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得不偿失的典型:借德国之力试图独立,结果被算计,损失20%国土

自希特勒德国在中欧崛起后,传统的凡尔赛体系遭受严重动摇。很多在野的政治势力,便试图借助这一秩序变动的有利时机,实现自身的政治图谋。

斯洛伐克的约瑟夫·蒂索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1918年一战结束时,由于奥匈帝国的土崩瓦解,捷克和斯洛伐克相继独立,并在协约国的撮合下合并(目的是牵制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但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捷、斯两族虽然关系颇近,却也存在摩擦。

得不偿失的典型:借德国之力试图独立,结果被算计,损失20%国土

斯洛伐克人最为火光的事情,就是捷克当局的大民族主义政策。

捷、斯两族虽都源于西斯拉夫族群,但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和演变,已经形成了差异。然而,在合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捷克政府罔顾斯洛伐克人已形成较独立民族集团的事实,将斯洛伐克人定性为“捷克人的分支民族”,将斯洛伐克语定性为“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这种“大捷克主义”政策,引起斯洛伐克人的反感。

得不偿失的典型:借德国之力试图独立,结果被算计,损失20%国土

此外,经济上的落后和日渐萧条,也让很多斯洛伐克人不满。

捷克斯洛伐克两地贫富悬殊:捷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工业化较早,经济富庶,独立后仍是全世界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之一;斯洛伐克仍是传统农业区,贫困落后,在独立后又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处境艰难。同时,捷克资产阶级将斯洛伐克地区视为原料产地,百般压榨,更引起大量斯洛伐克农民破产。一时间,斯洛伐克贫民怨声不断。

得不偿失的典型:借德国之力试图独立,结果被算计,损失20%国土

在此情况下,一些号召“斯洛伐克独立”的民族主义派别,便有了生存的土壤。斯洛伐克自治运动的早期领袖是赫林卡神父。赫林卡神父被囚禁后,斯洛伐克独立运动的掌旗手就变成了约瑟夫·蒂索。但无论谁担任领袖,

斯洛伐克民族运动的力量都过于单薄和弱小,单凭自身难以同捷克当局抗衡。

况且,斯洛伐克族历史上也鲜有大规模武装起义成功的经验。在此情况下,蒂索将目光转向了国外。

得不偿失的典型:借德国之力试图独立,结果被算计,损失20%国土

1938年,德国在进军莱茵兰成功后,将矛头指向捷克的苏台德地区。而此时的英法奉行绥靖主义政策,对德国百般姑息。《慕尼黑协定》生效后,苏台德地区被德国占据。蒂索趁此机会,为斯洛伐克争取到了相当大的自治权。

此后,由于有着捷克这个“共同的敌人”,德国和斯洛伐克暂时走到了一起。

1939年3月,当捷克当局对斯洛伐克的独立倾向进行干预时,蒂索集团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宣布斯洛伐克“独立”。

得不偿失的典型:借德国之力试图独立,结果被算计,损失20%国土

蒂索集团达成了政治目标,并且承诺斯洛伐克将在军事和外交上同德国保持一致。然而,“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会过时。斯洛伐克独立后不久,同为德国盟友的匈牙利(同时也是斯洛伐克曾经的宗主国),便在希特勒的默许下,相继占领斯洛伐克的南部高地、外喀尔巴阡地区。

匈牙利占据的这些地区,共计1.1万平方公里,令斯洛伐克损失了约20%的国土。

得不偿失的典型:借德国之力试图独立,结果被算计,损失20%国土

同时,希特勒凭借军事强力机关和情报部门,实现了对斯洛伐克的控制。

所以此时的斯洛伐克看似独立,实质上则已经沦为德国的“傀儡国”。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后,斯洛伐克奉命派兵协助德军的行动,此后又伴随德国军队,对欧洲各国进行入侵。二战期间,德国从斯洛伐克搜刮了大量的物资,包括数量可观的粮食、农副产品、木材、矿石、燃料,令斯洛伐克蒙受了不小的物质损失。

得不偿失的典型:借德国之力试图独立,结果被算计,损失20%国土

其实,

斯洛伐克在二战前夕的遭遇,既可以看作蒂索集团与虎谋皮所付出的代价,也可以看成是弱小国家的悲剧。

当希特勒将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时,斯洛伐克被德国摆布的命运就已经难以避免。在此情况下,蒂索集团即便坚持民族气节,也让斯洛伐克免受德国、匈牙利、波兰的瓜分。总之,国际话语权由综合国力决定,国力弱小,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容易沦为“待宰的羔羊”。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