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1983年,河南濮陽一個名叫北街村的小村落裡,三間大瓦房正式落戶,這是屬于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的。老人耕耘半生,終于在自家的宅基地上蓋好了大房子。但村裡人都知道,這個老人其實早就可以住進大房子裡了,隻是一直把機會讓給其它人。老人是個退伍老兵,戰争結束之後,他沒有聽從别人的建議在别的地方做官發财,而是選擇回到土生土長的河南老家種田務農。村民們對老人評價非常高,都對他很是感謝,因為他吃苦耐勞,踏實肯幹,也見過世面頭腦靈活,經常能想出一些好的點子,在帶領整個村莊走上脫貧緻富的道路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時間來到2011年的一天,一個大人物來到老人家裡,對這位為家鄉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退伍老兵進行了深切慰問。令這個大人物沒有想到的是,走進老人的瓦房,他會發現一個巨大的驚喜,而正是這個“驚喜”,也讓這個老人家的另一層身份展露在世人的面前!

2011年新年伊始,在河南省濮陽市範縣白衣閣鄉的一個農家小院裡,主人家正悠閑地坐在院中休息。這是一位已經年過八旬的老翁,不過現在他仍是身體硬朗,精神矍铄。

這時候,村裡的鄉親領着幾個人走進來。面對來訪的人們,老人家并沒有多少驚訝。身為一名退役的抗戰老兵,這些年以來家裡時不時就有人來采訪慰問,自己早就習慣了。不過老人不知道,

這次的來人身份可是非比尋常,正是當時的河南省進階上司幹部盧展工。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盧展工慰問老人

盧展工沒有言明自己的身份,隻是親切地和老人拉着家常。聊天的過程中,盧展工看到牆上有一幅年輕軍人的畫像。畫像紙張泛黃,一看就知道有些年頭了,上邊是個穿着少尉軍裝的年輕人,目視前方,神情溫柔而堅毅。

經過詢問,畫像上的主人公正是面前的老人。當然,最吸引他注意的,是畫像上老人胸前挂着的衆多軍功章。

盧展工感到非常的震驚,這軍功章看起來數目不少,連忙問老人這些軍功章現在還儲存着嗎,自己是否可以看看。老人一時間有些愣神,因為這幅畫像挂在家裡牆上已将很多年了,即使這幾年慰問的人很多,也很少有人問起關于上邊軍功章的事情。不過思索片刻之後,老人還是想起了什麼,拄着拐杖站起身來,轉身走進西邊的廂房,從櫃子深處拿出一個包裹得緊緊的、已經有些泛黃的小布包,遞給盧展工。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李文祥和他的畫像

接過小布包,盧展工小心翼翼地打開,仔細觀看辨識之後,他大喜過望,激動地說:“了不得啊,這可了不得,您真是國家的英雄!”。周圍人見上司如此喜形于色,連忙湊近一看,隻見

不起眼的布包裡琳琅滿目,除了畫像上的一枚枚軍功章,還有衆多的獎狀和榮譽證書。

一番觀摩之後,他們更是在其中一張獎狀的背後,發現了具體的軍功記錄,上邊寫着:……

一貫作戰英勇,機動靈活,濟南、淮海、平潭戰役表現突出,共立下:一等軍功一次,二等軍功一次,特等軍功一次,在此嘉獎

……

這個老人到底是什麼人?這樣一位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英雄人物,為什麼會回到落後貧窮的家鄉,做一位默默無聞的種田老農?這些軍功章代表了老人參加過哪些戰役,而他從軍時候所獲得的這些赫赫戰功,當地的有關部門怎麼沒有一個人知道?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老兵李文祥,揭秘他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李文祥布包裡的軍功章和獎狀

