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萊蕪戰役:國軍兩名将,粟裕被一人逼得無可奈何,被一人猜透意圖

萊蕪戰役是解放軍最為經典的一場戰役,此戰,華野殲敵近6萬人,活捉了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這場戰役十分曲折,粟裕在晚年談到萊蕪之戰時,曾在回憶中提到,國民黨南線指揮官歐震并非泛泛之輩。他的戰術安排把粟裕逼得無可奈何,粟裕為此曾進行過七次作戰方案的修改。

萊蕪戰役:國軍兩名将,粟裕被一人逼得無可奈何,被一人猜透意圖

歐震何許人也?

歐震曾在孫中山麾下擔當過排長,大革命時期在葉挺獨立團效力,打仗很有頭腦。

歐震是國民黨的一代儒将,曾在廣東周田執教數年,在戰鬥中經常也是手不離書,愛作些詩詞。受孫中山的影響,投筆從戎。講武堂畢業後,擔任葉挺獨立團的一名營長。在北伐戰争汀泗橋戰役中,率部夜襲敵軍主陣地,與敵軍白刃相搏,占領橋頭堡,控制了武漢進出口的戰略要地。圍攻武昌時,歐震擔當敢死隊隊長,率先攻城,他身先士卒,是第一個奮勇登上城牆的人,圍攻月餘的武昌城破。在後來的德官戰役和激戰臨穎兩次戰役中,歐震都在戰局危機的時刻,以有限的兵力增援友軍,挽回垂危的戰局。

萊蕪戰役:國軍兩名将,粟裕被一人逼得無可奈何,被一人猜透意圖

1935年被國民政府授予少将軍銜;1936年又晉升國民黨中将,擔任第90師師長。

在抗日戰争中,他也立下了不少戰功。抗戰勝利之後,他擔任國民黨第10集團軍總司令,兼任整編第39軍軍長。

萊蕪戰役:國軍兩名将,粟裕被一人逼得無可奈何,被一人猜透意圖

粟裕差點上了歐震的當,被歐震逼得無可奈何

1946年的下半年,國民黨在山東發動的進攻屢此被我軍大敗。蔣介石為了挽回一些顔面,企圖調集重兵在山東打幾個勝仗。萊蕪戰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

蔣介石指令濟南的王耀武由濟南出兵南下,讓徐州的陳誠由徐州出兵北上,兩路兵馬夾擊華野粟裕部,目标直指臨沂。臨沂是我軍在山東掌握的唯一大城市,是山東軍區的首府,臨沂對整個膠東解放區、魯中解放區、魯南解放區起到了戰略樞紐的作用。是以陳毅和粟裕等商量,得保住臨沂。

萊蕪戰役:國軍兩名将,粟裕被一人逼得無可奈何,被一人猜透意圖

國民黨軍出動23個整編師,一個整編師實際上是一個軍的實力,大概2到3萬人,總兵力達到25萬人左右。而國民黨南線的兵力較強,部隊人數占15萬人左右,指揮官是名将歐震。

粟裕保護臨沂的決定正中了歐震的下懷!

歐震很熟悉我軍的打仗套路,為了避免部隊被我軍分割殲滅。歐震下令各部保持緊密聯系,一線平推,互相配合,形成一道鐵闆。就這樣一點點推進,讓粟裕再無可乘之機。

解放軍兵力和裝備都要落後于國民黨軍,這樣下去勢必會将我軍逼迫與國民黨軍對耗的境地。而這正是歐震想要的,打消耗戰,國民黨人多火力強,我軍耗不起。

國民黨還派出空軍,對臨沂進行了一個多星期的狂轟濫炸。歐震此招,把粟裕逼得無可奈何,臨沂到底要不要守?此戰應該如何打?

眼看着要被歐震逼迫進行與之對耗,粟裕決定放棄臨沂,改打北線,中央果斷支援。

萊蕪戰役:國軍兩名将,粟裕被一人逼得無可奈何,被一人猜透意圖

要說粟裕大将實在是火眼金睛

粟裕發現,國民黨軍是南重北輕,北線的三個軍有沖突,基本上是起到一個牽制作用。後來粟裕也敏銳地察覺到,臨沂丢了其實無關緊要,而魯中根據地丢了将使二十多萬大軍陷入無後方作戰的境地。

國民黨北線部隊比較驕狂,而且北線深入的國民黨兩個軍之間還有沖突,李仙洲率領73軍駐紮萊蕪,四十六軍進駐新泰。73軍是王耀武的嫡系,四十六軍不是,是以四十六軍被派到深入更南的新泰當炮灰。

萊蕪戰役:國軍兩名将,粟裕被一人逼得無可奈何,被一人猜透意圖

粟裕就是發現了這一點,決定放棄臨沂,攻打北線孤軍深入的兩個軍。

為了騙過歐震,防止歐震察覺華野放棄臨沂攻打北線的意圖,緻使國民黨南北線聯合進攻。粟裕作出了将要渡河西進,與劉鄧大軍會師的态勢,并且作出将要在臨沂附近作戰的樣子。

萊蕪戰役:國軍兩名将,粟裕被一人逼得無可奈何,被一人猜透意圖

王耀武不愧于名将,李仙洲被自己人害死

粟裕的意圖卻被王耀武察覺了,他認為向運河逃竄這不符合粟裕的風格。想起他的北線隻有兩個軍7萬人對付華野的20萬人,如果粟裕進攻北線,那就是死路一條。

于是王耀武指令北線軍隊暫時後撤,将46軍後撤進入萊蕪,73軍李仙洲部向淄博方向後撤。

如果國民黨北線兩個軍後撤,粟裕的算盤就算是落空了,面對南線歐震的咄咄逼人,如果南線攻占臨沂再與北線呼應,此戰就更加難打了,華野該何去何從?

萊蕪戰役:國軍兩名将,粟裕被一人逼得無可奈何,被一人猜透意圖

在關鍵時刻,國民黨高層幫了粟裕的大忙,國軍總參謀長、徐州綏靖公署主任陳誠立功心切,要求北線軍隊不得後撤,要占穩萊蕪和新泰兩點,與南線兵團配合,将華野殲滅于沂蒙山區。

最後粟裕決定目标放小一點,隻打王耀武嫡系精銳、73軍李仙洲部。

萊蕪戰役:國軍兩名将,粟裕被一人逼得無可奈何,被一人猜透意圖

王耀武還是不放心,派出飛機偵查華野的動向,他突然發現情況不對。也不顧國防部還是總參謀,趕緊指令新泰的46軍向李仙洲靠攏,又指令73軍先頭部隊撤回萊蕪城,同時指令萊蕪東北部的十二軍準備接應。随時把部隊撤回大學營。

粟裕後來回憶萊蕪戰役,對王耀武的判斷贊不絕口,說這個國民黨大将眼光獨到,他的判斷與華野的作戰決心一緻。

萊蕪戰役:國軍兩名将,粟裕被一人逼得無可奈何,被一人猜透意圖

然而,李仙洲雖然為北線兵團的總指揮,被粟裕算很準,和46軍有沖突,46軍是白崇禧的部下,12軍又是東北軍改編而來,别說李仙洲指揮不了,這兩個軍連王耀武的指令都不聽。再加上46軍軍長被我黨策反。

最終,粟裕口袋陣完成,李仙洲部亂成一團,手下六萬多人擠在一起,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華野大炮一打,73軍就死傷無數,王耀武嫡系73軍最後被殲滅,李仙洲被我軍活捉。

萊蕪戰役:國軍兩名将,粟裕被一人逼得無可奈何,被一人猜透意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