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戲中的主角,是位電視烹調節目的主持人,要在墨爾本借一間屋做他的家,看了數十戶,終于決定在一個叫羅拔•洛淪的住宅拍攝。
這是間三層樓的舊工廠改建的,在市中心的後巷中,每層有三千尺左右。一進門,樓下是車房,停了三輛車,紅色法拉利是晚上兩人燭光晚餐時用的,藍色賓士是上班用的,Land Rover四輪駕車是到郊外野餐用的。
上樓,樓梯壁上挂着主人兒時的照片,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姐妹,在學校、畢業、當海軍、退伍、到世界名勝旅行、上進階餐廳、巡視工作環境等等,說明他的一生。
主人六十歲,看來隻有五十,很英俊,一家出名的制衣公司還請他當模特兒,拍攝恤衫的海報。

但是最吸引我們的是他的廚房,占着半個廳,,廚房的中心是一個鋼片做的大櫃子,比十二個人坐的餐桌還大。
鋼櫃後面有兩個大烤箱,旁邊是九個頭的火爐,四個用電,四個用瓦斯,最大那個燒中國菜。
爐竈後面是食品貯藏室,兩個大雪櫃,再有一個酒窖。
是的,一看就知這主人喜歡吃,而且是靠吃起家的。
“人家都以為我生長在一個富有的家庭,其實我們隻是小康之家,這種二世祖的享受,是我後來才學回來的。”羅拔說:“我喜歡吃東西,這是我的天性。有些人好吃,但不去研究,我一向愛問長問短,久而久之,便學了很多對食物和烹調的知識,成為食家。”
接着,他說:“很多有錢人并不會吃,他們請客時也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雖然他們肯花錢,但也達不到目的,就來問我。我幫他們設計,他們的客人都吃得很高興,生意也做成了。為了感謝我,他們出資本,我便開了一家外賣公司,專為婚禮和生日到會,生意越做越多,公司越來越大,連國宴也包來做。”
“恭喜你了 。”我說。
“但是有天生性的局限。”羅拔說:“我想把飲食事業更發揚光大。”
“開餐廳?開連鎖店?”我問。
“不,不。”羅拔說:“餐廳我當然也開過,但是太困身了。一家好餐廳,曆史越長越好,能保持一定的水準,才算好餐廳,不是做一兩年的事。要保持水準,餐應主人非盯得很緊不可,我沒有那種耐性。做快餐廳嘛,還是讓美國人去經營吧,我從來沒有走進快餐店一步,和我的性格格格不入。”
“那麼怎麼一個發揚光大法?”
“要走,就走别人沒有走過的路,我必須有一個新主意才有興趣幹。”
“什麼新主意?”
羅拔解釋:“現代化的大機構,都注重員工的福利;吃,當然也是福利的一種。我看了許多大機構的食堂,做出來的菜糟透了,我的主意便産生,我向那些大機構的主席說:‘我可以用同樣的價錢,來把食物弄得更好。’他們聽了當然高興。飲食這一門,不一定是越貴的東西越好吃的。再進一步,我為他們的食堂布置一下,我自己那麼多年也有許多藏畫,借給食堂當裝飾,弄成一個情調更好的環境。”
“現在我經營的食堂包括了蚬殼石油和最大的百貨公司梅耶,它們的食堂變成比市中的名餐廳更好吃的地方,大家都在問有沒有朋友在機構裡做事,能不能把他們帶進去吃一吃。”
“住在墨爾本這個都市,能滿足你嗎?”我最後問。
羅拔笑了:“人總要一個基地,墨爾本是我的基地,我想去世界上哪裡玩,就去哪裡玩。 基地怎麼悶,也悶不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