軍隊生涯

李文祥于1925年出生,老家正是上邊說過的河南省濮陽市範縣白衣閣鄉北街村,是地道地道的農民出身。小時候家裡條件也很是一般,更加不幸的是,在他5歲時,母親因病去世,這對于這個并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為了補貼家用,李文祥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到處做工,吃了不少的苦頭,也早早地就體會到了生活帶給普通人的艱辛。

1947年,解放戰争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我軍将士拼命作戰,為取得最後的勝利,不畏黃河的湍急水流,用血肉之軀強渡天險。當時有個渡口就在李文祥的家鄉附近。那個時候老百姓都知道了共産黨是人民的軍隊,解放軍是在幫助全中國的勞苦大衆,隻有解放軍勝利了,窮人才有真正的活路,是以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紛紛加入到了前線的戰争之中。李文祥也有着這樣的認識,

那年他22歲,風華正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參軍,成為解放軍的一員,為全中國的解放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解放軍炸城牆

1948年的9月16日,我軍重點畫出了那些急需攻克的大城市,解放濟南的戰役拉開了帷幕,這裡有着敵人的重兵把守,任務非常的艱巨。

當時李文祥所在的部隊也參與到了濟南戰役裡,主要的戰鬥任務是拿下濟南外城西面的城門永鎮門。

永鎮門雖然在西邊,卻是濟南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之一,敵人也非常重視,知道解放軍肯定會對這邊進行攻擊,是以進行了十分嚴密的防禦部署

:不隻是加強了城牆,在城門樓上和城牆腳下的堡壘裡設定火力點,還在原有的基礎上添加了一道火力網,位于城牆中間修建的隐蔽三角射擊室。

敵人布下這樣的天羅地網,永鎮門攻克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解放軍将士沒有被困難吓倒。在經過慎重考慮後,我軍決定組建攻城爆破小隊,采用爆破城牆的方式,攻下眼前這道難關。

李文祥也報名參加了爆破隊。

小隊的任務非常危險,但李文祥并不在乎,對于他來說,既然選擇了當兵,上陣殺敵總要有犧牲,他早就已将做好了

“捐軀赴國難”

的心理準備。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濟南戰役

城牆非常的堅固,我軍戰士接連不斷地進行了多達七次的爆破工作,也隻是在上邊炸開了一道算不上多大的口子。戰況逐漸激烈,解放軍這邊的傷亡越來越多,可炸開的豁口不足一人高,并不能讓我軍戰士順利地進入城内。面對這危急的局面,爆破隊隊長做出了決定,打算派出敢死隊進行突破。隻見

隊長大喊道:“誰是共産黨員,跟我來!”話音剛落,包括李文祥在内的一排戰士都紛紛站了起來,想要跟着隊長前去。

不過這時候的李文祥還沒有成為一名正式的共産黨員,是以看到他也站了出來,想要加入敢死隊,隊長沒有同意,大聲說道:“李文祥,你不是黨員,趕緊回去!”李文祥卻不管不顧,眼看其它出列的戰友們被一一挑走,他心急如焚,趕忙對隊長說道:

“我雖然不是黨員,但打仗可是一把好手,這時候能打勝仗才是最重要的!”

情況危急,隊長也就這樣被他說服了。

震耳欲聾的槍炮聲中,李文祥和戰友們懷抱必勝的信念,一左一右地推着裝滿炸藥的手推車,直直地朝着目标裡的城牆沖去。艱難地躲避着來自前方的層層火力攻擊,李文祥一行人還算順利地把手上300多斤的炸藥運送到了永鎮門腳下,推倒炸藥,設定好導火索點燃,他們訓練有素地撤離。之後伴随着一聲巨響,炸藥被成功引爆,之前牢不可破的城牆被這次300斤的炸藥炸開了一個巨大的口子。見此情景,解放軍戰士立即一擁而上,從炸開的口子攻進濟南城,發動新一輪的沖鋒。

因為這次在爆破隊的突出貢獻,李文祥被部隊授予了二等軍功,一枚軍功章納入手中。

不過,濟南戰役的這枚軍功章隻是個開始,李文祥的戰鬥生涯仍在繼續。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淮海戰役徐州戰場

