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0年代“鬥地主”有多激烈?貧農指鼻子破口大罵,地主被當場槍斃

土地,作為最根本的民生問題,在每朝每代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陸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從古至今都有圍繞土地進行改革的例子,比如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北魏唐時期的均田制,明朝的一條鞭法、清朝的攤丁入畝等,每一項制度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有沒有土地和能不能吃得飽也成為了老百姓選擇是否支援政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非常重視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曾在蘇區進行過小範圍的土地改革,解放前,在華北和東北等地進行了土地改革,讓許多農民生平以來第一次有了完全屬于自己的土地,解放後,又在全國其他地方陸陸續續進行了徹底的土地改革。

50年代“鬥地主”有多激烈?貧農指鼻子破口大罵,地主被當場槍斃

向老鄉們宣貫土改政策

在解放前後的這次土改中,“鬥地主”這種特殊的形式走上曆史舞台。通過“鬥地主”不僅讓貧下中農獲得了土地,而且颠覆了貧下中農和地主的社會地位,讓貧下中農徹底翻了身。作為土改中最重要的形式,“鬥地主”有相對固定的流程,包括确定鬥争對象、訪苦、引苦、訴苦、清算等幾個環節。

既然要“鬥”地主,首先當然需要确認誰是地主,也就是要确定“鬥”的主體,是以“劃成分”就成了這一環節的核心。劃成分的基本依據就是是否占有土地、是否被剝削、是否參加勞動,然後根據這些依據将每個人或者每個家庭劃分為“農民”或者“地主”,而“農民”又細分為“富農”、“中農”、“貧農”、“雇農”四個等級。

50年代“鬥地主”有多激烈?貧農指鼻子破口大罵,地主被當場槍斃

劃分成分名單

在具體實施時,由于相關規定的滞後性和各地具體情況差别很大,是以各地劃分成分的标準也不盡相同。例如有些村子裡,雖然各家各戶的經濟狀況不一樣,但很多地主和農民都沾親帶故,平日裡處的關系也相對不錯,是以當“土改工作組”進行調查走訪,問誰是常年剝削他人的地主時,人們往往不願細說實情。

一些家庭貧困的人說,自己沒什麼本事,家裡也沒錢,别說買地,就連租地的錢都沒有,是以為了生計,隻能給地主家去打長工。很多地主一開始也沒那麼多地,他們都是出去做買賣掙了錢,然後再回家買地,最後買的地多得自家人種不過來了,隻能雇人種,人家的地也是一點一點熬出來的。

是以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一個樸實的老鄉去“舉報”誰家的土地和财産是靠剝削得來的,非常困難。

50年代“鬥地主”有多激烈?貧農指鼻子破口大罵,地主被當場槍斃

後來有人想出一個好辦法,就是讓全村人圍坐在一起,各家的戶主公開上報自家的收入來源和經濟情況,若有瞞報或者漏報,當場就會有人指出來。最後根據所有人的“财富清單”,來劃分出成分。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想被劃分為貧下中農,因為這樣自己不僅不會成為被“鬥争”的對象,而且還能分到地主們的一部分土地或者其他财産。

将要被“鬥争”的對象确定了以後,但想讓所有思想相對保守的農民們主動去與之鬥争,基本是不可能的,是以就需要工作組去引導、發動,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如何被剝削的,這就是“訪苦”的過程。

50年代“鬥地主”有多激烈?貧農指鼻子破口大罵,地主被當場槍斃

訪苦

這個環節剛開始時,人們依然是不主動配合,首先,很多人認為自己做長工,人家給錢,自己幹活,天經地義,而且給所有長工的待遇都一樣,好像不存在“剝削”。其次,他們認為,都是擡頭不見低頭見的熟人,在背地裡說别人的“壞話”,總歸是不好的。

這時工作組的人就會循序漸進地引導,比如問他們“憑什麼地主們每天什麼活也不幹還能錦衣玉食,你們天天幹活,家裡常年連一兩肉也吃不起”,“憑什麼你幹活種地,交的租子比自己留下的還多”等問題,讓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确實常年在受着剝削,然後鼓勵他們與其他貧下中農們互相交流,讓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悲慘遭遇,調動大家的情緒,最終讓大家敢于和地主們做鬥争。

