺激生育了嗎?

情緒不僅影響經濟學家,更影響普通群眾。一些人批評任澤平缺乏經濟常識,但也有不少人對他發放生育津貼的措施舉雙手贊成,翻一下微網誌,你會發現這部分群體并不在少數。

同時,一些人惱羞成怒于任澤平“抓住75-85年還能生的時間視窗,不要指望90後00後”這樣的話,認為他完全把人物化成生育的工具,尤其是一些女性群體,對此深惡痛絕,是以在讨論生育問題時,情緒的代入代替了理性的讨論,陷入了一進制論的泥淖。甚至還有人在認為,任澤平一直呼籲鼓勵生育,是其一向喜歡标新立異、好大喜功……讨論至此,基本上忽視了任澤平最初的建議是建立生育基金,大家更多的是在做道德的評判。

網紅法學家羅翔一直喜歡引用思想家以賽亞·伯林的一段話,人類的思想家有兩種,一種是刺猬,一種是狐狸。刺猬之道一以貫之,鋒芒畢露視為一進制論,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眼裡容不得異己觀點。

狐狸之道圓滑多元,雖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但也接受對立觀點具有相對的合理性。給人類帶來無數災難的往往是刺猬式的思想家,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時刻戰鬥着,有的時候把理論的争辯就變成了肉體的戰鬥。

在關于生育的問題上,我們越來越多地把對其他問題的情緒帶到了這個話題中,以緻于讨論偏離了問題本身。這也是我們困惑的地方,生育問題的讨論,我們到底能不能找到問題的原點?

從數字到共識,讓生育讨論回到原點
從數字到共識,讓生育讨論回到原點

讓讨論回到具體的問題中來

生育是一個社會話題,我們無法抽象出來,單純做思維上的論辯。是以,對生育話題的讨論,這既是個體、家庭小機關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有些人過度将生育話題個體化,認為這是我自己的問題,生不生由我,刺激生育、鼓勵生育就是侵犯個體自由,憤于、恥于談生育的社會屬性,更不要說“多生孩子是為社會做貢獻”這樣的話題。

但生育問題真的是一群道貌岸然的經濟學家、不懂帶娃艱辛的大男子主義者在“男人遠搖籃”地誇誇其談嗎?我看未必。

當然另一個極端就是将生育完全工具化、道德化,甚至物化,不考慮個體的意願與能力,同樣傷害了一些人的生育意願。

關于生育的讨論,既要從我們這個國家的整體宏觀情況出發,也要具體到家庭、個人,我們是否能冷靜下來正視問題,再解決問題呢?

正視問題的前提是,你是否認可中國目前存在人口問題,如果我們承認人口生育率低了,那是否可以做一個具體的歸因?

是房價太高,買不起房?是醫療成本太貴,看不起病?還是教育成本太高,内卷得厲害?或者因為婦女個體意識覺醒,社會地位高了——這點還真不好說是“問題”,今天誰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要女性回歸家庭?……總之,原因很複雜,既千人千面,也有共性的地方。但終歸要回到具體的問題、具體的場景上來。

從這個角度來看,将生育問題簡單歸因為經濟原因确實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是經濟問題,那需要經濟手段解決;如果是社會原因,那同樣需要我們通過社會手段解決。但生育問題并不能簡單歸因于某一個原因,我們是不是可以一個一個來解決呢——在沒有一攬子方案的前提下。

雖然我個人認為目前對人口的基本問題缺乏共識,但總體來看,認可且正視人口出生率低的人還是主流,認可影響生育意願的原因包含着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的還是大有人在,我們不是一直說求同存異嗎?為何在面對生育問題時不尋求最大公約數呢?

生育意願是由每一個具體的場景累積的,回到具體的問題中,我們才能看清楚中國生育問題的全貌。

從數字到共識,讓生育讨論回到原點

「 圖檔 | 視覺中國 」

從數字到共識,讓生育讨論回到原點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