1948年的11月6日,抗戰史上大名鼎鼎的淮海戰役正式開始。李文祥跟随部隊前往了徐州,在那裡開始實施作戰計劃。

解放軍在徐州修建了防禦工事,但駐守在當地的國民黨部隊裝備全面,不僅彈藥充足,更是配備了不少的坦克。重型武器坦克一出動,我軍陣地傷亡不少。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一點辦法,

那時候的李文祥經過多年的戰場磨練,俨然成為了部隊裡的“打坦克能手”。

因着以前炸城牆的經曆,他吸取經驗琢磨出一個辦法,嘗試着在戰場上匍匐前進,把炸藥包或者手榴彈綁炸藥包,塞到敵軍坦克的履帶下面。坦克行走笨重,裡邊的人看不到底下,靠着這個辦法,李文祥帶領着戰友們多次出擊,

成功牽制和炸掉了敵方20多輛坦克。

1948年的最後一個月,國民黨軍隊将領杜聿明帶領自己的部隊在魯樓地區進行突圍,李文祥所在的部隊對其進行阻擊。

戰争進行到白熱化階段,敵人為了能在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下順利撤離,傾巢出動,飛機大炮統統都使上了,我方軍隊拼死抵抗,傷亡慘重,但是為了最後的勝利,沒有一個人選擇退縮,沒有讓敵軍踏過陣地防線一步。因為我軍的死守,杜聿明以及他所率領的部隊最終是沒有能夠成功突圍,被及時趕到的解放軍援軍絞殺在了包圍圈裡。戰鬥結束,援軍清點人數,這才發現,

李文祥之前所在的聯隊隻剩下他一個人了

,其它的人已經全部犧牲。陣地上到處是熟悉戰友的屍體,李文祥悲痛欲絕又下定決心為他們報仇。之後李文祥并入其它的部隊,又參與了永城陳官莊圍殲戰,這次更是英勇作戰,一個人消滅敵軍30多人。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解放軍戰時在陣地作戰

毫不誇張地說,在淮海戰役進行期間,李文祥都像是自己之前所想的那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舍身亡死地奮戰在陣地的第一線。

因為他的英勇表現,部隊不僅授予他特等軍功,還提拔他做了副班長,之後又在很短的時間内升他為班長。

而淮海戰役結束之後,李文祥仍舊繼續着他的軍旅生涯,也繼續書着他的赫赫戰功。

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福州戰役,還有之後的平潭島戰役,他哪一個都沒有落下,功勳也在累計着

:征戰上海再一次立下一等軍功,福州戰役結束之後被中央頒發特等人民功臣的獎章證書、平潭島一戰後被戰友和上級上司稱贊為“戰鬥模範”……

一直到新中國的成立,李文祥都在部隊裡發揮着自己的光和熱,沒有停下一刻為祖國獻身的步伐,到1955年,他已将身披少尉軍銜,升任成了副連長。不過到了下一年,也就是

1956年,因為新中國已經實作了國家的安定和平,大批的部隊戰士開始複員轉業,這裡邊也包括當時已經從軍9年的李文祥。

部隊轉業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士兵退役

李文祥有官職在身,又獲得過不少的軍功和榮譽,部隊也想給這樣的英雄一個妥善的安置,就讓他以幹部身份轉業,去了當時發展比較好的大城市福建三明。就這樣,

李文祥成了福建省建設廳第三建設工程公司的一名保衛科工作幹事,每個月可以領到國家下發的66元工資。

這在當時那個時代是一筆不少的收入了。那一年李文祥年僅32歲。

國家穩定了,群眾的生活在一步步往好的方向發展,李文祥也這樣回歸了平靜生活。按道理來說他算是個幹部,部隊的安排也是非常不錯的,他每天在保衛科坐着就行,風吹不着,雨淋不濕。可李文祥是個坐不住的人,他在部隊奔波慣了,有些不習慣每天坐在辦公室工作的節奏,于是開始四處找事情做,

