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得知彭德懷在隔壁,羅瑞卿自歎不如:兩人同處,我何以為伴?

作者:小粥講曆史
得知彭德懷在隔壁,羅瑞卿自歎不如:兩人同處,我何以為伴?

1965年,羅瑞卿身兼數職,堪稱“多面手”,他不僅是中央委員和書記處書記,還擔任着副總理的重任。在軍事領域,他更是如魚得水,身兼軍委常委、軍委秘書長、總參謀長等多個要職,國防部副部長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的職務也落在了他的肩上。此外,他還是人民防空委員會主任、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同時在十五人專門委員會中兼職中央專委成員兼辦公室主任。這一年,羅瑞卿在13個不同領域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真可謂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得知彭德懷在隔壁,羅瑞卿自歎不如:兩人同處,我何以為伴?

他每日的行程繁忙,參與的會議層出不窮,每一場都舉足輕重;他所接觸的人物更是繁多,每一位都是能撼動整個國家的重要角色。簡而言之,他宛如一個核心樞紐,連接配接着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等高層上司,起着橋梁和紐帶的關鍵作用。

然而,正是因為羅瑞卿的堅持原則和不肯妥協,1965年12月,他終究未能幸免于難,步入了與1959年失勢的彭德懷相似的命運。

回溯到1938年,在延安的鳳凰山下,羅瑞卿與毛主席并肩編寫書籍。那時的他,身為抗日軍政大學的副校長,肩負着培養未來抗日力量的重任。在共同創作的過程中,毛主席贈予羅瑞卿一句箴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兩句話雖簡單,卻蘊含着深遠的道理,無需過多解釋,人們都能心領神會。

但羅瑞卿,這位有着宏偉抱負的偉人,為了達成偉大的事業,他堅守着“至清”、“至察”的信念,并始終如一地付諸實踐。他的堅定和執着,正是他偉大之處,也是他遭遇挫折的根源。

得知彭德懷在隔壁,羅瑞卿自歎不如:兩人同處,我何以為伴?

他與彭德懷有着諸多相似之處,都以深入了解實際情況、性格剛正不阿、勇于直言不諱、生活作風簡樸而著稱。對于他們來說,接受宴請或贈送禮物是絕不可能的,更别提享受任何特殊待遇了。毛主席曾贈言羅瑞卿的兩句話,黃克誠也曾對彭德懷說過。偶爾做到實事求是或許并不難,但要堅持一生都如此,那才是真正的挑戰。

然而,在羅瑞卿自己看來,他和彭德懷之間還是存在着顯著的差別。彭德懷所經曆的一些事情,他并未涉足。

1973年11月,距離“九·一三”事件已經過去了兩年三個月,羅瑞卿終于結束了被監禁的生活,家人也獲準前來探望。當時,他住在301醫院的一間病房内。重獲部分自由的羅瑞卿,再也不用在陌生人的監視下入睡,他終于可以關上門、熄燈安心休息了。

在解除監禁的第一個晚上,羅瑞卿選擇與女兒共度這個特殊的時刻。他們興奮得整夜未眠,一直聊天到深夜。盡管多次提醒“睡覺吧,明天再聊”,但話題似乎怎麼也說不完。最後,當父女倆都無言以對時,房間裡陷入了寂靜。他們各自躺在自己的床上,睜着眼睛望着天花闆,享受着這份難得的安甯與團聚。

得知彭德懷在隔壁,羅瑞卿自歎不如:兩人同處,我何以為伴?

羅瑞卿在和女兒同處一室時,顯得特别小心翼翼,甚至連翻身都顯得有些拘謹,生怕驚擾了女兒的安甯。當他終于忍不住需要換個姿勢時,還會像個乖巧的孩子一樣,先“通知”一聲再行動。

某日,羅瑞卿目光指向走廊盡頭的那間病房,那裡有個衛兵在把守。他輕聲地問女兒:“那邊關着的是誰啊?”女兒也壓低聲音回應:“我也不太清楚,聽人說是彭德懷。”

聽到這個名字,羅瑞卿頓時了然,原來他注意了很久的那間病房裡住的是彭德懷。他還以為是哪位神秘人物呢,沒想到是自己的老戰友。女兒好奇地問:“他房間的窗戶和門怎麼都貼滿了報紙?”

羅瑞卿解釋道:“被專案組審查的人都這樣,我當初住的地方也是,直到解除監禁那天才被撕掉,隻是你沒看到而已。”

幾天後,羅瑞卿再次提及此事,他帶着些許傷感和不滿對女兒說:“上面真不該把我和彭德懷關在一起。他畢竟做過幾件反對毛主席的事情,我怎麼能和他相提并論呢?”作為1959年廬山會議的親曆者,他對當時的情況心知肚明。

得知彭德懷在隔壁,羅瑞卿自歎不如:兩人同處,我何以為伴?

盡管曆經坎坷,羅瑞卿對毛主席的崇敬之情依舊如初,他對毛主席的教導和事迹銘記于心,從未忘卻。在1965年12月被撤職之前,毛主席曾通過周總理向羅瑞卿傳達了一句話:“你羅瑞卿雖然反對過别人,但還未曾反對我。”這句話仿佛一縷春風,溫暖了羅瑞卿的心房,也彰顯了他對毛主席的深厚情感與堅定信仰。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檔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