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得不償失的典型:借德國之力試圖獨立,結果被算計,損失20%國土

自希特勒德國在中歐崛起後,傳統的凡爾賽體系遭受嚴重動搖。很多在野的政治勢力,便試圖借助這一秩序變動的有利時機,實作自身的政治圖謀。

斯洛伐克的約瑟夫·蒂索集團,便是其中之一。

1918年一戰結束時,由于奧匈帝國的土崩瓦解,捷克和斯洛伐克相繼獨立,并在協約國的撮合下合并(目的是牽制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但俗話說“親兄弟,明算賬”,捷、斯兩族雖然關系頗近,卻也存在摩擦。

得不償失的典型:借德國之力試圖獨立,結果被算計,損失20%國土

斯洛伐克人最為火光的事情,就是捷克當局的大民族主義政策。

捷、斯兩族雖都源于西斯拉夫族群,但經過上千年的分化和演變,已經形成了差異。然而,在合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捷克政府罔顧斯洛伐克人已形成較獨立民族集團的事實,将斯洛伐克人定性為“捷克人的分支民族”,将斯洛伐克語定性為“捷克語的一種方言”。這種“大捷克主義”政策,引起斯洛伐克人的反感。

得不償失的典型:借德國之力試圖獨立,結果被算計,損失20%國土

此外,經濟上的落後和日漸蕭條,也讓很多斯洛伐克人不滿。

捷克斯洛伐克兩地貧富懸殊:捷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工業化較早,經濟富庶,獨立後仍是全世界最大的軍工生産基地之一;斯洛伐克仍是傳統農業區,貧困落後,在獨立後又失去了原有的市場,處境艱難。同時,捷克資産階級将斯洛伐克地區視為原料産地,百般壓榨,更引起大量斯洛伐克農民破産。一時間,斯洛伐克貧民怨聲不斷。

得不償失的典型:借德國之力試圖獨立,結果被算計,損失20%國土

在此情況下,一些号召“斯洛伐克獨立”的民族主義派别,便有了生存的土壤。斯洛伐克自治運動的早期領袖是赫林卡神父。赫林卡神父被囚禁後,斯洛伐克獨立運動的掌旗手就變成了約瑟夫·蒂索。但無論誰擔任領袖,

斯洛伐克民族運動的力量都過于單薄和弱小,單憑自身難以同捷克當局抗衡。

況且,斯洛伐克族曆史上也鮮有大規模武裝起義成功的經驗。在此情況下,蒂索将目光轉向了國外。

得不償失的典型:借德國之力試圖獨立,結果被算計,損失20%國土

1938年,德國在進軍萊茵蘭成功後,将矛頭指向捷克的蘇台德地區。而此時的英法奉行綏靖主義政策,對德國百般姑息。《慕尼黑協定》生效後,蘇台德地區被德國占據。蒂索趁此機會,為斯洛伐克争取到了相當大的自治權。

此後,由于有着捷克這個“共同的敵人”,德國和斯洛伐克暫時走到了一起。

1939年3月,當捷克當局對斯洛伐克的獨立傾向進行幹預時,蒂索集團在希特勒的支援下宣布斯洛伐克“獨立”。

得不償失的典型:借德國之力試圖獨立,結果被算計,損失20%國土

蒂索集團達成了政治目标,并且承諾斯洛伐克将在軍事和外交上同德國保持一緻。然而,“弱國無外交”的道理,在任何曆史時期都不會過時。斯洛伐克獨立後不久,同為德國盟友的匈牙利(同時也是斯洛伐克曾經的宗主國),便在希特勒的默許下,相繼占領斯洛伐克的南部高地、外喀爾巴阡地區。

匈牙利占據的這些地區,共計1.1萬平方公裡,令斯洛伐克損失了約20%的國土。

得不償失的典型:借德國之力試圖獨立,結果被算計,損失20%國土

同時,希特勒憑借軍事強力機關和情報部門,實作了對斯洛伐克的控制。

是以此時的斯洛伐克看似獨立,實質上則已經淪為德國的“傀儡國”。

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後,斯洛伐克奉命派兵協助德軍的行動,此後又伴随德國軍隊,對歐洲各國進行入侵。二戰期間,德國從斯洛伐克搜刮了大量的物資,包括數量可觀的糧食、農副産品、木材、礦石、燃料,令斯洛伐克蒙受了不小的物質損失。

得不償失的典型:借德國之力試圖獨立,結果被算計,損失20%國土

其實,

斯洛伐克在二戰前夕的遭遇,既可以看作蒂索集團與虎謀皮所付出的代價,也可以看成是弱小國家的悲劇。

當希特勒将侵略矛頭指向捷克斯洛伐克時,斯洛伐克被德國擺布的命運就已經難以避免。在此情況下,蒂索集團即便堅持民族氣節,也讓斯洛伐克免受德國、匈牙利、波蘭的瓜分。總之,國際話語權由綜合國力決定,國力弱小,在任何曆史時期都容易淪為“待宰的羔羊”。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