哪裡需要就主動去幫忙,哪裡有什麼問題就自告奮勇去解決,也不求回報。

就這樣,在短短幾年,他跑遍了福建的各個營房駐地,除了自己所在的城市三明,其它的廈門、永安、南安等,都遍布他的足迹。

當然年紀也不小了,又不是腦袋别在槍口上打仗的時候,即使是不停地四處奔波,李文祥也準備成家了。因為李文祥當時條件不錯,是以介紹的人其實很多,但

他隻有兩個要求:思想進步,能吃苦。就這樣,李文祥挑中了福建姑娘陳寶珍。

也正是因為有着這樣優秀的品質,陳寶珍跟着李文祥,走完了下半生的甘與苦。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李文祥和妻子陳寶珍

不過,如果一直是按照現在所講到的這個情況發展下去,文章開頭所呈現的畫面又是怎麼回事呢?畢竟現在看起來,李文祥應該是一個一直拿着高工資的幹部人員,在大城市和自己的妻子兒女過着悠閑的生活,可能年輕時候是經常跑動,但到了年紀就會光榮退休。可故事的開頭我們已将說過,李文祥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河南,不僅成為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更是在八幾年才蓋好屬于自己的瓦房。他要是一直留在福建,可能早就住上樓房了。這之間發生了什麼呢?

回鄉支農

原來那時候,

國家開始号召幹部勞工支援農村,上山下鄉。

但從拿固定工資的國家幹部,舍棄一切變成一個農民,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大家都不想去。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生産大隊在田地裡的大鍋飯

而李文祥着實是個真心為國為民的實在人,就像當年打仗時候一樣,

李文祥又一次積極踴躍地去機關報了名,準備回到自己的家鄉去,帶領家鄉的老百姓脫離貧窮落後的現狀。

其實當年的政策規定裡邊,像李文祥這樣的榮民并不在支援鄉下的行列,更不用說他勞苦功高,剛剛在福建成家立業。大家都敬重他,紛紛勸他放棄念頭,好好的和自己的福建妻子在這邊過下去,不要帶着人家回北方去挨餓受凍。上司也找李文祥談話,感謝他的表率帶頭,卻也勸他不要真的熱血上頭。

可李文祥是真的做好打算了,他和妻子商議過之後,趁上司不在,自己偷偷地在回鄉支援農村的申請書上簽了字,摁了鮮紅的手印。結果已定,李文祥帶着妻子傳回河南家鄉,這一年,李文祥37歲。臨走前,他把自己的軍功章和獎章打包在一個小布包裡,交給妻子,并且對妻子約法三章到:

“從現在開始,我就隻是一個回鄉種地的農民了,從此以後,不要提我過去立的功,不要向組織提任何的要求。不要給國家添一丁點的麻煩。”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種地的農民

不過回來的不是時候,那時候秋收已經過去,村裡的糧食剛剛分完,生産大隊這家勻一點,那家擠一點,才給千裡迢迢回來的夫妻兩湊出了

30斤小麥,6斤的綠豆,劃給他們3分大的土地。這就是李文祥兩口子在兩家全部的“啟動基金”了。

李文祥又用剩下的積蓄買了一些糧食和家裡用的。因為他的家人在戰争時期都已經去世,兩口子也沒有房子,隻能住進了村裡的舊廟。

很快冬天就來了,李文祥的妻子陳寶珍是南方人,從沒有體會過北方的寒冷,破廟裡四處漏風,她被凍得瑟瑟發抖。下雪之後嚴寒更甚,陳寶珍受不住了,跟李文祥說:“要不找上司們說說咱們的難處,先幫着弄些材料,把房子蓋起來”。看着妻子受凍,李文祥很是心疼,但還是沒有同意,強調說不能違背“約法三章”,不能向組織提要求,不能給國家添麻煩,堅持一下就好了。

