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文|悅悅

編輯|悅悅侃曆史

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總理永遠離開了我們,他的離世是全中國人民的損失。

在他生命最後的歲月,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祖國和人民。

從住院到離開的這587天裡,周總理共開展會談245次——與身邊從業人員17次,地區、部門負責人55次,中央上司層面161次,會見外賓65次,召開會議40餘次。

這些令人心痛的資料,使我們不禁感歎:

如果周總理能夠及時就醫、充分休息;

如果周總理您為自己想想,哪怕隻是一點,就可以有更多的時光共同見證祖國的進步和繁榮。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心系祖國

1898年,周總理出生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從小就飽受列強欺壓和生活窘迫之苦,這讓他從小就樹立起“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願。

求學期間,他發奮圖強,考入南開學校;其後為了尋求救國真理、增加理論知識而東渡日本;

五四運動爆發,歸國的周總理投身運動并發表多篇文章,成功從南開大學畢業;

之後為了躲避北洋軍閥,前往歐洲勤工儉學;

歸國後,周總理正式投身革命。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1924年,回國初期,周總理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旨在為國民革命培育更多人才。

随後他又到上海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秘書和中央軍委委員。

1927年蔣介石破壞革命成果後,周總理立刻上司了南昌起義。在成功躲避反圍剿、會師瓦窯堡後,周總理和革命同仁保護了勝利果實。

1937年日寇大舉入侵,周總理和共産黨人聯合國民黨奮起反抗,阻止了其滅亡中國的計劃,并成功将其趕出國土。

之後原本可以建立新中國的中國共産黨卻遇到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破壞和平談判,不得已展開解放戰争。

14年抗戰後,又經過4年艱苦卓絕的拼搏,周總理和共産黨人最終把蔣介石和國民黨趕到台灣,祖國大陸迎來真正的解放和獨立。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從戰争勝利到開國大典,最忙的人非周總理莫屬。

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周總理多次組織護送民主愛國人士和文化精英到解放區,為鞏固民主統一戰線和團結各方人才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8年底,周總理開始為新政府的産生做準備。

在1949年上半年陸續完成了《關于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諸多問題的協定》、《新政協籌備會的組織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組織大綱》以及最著名的《中國政協共同綱領》。

1949年7月至9月,周總理通過組織召開多次政協籌備會議确定了新政協的性質和曆史責任,中央人民政府組織草案、各民主黨派前途、新中國内外政策等等。

可以說,周總理是新中國方方面面的總設計師群組織者。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1949年新中國成立那天,注重儀表的周總理卻僅身着中山裝出席,大家對此都感到不解,殊不知他為了這一天已經數個日夜沒有合眼了。

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周總理,望着他摯愛的這片土地,他内心的呐喊相信所有的中國人都能聽得到:“中國真正站起來了,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

而正在他沉思之時,負責閱兵的軍官焦急地跑來說:“周總理,閱兵的飛機數量不夠,怎麼辦啊?”周總理當即下令:“數量不夠,增加次數,飛兩遍,不能讓全世界人民小瞧中國。”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兼任外交部長

而開國大典之後,周總理經曆了更多這樣的時刻。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周總理開始着手籌建政務院。由于此時中國沒有專門的外交人員,是以周總理臨危受命,兼任祖國的外交部長,開始主持對外建交的重要工作。

為了答謝蘇聯的支援和援助,周總理在1950年初通路蘇聯,并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為新中國的發展營造和平的國際環境。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1950年6月北韓戰争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又是周總理站了出來,發表對外聲明:

“美軍此舉是對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中國戰勝了日本和美帝走狗蔣介石,也必将成功驅逐美國侵略者。”

次月,在毛主席的同意下,周總理組建了東北邊防軍和強大的後備後勤力量。

抗美援朝期間,周總理還多次前往蘇聯,争取到其援助和支援。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随着局勢的日趨惡化,美帝國主義直接出兵幹涉北韓半島内政。

站在國家發展與防禦的角度,周總理等國家上司人決定秘密出兵支援北韓。

最終中國人民志願軍兩年的浴血奮戰使美帝國主義第一次嘗到不勝的滋味,取得這樣的成果和周總理争取來的蘇聯支援和後勤保障是分不開的。

而對于戰後的中國,外國還處于觀望态度,這在萬隆會議上得到充分展現。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1955年,周總理在剛剛做完闌尾手術、身子還很虛弱的情況下,奔赴印尼參加會議。

