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人高适一生參加的五次戰争中的表現

作者:晴空萬裡FA8T

一、潼關之戰

戰争起因: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造反。天寶十五年(756),占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部将崔乾祐攻打潼關。唐玄宗令哥舒翰統兵出征。

高适的在軍中的身份:高适出任“左拾遺,轉監察禦史”,輔助哥舒翰鎮守潼關。先前,哥舒翰作文河西節度使,推薦高适做左骁衛兵曹,充當他府上的掌書記,在哥舒翰的軍隊中長期任職。

結局:哥舒翰兵敗被俘,最終被叛軍主帥安慶緒殺害。哥舒翰兵敗後,高适從駱谷馳馬西行,谒見玄宗,于是陳述潼關敗亡的原因。

二、平定永王李璘的叛亂

戰争起因:公元756年,永王李璘反叛大唐朝廷,欲效仿東晉,占據江南,與唐肅宗争奪皇位。永王李璘,唐肅宗的弟弟(同父異母),唐玄宗第十六子。叛亂時李璘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鎮江陵。

高适的在軍中的身份:淮南節度使,同時是此次平叛軍隊的三大主力部隊的上司之一。另外兩位為淮南西道節度使來瑱、江東節度使韋陟。主要貢獻:聯合其他兩位節度使制定正确的戰略方針。1.叛軍叛亂時,沒有選擇直接交戰,而是采取緩兵之計,避其鋒芒。2.抓住叛軍的将士貪圖名利的心裡,才用攻心戰,策反敵方将領,從敵方内部瓦解叛軍(叛軍将領、瓜州刺史季廣琛被策反)。高适特意寫下《未過淮先與将校書》,曉谕叛軍各部認清形勢,歸順官軍,反戈一擊。

結局:成功平定叛亂,取得勝利,永王李璘兵敗,被殺。

題外話:此時,大詩人李白在叛軍中任職,被俘後差點被殺。

三、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亂

戰争起因:761年4月梓州刺史兼東川節度副使段子璋叛亂,襲擊劍南東川節度使李奂于綿州(今四川綿陽東),李奂兵敗隻身逃往成都。路過遂州(今四川遂甯)時,又将擔任遂州刺史的嗣虢王李巨處決。公然反唐,于錦州自立為梁王,改年号為黃龍,将綿州改稱龍安府,又設定百官,不久又攻下劍州(今四川廣元劍閣縣等處)。

高适的在軍中的身份:時為蜀州刺史的高适,與西川牙将花敬定,随成都尹、西川節度使崔光遠攻克綿州,斬了段子璋,平定叛亂。

結局:成功平定叛亂。

題外話:對于參與平叛的花敬定,居功自傲,驕恣不法,縱兵大掠,百姓生活遭到嚴重破壞。為此,杜甫寫下詩歌《戲作花卿歌》《贈花卿》,諷刺他。

四、平定成都少尹徐知道的叛亂

戰争起因:762年7月成都少尹徐知道徐知道自稱成都尹、禦史中丞、劍南節度使;派兵北斷劍閣,阻止朝廷派兵入川;西誘吐蕃,共同叛亂。

高适的在軍中的身份:高适以蜀州刺史(今成都崇州)的官職作為主帥,利用蕃漢兵内部的重重沖突,很快擊敗了徐知道。

結局:兵敗,徐知道為其将李忠厚所殺。高适平定叛亂有功,升職: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戰後,高适創作散文《賀斬逆賊徐知道表》。

五、吐蕃的入侵

戰争起因:公元763年七月,吐蕃糾集吐谷渾、黨項、氐、羌等各族軍隊二十多萬人, 向唐朝發起大規模進攻,邊境頻頻告急。

高适的在軍中的身份:劍南西川節度使,四川地區的統帥(軍區司令員)。

結局:沒能抵擋吐蕃的入侵,失城失地,松、維、保三州(四川西北)等地為吐蕃所占據。高适被撤職,召回京城任職。

題外話:此時,大詩人杜甫也客居四川,寫下詩歌《歲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