這一堅持,就是二十幾年。這二十幾年裡,李文祥一直在認真思索着,怎樣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家鄉,實作脫貧緻富。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李文祥與妻子

李文祥的家鄉地處河南省範縣,這一片地方靠近黃河,每年黃河泛濫的時候,田地的糧食都會被淹,長期的内澇又導緻土地鹽堿化嚴重,農作物産量不高,每畝隻能産一兩百斤小麥。

糧食不能豐收,當地的農民掙不下錢,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在挨餓受凍。

李文祥查閱了很多資料,也看到了當時中央在介紹水稻的種植方法,探查了家鄉的地形,了解到

自己所在的北街村在河流的背面,剛好還是個窪地,正好适合種水稻。他興高采烈地告訴村民這個消息,卻碰了一鼻子灰。

因為對于這裡的村民來說,他們是北方人,世世代代就在這片土地上種小麥,沒人種過水稻。現在小麥是長得不怎麼樣,可這也是一家人賴以生存的根本,貿然改成種水稻,誰也不知道結果是什麼,而且種水稻需要大量的水來灌溉稻田,這裡雖然有黃河水,卻并沒有通到地裡。

面對着鄉親們的質疑和擺在面前的水源問題,李文祥沒有退縮,他決定自己先來做這個嘗試。

李文祥找了其它有想法的村民一起組成“稻改隊”,先解決水源問題。他們在村子附近的黃河灘上搭起了簡陋的帳篷,打算搶在春耕之前修一道引水渠。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村民修引水渠

趕工40多天,水渠終于在最後的時間内修好了,李文祥又開始馬不停蹄地插秧,因為不能耽誤了春耕的時節。就這樣夜以繼日地勞作着,李文祥的雙腳被稻田的水泡得浮腫。

皇天不負有心人,時光飛逝,終于到了秋收的季節,在全村人的注視下,李文祥的水稻田開始驗收了,結果沒有讓他失望,原本這些田地種小麥隻能産一兩百斤,現在種水稻,每畝産量可以達到四百多斤,這還隻是第一年的試種!

豐收的場景就擺在眼前,村民這下信了李文祥的話,第二年都開始改種水稻。

之後的歲月裡,

李文祥被推選為生産大隊隊長和村裡的上司主任,開始帶着大家嘗試種西瓜、改良現有的糧食種類,開發相關農産品。

更是貫徹落實

“要緻富,先修路”

的思想,修建多條對外的道路。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村民種植水稻

北街村發展的紅紅火火起來,李文祥卻是又開始了低調生活,

每一次村裡要了解個人情況,對于以前的榮譽和現在家裡的情況,他都一字不提,以緻于直到83年,自己又攢夠蓋房子的錢,才和妻子兒女住進了大瓦房,而關于他之前的那些豐功偉績,當地的有關部門更是什麼都不知道。

這就是李文祥的一生,前半生戰功赫赫,後半生帶領村民務農脫貧。

這次盧展工探望他之後,迅速向上邊做出了彙報,中央電視台來給李文祥老人做了專訪,《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紛紛轉載。一時之間,李文祥名聲大振,但對于這種情況,老人卻很是後悔,直言:

“早知道不給你看那個布包了,淨給國家添麻煩!”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李文祥

小編有話說:

每一次提起老兵,除了他們當年的貢獻,更可貴的都是他們現在不圖回報,甘于默默奉獻的精神。

對于他們自己來說,再波瀾壯闊的經曆都是過去,再舉重若輕的壯舉都是應當的,都是他們為祖國應盡的義務。

但是,現在的我們應該明白,沒有誰應該做什麼,這都是老兵們的無悔付出。

視訊連結:

約法三章不提功勳,回鄉務農50載,8旬老漢一布包驚動省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