美國雖然沒有參加,但卻派出了70人的代表團,其中不乏剛剛辭職的政務要員。在美帝的背後策劃下,親美國家開始了反共的陳詞濫調。

對此,周總理改變了政策:“如果還是讀之前的稿子,說服性會大大降低,針對性也會很不理想,是以我再寫一篇,把稿子分發給各國代表。”

很快,輪到周總理發言了:

“主席和各位代表,我的發言稿已經分發給大家了。在聽取各位的發言後,我想補充幾句。

中國來參會是為的是團結,而不是打嘴架,各國由于政體和意見不統一而産生争論,這很正常,但是這不應該妨礙我們在反對殖民主義,維護世界和平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

周總理的發言結束後,掌聲經久不息。

萬隆會議上,周總理消除分歧,與各方達成一緻,這給世界各國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在國際上的印象也得到改觀。

周總理此行為中國在國際上争取到了更廣闊的空間。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日理萬機

周總理可以說是世界上睡眠最少的上司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各部門及各項工作均急需展開和發展。

作為大國的總設計師,周總理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一重任,對各個部門的情況都了如指掌。

那麼如此繁忙的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來:每當衛生部人員把檔案送到周總理辦公室,周總理都會花幾天時間仔細閱讀送來的檔案和資料,并找到部門負責人和成員來開會。

會議通常以周總理詢問開始,問題往往很細,很有針對性。會上,他鼓勵專業人員暢所欲言,但會叫停假大空的回答。

最後,周總理會根據自己的記錄作最後的總結并發出批示。

對于不為人民着想的回答,周總理非常厭惡,用一句他的話就是:“為人民辦事,不想着人民,不如不辦,人民也不需要他。”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上世紀50年代,為了加強祖國的國防力量,周總理在得到主席的批示後,着手原子能事業部的建設和發展工作。

“原子能是世界先進技術,我們要抓緊準備和快速培養人才,同時還要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把工作做好。”

周總理語重心長地對其親手調過來的幹部和技術人員說。

下一步,周總理派陳赓和聶榮臻赴蘇聯進行通路并簽訂了援助研制核武器的決定。

不過周總理也十分具有先見之明地對二人說:“不能一直依賴别人,必須抓緊時間,最有效地學習先進技術的核心。”

果然,蘇聯日後單方面撕毀協定,周總理的話應驗了。

這時周總理又及時做出“自己動手,從頭摸起”的決策,并用很短的時間實作自力更生,完成祖國獨立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建設。

除了關心軍事建設,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也一直萦繞在周總理的腦海,他常說:“人民隻有吃飽肚子,才能建設自己的家園。”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背景下,周總理挂帥出征,親自指揮統籌全國糧食的調撥。

期間,周總理明确提出:“全國糧食的收支按照糧食部門提供的數字進行安排。”

并親自把北方縣、社基層幹部召集起來聽取意見,最終得出“稱糧入倉”的辦法。

此外,周總理還親自去農村視察,着手解決“大鍋飯”問題,實作他提出的“讓農民回家吃飯”的目标。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在這段歲月中,周總理召開糧食問題談話共計115次,親自并及時地檢視了每一張糧食計劃表,認真計算糧食安排,甚至把辦公室搬到了糧食部。

從現存的32張報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共有994處周總理的筆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張名叫《1962年至1963年糧食包産産量和征購估算》。

上面周總理用不同顔色的鉛筆标注達145處,調整修改數字40餘處,表格旁邊計算的筆迹6處,批注數字70處。

有了周總理的嘔心瀝血,中國才解決了糧食問題、平穩度過經濟困難。

中流砥柱

1964年伊始,周總理仍在全國各地奔波,應對嚴重幹旱群組織震後重建工作。

周總理用他單薄的身軀抵抗住了來自各方的壓力。他反複強調:“經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命脈,到什麼時候都不能放棄,也不能讓它亂,否則就無法挽回了。”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周總理清醒地看到了問題背後的根本原因,在國務院會議上,他強調:“現在經濟建設的各種名額要按照大陸實際的物力和财力來落實,在建設過程中有急躁冒進的苗頭,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現實中,周總理也是這樣做的,他呼籲:“在發展的勢頭超過現實的時候,要舍得精簡,用壯士斷腕的決心果斷去除作用不大的部分。”

然後親自組織安排多出來的進城職工,使他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并有了生活保障。

忙碌許久的周總理終于在1966年元旦之際看到了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的勢頭,開始了遲來的第三個五年計劃。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抱病工作

如此辛勞的工作,使周總理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差。

1967年,周總理被診斷出心髒病,但這并不能阻礙周總理為國操勞的腳步,周總理每天仍在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忙碌着。

