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中,絕大多數人都有歸屬感的需求。
一個人出生之後,第一個給他歸屬感的就是“家庭”。
家庭成員是我們不能選擇的,你出生在哪裡,誰做你的爸爸媽媽,這都是命運決定的事情。
不論每個人的家庭境遇如何,人們對家庭、對親人、對親情總是會産生特殊的依戀。
哪怕可能關系不是太好,但有“親人”這一層關系在,總歸是難以割舍的。
随着人漸漸長大,開始拓展出,除了家庭之外的人際關系。
在學校上學,認識了老師、同學;
進入職場,又認識了上司、同僚、客戶、朋友等等。
可以說,人的一生,本質上是“人際關系的總和”。
有這樣一個說法:
你身邊五個最常見朋友的生活層次,取個平均值就是你現在的生活層次。
這也是在側面說明:
人際關系,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你的出生、親戚關系、朋友關系都能影響你這輩子過得好不好。
然而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
ta的身邊并沒有什麼朋友,經常獨來獨往;
ta雖然有家人,有親戚,但是跟任何親戚都不親,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
這種人似乎永遠淡淡地遊離在所有人際關系之外,你知道他的存在,但是卻永遠無法真正地靠近他。
這種性格和人生是很特别的,那麼是如何形成的呢?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小時候在原生家庭受到過創傷
有些人,對親人很冷漠,但如果追溯他的童年,你會發現,他并非從一出生就開始冷漠的。
對親人或者父母冷漠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出生在一個“缺愛”的家庭。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種情況。
她說,小時候她爸爸經常打她,媽媽和奶奶就在一邊看,也不勸,也不保護她。
有一次,她不願意洗頭,她爸爸拿起一個水瓢就打她的頭,瓢都打爛了。
後來把她拉到理發店,剃了一個像男孩子一樣的發型。
她說,從那時候開始,自己在家就像“行屍走肉”一樣活着。
現在父母老了,不會再對她動手,而是采用另一種方式,試圖控制她,那就是:賣慘。
父母總是說,從小到大養育她有多麼不容易,她應該更加孝順父母才對。
父母根深蒂固地認為,打孩子沒有錯,那都是“愛的教育”,不打不成材。
作為子女,父母生你養你,你就必須健康成長,不允許有什麼童年陰影,心理疾病。
如果你有,那你就是小心眼,是不孝,是白眼狼。
是以朋友現在就是對家人的感情非常淡漠。
她會做到法律規定的子女義務,但是無法給父母提供情感的撫慰。
而且她不相信什麼親情,因為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生活教會她一個事實,那就是:
子女就是父母的養老工具人,可以随意打罵的出氣筒而已,并不存在什麼親情。
二,天生很有主見,自我意識較強
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養成的呢,現在依然是衆說紛纭。
有一個觀點就是:
性格既有天生的部分,也有後天養成的部分,而天生的那部分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比如有的人,天生自我意識很強,小小年紀做事就很有主見。
這種人會常常聽到一種評價:
“這孩子真懂事。”
“這孩子有點早熟。”
别的同齡小孩還非常依賴家長的時候,這種小孩已經有自己的主意。
并且不太聽得進去家長的指揮,說話也常常語出驚人。
對自己的需求和未來,早早就做好了打算,并且很有自主性地去一步步規劃。
這種可能會表現出一種假象,好像人緣很好,朋友衆多,跟家裡親戚也很熱情。
但實際上他内心是把這些人緣當成一種“資源”,是幫助他達到自己目的的墊腳石。
其實他内心并沒有真正地去喜歡誰,依賴誰,而是充滿了利益的打算;
誰對他有用他就會施展人際交往的手段和技巧,去擷取對方的好感。
但究其本質,他的内心依然是非常冷漠而不可接近的。
分析完了這種性格的成因,我們再來看看:
這種沒什麼朋友,跟家人也不親的人,會走向怎樣的人生結局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這樣的人注定人生不會平凡,不像芸芸大衆一樣過着再普通不過的人生。
而是可能會走向兩個極端。
第一種: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标杆式的人物,不可高攀的存在。
其實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
維護人際關系也是很耗費精力的一件事,如果能把這個時間,用在提升自己上,可能你的事業會有更多的發展。
這種人會排除生活中的各種幹擾,不會為一些沒有什麼實際用處的人際關系所耽誤時間。
是以他們會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提升學習成績,增加職業技能,在事業上取得一番成就。
這樣的人,内心也通常很強大,哪怕暫時遇到了挫折,也不會放棄。
他們習慣了孤獨,是以并不懼怕孤獨。
最終他們可能會獲得,超出常人的事業成績,功成名就。
第二種:無親朋,無好友,無至交,一生清冷寂寞,孤獨終老。
一個人事業能否成功,也得看是否符合“天時地利人和”這幾個條件。
大家都一樣努力的前提下,能否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變量就是:運氣。
同樣都是人際關系很淡漠,也專注自身能力的提升的人,但就是沒有遇到合适的機會,這種情況也時有發生。
這種人生就會走向一個比較清冷的結局,身邊沒有任何可以交心的人,甚至是孤獨終老,無人問冷暖。
讨論
你的人際關系是怎樣的,跟朋友、親戚關系好嗎?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