50年代“鬥地主”有多激烈?貧農指鼻子破口大罵,地主被當場槍斃

互相交流各自的悲慘遭遇

許多老人、孩子和寡婦都在引導下,流着淚吐出了多年不敢吐的苦水,從此不再相信自己生來就是窮命。

當人們攢足了對地主們的怨氣以後,就需要讓他們徹底宣洩一下,當着地主和所有人的面,聲淚俱下地講述地主是如何剝削自己的,這就是“訴苦”環節,也是整個“鬥地主”過程最為情緒最為激動的環節。通過這個環節,地主們在衆人眼中高高在上的形象就會被徹底打破,最終讓他們承認自己的剝削行為,向大衆低頭認錯、道歉,行為特别惡劣的,經過法院公開審判後,可能當場就會被槍決。

50年代“鬥地主”有多激烈?貧農指鼻子破口大罵,地主被當場槍斃

即将被處決的地主惡霸

訴苦集會的人數可多可少,少的時候一個屋子裡就能全部坐下,這種小範圍的訴苦集會,往往會開得很頻繁,在積極分子的帶動下,争取讓所有人都參與進來。訴苦會人數多的時候,可以達到成百上千人,比如當時在湖南東部的一個鄉裡,鬥争大地主惡霸李逢禅時,全鄉大部分人都到場了,總共有五千多人,上台訴苦的有40多人,在一個又一個訴苦人邊哭邊講述自己如何悲慘的情緒調動下,台下哭聲一片,紛紛高喊着“打到惡霸”之類的口号,把李逢禅吓的頭都不敢擡。

50年代“鬥地主”有多激烈?貧農指鼻子破口大罵,地主被當場槍斃

中等規模訴苦大會

當然,如此大規模的訴苦大會并不多見,有些地方的訴苦大會都是在走形式,大家象征性地把被定為地主成分的那個人圍起來,每個人都喊一句“XXX是大地主,打到XXX”,有時為了省事,這句話直接由地主本人說一說就結束了,整個過程完全不嚴肅,甚至還有調侃和笑聲。

50年代“鬥地主”有多激烈?貧農指鼻子破口大罵,地主被當場槍斃

訴苦人情緒很激動

也有現場非常激烈的,有的人因為害怕地主會記仇報複,就産生了“要鬥就往死裡鬥”的心理,他們認為,反正已經撕破了臉,也就顧不得情面了,歸根結底,他們面對地主還是長期形成的那種恐懼心理。郭德綱的那句名言“恐懼到了極點就是憤怒”,很好地解釋了這種情況。

地主承認了自己的“罪行”後,就開始要“清算”了。

通過工作組和村幹部的核算,查實每個地主的土地,并且清理所有債務,沒收地主的土地,征收富農的土地,然後再根據每戶農民的情況,配置設定土地。

50年代“鬥地主”有多激烈?貧農指鼻子破口大罵,地主被當場槍斃

從地主手裡沒收來的财産

分完土地,還要挖“浮财”,所謂“浮财”,就是指地主家的金銀細軟、糧食衣物、家具牲畜、生産農具等。很多地主為了躲避沒收,晚上将一部分金銀财寶藏在隐蔽的地方,比如埋在地下,塞在牆縫裡等,但最後基本都會被工作隊或者積極分子們“挖”出來,然後統一分給全體貧下中農們,因為他們通過“訴苦”環節,已經充分認識到從前自己被壓迫剝削得多慘,是以在分到土地或者其他财産時,心理基本不會産生愧疚感。

50年代“鬥地主”有多激烈?貧農指鼻子破口大罵,地主被當場槍斃

找出隐藏起來的金銀細軟

清算進行完畢後,地主的社會地位也就徹底被颠覆了,從前他們是村子裡“身份”的代表,有的人甚至以跟某某地主關系好為榮,講出來感覺特别有面子,但被“鬥争”後的地主,土地和财産全部被一掃而空,不僅一時不容易找到自食其力的方法,難以維持生計,而且在其他村民眼裡的形象也掉入谷底,他們不再被高高在上地捧着,而是開始被孤立、嫌棄、甚至歧視。

50年代“鬥地主”有多激烈?貧農指鼻子破口大罵,地主被當場槍斃

拿到土地證,全家都非常高興

土改“鬥地主”最直覺的結果就是,農民們都分到了屬于自己的土地,以前窮得都不敢大聲說話的人,可以挺直腰杆自信地面對一切了,人們開始感謝新的政策,對生活也充滿了憧憬,讓整個社會有了生機,這無疑是中國幾千年來最大最徹底的一次改革。1952年秋,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祖祖輩輩沒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到了7億多畝土地,為實作“人人平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歡迎關注

@小辮兒說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