身邊的人都想盡一切辦法來勸周總理不要再這樣操勞,可周總理表面上接受,實際上仍然在忙碌。

終于,這年4月,在主持廣交會問題的會議上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後,周總理的心絞痛發作,不得不靠每天吸氧和服藥來緩解病痛。

他身邊的醫護人員,也随時待命,并時常發出感慨:“敬業是好事,但像周總理這樣,都快七十多歲了還很拼就令人心痛了。”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即便是這樣,周總理仍然放心不下他深愛的祖國和人民。

據當時周總理的夫人鄧穎超女士回憶:“周總理在早上八點左右,手會不由自主地抖動,全身都會出虛汗,但過一會兒就沒事了。我每次問他怎麼了,他都笑笑說沒事,然後随便洗漱下,就去辦公室了,而且一去就是數十個小時。”

每次聽各部門負責人和上司彙報工作的時候,周總理都認真地站在桌子旁聆聽,旁邊的從業人員問周總理緣由,他笑笑說:“站着可以讓自己清醒,坐下可能就要睡着了。”

進入70年代後,周總理的工作更加忙碌了。

他竭盡全力去保護經濟建設成果,維護第三個五年計劃順利進行,病痛早就被他抛在腦後了。

國家上上下下的大事小事,周總理都親力親為,他一邊輔佐主席積極治理國家,一邊制定挽救的具體措施。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經過長期的建設,國家的經濟、文化生活都回到了正常的運作狀态,但周總理的身體卻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1972年,醫生為他做小便正常檢查時發現了4顆紅細胞——周總理患上了膀胱癌。這是由于周總理在辦公過程中經常不喝水、憋尿導緻的。

每每問及此事時,他都說:“多喝水就要去廁所,也就減少了辦公的時間,有很多的工作等着我去做,時間寶貴,不能白白浪費。”

鞠躬盡瘁

1972年,正值中美和中日關系正常化的關鍵時期。周總理自知自己的病情,也明白自己的身體狀況。

要調養身體就要暫停國務工作,要繼續國務工作就不能靜心休養。

經過權衡孰輕孰重後,周總理決定繼續燃燒自己,為國家奉獻自己到最後。

“這樣才對得起人民的信任,這樣人民才敢把整個國家交給我。”每每談及此事,周總理都會這樣說。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在解放老同志時,周總理總是能夠妙語連珠地巧妙化解一個又一個沖突,促使參會人員快速達成共識;

在與美日邦交正常化工作中,周總理又通過高超的外交技巧和才幹,以及自然表現出的令人傾倒的人格魅力影響着兩國的上司;

甚至1972年尼克松訪華期間,這位美國總統會如老友一般自然而然的幫助周總理除下外套。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可周總理是個正常的人,也需要休息,也會感到疲倦。

為了他的身體,從業人員隻能強行為他制定了作息時間表,并不斷努力說服周總理執行。

1973年的某一天,周總理已經有30幾個小時未合眼了。勸他休息的從業人員換了一批又一批,但都被周總理堅定地拒絕了。

後來大家回憶起這件事,沒有人清楚周總理在這期間做了多少工作,接見了多少賓客。

由太陽西沉,到月亮東升,轉眼已經到了深夜,而周總理還在批閱檔案。

在翻頁聲中,轉眼天空已經微顯魚肚白,值夜班的秘書輕輕地走到周總理身邊說:“周總理,您還有14分鐘。”

聞言,周總理轉過頭對他說:“你們先準備,我刮個胡子。”

他本來想一下子站起來,但坐的時間太長,渾身酸痛,通過桌面的助力才慢慢站了起來,向衛生間走去。

可是過了許久,秘書也不見周總理出來,考慮到時間已經來不及了,他回到周總理辦公室,結果沒有找到人。

這時一個從業人員說:“周總理說去刮胡子,不會還沒出來吧?”

一聽這話,大家都快速向衛生間跑去。

一推開門,大家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隻見周總理雙手下垂,右臂微曲拿着沾滿肥皂水的刮胡刀,左手拿着毛巾,竟倚着鏡子睡着了!

這就是我們的好周總理,他恨不得把一個小時掰成兩個小時來用。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病房=辦公室

1972年9月,經過周總理的不斷努力,中日成功建交,而他的病症卻惡化了。

幾個月後,1973年的1月5日,周總理出現了非常嚴重的便血情況,周圍的從業人員此時都意識到,周總理如果再不去醫院,再為工作不顧自身,會出大事!

周總理聽到病情後,卻沒事人似的:“我知道大家關心我,我忙完這一階段,就去醫院接受治療。”僅休息了幾天就又恢複了往日高強度的工作。

一再的拖延使得周總理病情惡化加劇,于1974年住進了醫院。之後,周總理做了數次手術,但病情總是得不到徹底的醫治,到下半年時,癌細胞已經轉移。

醫療團隊和中央政治局協商後決定,實施切除手術。這樣一來,周總理就基本上不能回辦公室了。

但忘不掉人民和工作的周總理怎麼能放棄?他叫來從業人員把檔案資料都搬進了病房,并把病房按自己辦公室的樣子進行改造。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切除手術後,周總理就開始逐漸增加工作量。會客次數、談話時間和批文量都明顯增加。

這一切使得周總理十分疲勞,醫療團隊也建議他減少工作量。但四屆人大召開在即,周總理怎麼放得下呢?

在前往長沙前的檢查中,周總理又出現了便中潛血,醫生建議他不要去了,但經過深思熟慮後,周總理卻回答:“既然我在這曆史舞台,就得完成曆史任務。”

四屆人大,中央人事安排成功确定後,周總理回到醫院,安心接受治療和調養,此時已來到1975年。

在例行複查時,醫生發現周總理每天都有便血,且在腸胃檢查時還發現了惡性良性腫瘤。随後,周總理進行了惡性良性腫瘤切除和膀胱癌電灼術。這一次手術後,周總理的身子更加虛弱了。

人民送行

1975年完成了賀龍的骨灰安放儀式後,周總理接受臨床檢查。

醫療團隊發現周總理下腹部的腫塊已如雞蛋大小,經檢查後确定癌細胞已經轉移擴散到了整個内髒器官,醫生隻得為周總理作維持生命的保守手術。

這次手術之後,周總理再也沒有從病床上下來。

時間來到了年底,這時的周總理隻能靠鼻飼、打點滴和輸血的方式維持生命。在此之際,他向夫人做了口頭遺囑。

1976年元旦,周總理生命垂危,時不時就陷入長時間昏迷。由于癌細胞擴散導緻内髒不能正常運作,他又做了結腸手術。

1月7日,周總理異常的清醒。趁這個時候,周總理把國務工作的事情詳細地進行交代和交接,最後他對醫生說:“我這裡沒有什麼事了,你們趕緊去照顧别的同志,他們更需要你們。”

1月8日早上,周總理的各項生命特征急劇下降,進入了彌留之際,于上午9時57分病逝,終年78歲。

夫人鄧穎超負責了周總理後事的操辦:首先把周總理遺體進行病了解剖。

“恩來在臨終前最挂念的是祖國醫學的發展,走之前還想要為國家和人民做點事,望大家支援。”她如實說。

解剖完成後,北京飯店的朱師傅來給周總理做了最後一次理發修面。朱師傅看到周總理的遺容,想到他生前對自己的親近,淚水忍不住地顆顆掉落在地。

等平複好心情,他才認真地修剪起頭發和胡須。

這一切都完成後,朱師傅邊哭邊清掃好地上的頭發和胡須,帶走了周總理的一縷青絲作為永遠的懷念。

最後到來的是周總理的牙醫韓宗琦,他負責周總理遺體的最後壽衣工作。

但當他滿含熱淚地拿起衣服時,卻發現襯衣是舊的,他不悅地說道:“怎麼是舊的?周總理壽衣怎麼能是這樣?你們要是沒有新的,我出錢給周總理買!”

從業人員急忙上前說:“這是鄧大姐親自準備的,她說周總理素來節儉,平時不願意買新衣服。如果給他換新的,周總理知道了也不會高興的。”

韓宗琦隻好作罷,默默地給周總理換好衣服。

在周總理遺體火化前,韓宗琦把周總理衣服上的“為人民服務”徽章和用布條系在周總理手上的手表摘下來作為對周總理的懷念,後來這兩件東西都被儲存在紀念館中。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火化後,從業人員按照周總理生前的要求,挑選最普通最便宜的骨灰盒。

不巧的是,這樣的骨灰盒隻剩兩個,而且還都有些瑕疵。從業人員通過對比,選了一個問題不太大的來盛周總理的骨灰。

1月9日,周總理病逝的消息傳遍全國。

1月11日,十幾萬群衆自發地守在從北京醫院到八寶山的長街兩旁,手捧鮮花,送敬愛的周總理最後一程。

1976年周恩來病逝:人已瘦脫相,壽衣是舊衣服,骨灰盒是次品

沒有周總理的嘔心瀝血,中國就沒有如今的發展;沒有周總理的努力争取,中國就沒有如今的國際地位。

無論到何時,我們都要時刻銘記中國有這樣的一位偉人,他用實際行動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個國家上司人的光輝形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