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熟悉春秋的朋友們,無不對晉國的強大印象深刻,有句話是:一部晉國史,半部春秋史。幾乎獨霸北方疆土的晉國,特别是在春秋中後期,其光芒更是無可掩蓋,長期稱霸中原,力壓楚國的擴張,最強大時候能同時壓制楚、齊、秦三大春秋強國。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晉國的強大不僅表現在政治和軍事上,在文化上也對華夏影響深遠,其獨樹一幟的對戎關系處理,堪稱中國“和”文化的先驅,和晉國有關的成語就也是數之不盡:退避三舍、假道滅虢、按不兵動、背城借一、從善如流、公而忘私、竭澤而漁、居安思危、馬首是瞻、靡靡之音、秦晉之好、行将就木、唯命是從、一國三公、相敬如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掩耳盜鈴、病入膏肓、困獸猶鬥、唇亡齒寒、數典忘祖、貪天之功……

晉國對于華夏文明在北方地區的拓展也十分有作為,這方面可以說是對我們華夏民族的千秋貢獻,山西作為的一個完整闆塊走入華夏文明曆史,不管是政治上、地理上、民族上、文化上都是始于晉國;驅逐為禍中原的赤狄、山戎、白狄等,融合戎狄諸部,使其接受華夏文化、融入華夏文化、歸化中原,這方面在春秋諸侯中晉國的貢獻最為顯著。

然而,晉國并不是一開始就強大的,而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本文将進行一個系統性的梳理,把晉國的發展史從新生、成長、内鬥、壯大、鼎盛、裂變的角度,按照時間軸的順序展現給讀者朋友們。

1、新生

晉國的誕生始于一個純真童年故事:“剪桐封弟”,這是晉國首任國君唐叔虞與他哥哥周成王在童年玩耍時的戲言,但這對年幼的周成王可能是個戲言,但對于當時輔政的周公而言,則是深謀遠慮的決定。

事情的過程是這樣的,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在伐商成功後,并沒有高枕無憂,反而極其憂慮國家的前景,商朝雖亡,但其族群勢力仍然很強大,四周的夷狄也是蠢蠢欲動,後期晉國封地所在的河東地區則是其中最大的隐憂之一,河東有無可比拟的戰略地位,緊鄰着周王朝的兩大核心區域:關中平原和洛陽盆地,這樣的區域,當時并沒有牢牢控制在周王室手中。周武王是一位憂患意識極強的天子,也許是憂慮過度,沒幾年後,就離世了,年幼的周成王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登上王位的。

一天,周成王與弟弟叔虞在做遊戲,玩到興起時,成王拿起一片桐樹葉,削成珪的形狀遞給了虞,很開心的對弟弟說:“我封你做諸侯,封你做唐國的國君!”晉國最初的國号就是唐國,第二任國君時,才正式改名為晉國。珪是周朝時諸侯舉行禮儀時會用到的一種玉器,一種嚴肅的禮器,這可能是成王的孩童戲言,但史官不這麼認為,而是立即将此事記錄了下來,并很鄭重說“天子無戲言”,問成王準備何時進行分封。雖然來自晉國的記錄是這樣的,但事實上,這應該是來自周王室對天下格局的精心安排,很可能是輔政大臣周公旦的深謀遠慮。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晉國分封是在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時期,是以,這本身也是周王室對天下格局重塑的一種安排。周王室對唐叔虞的這次分封極為重視,舉行了極為隆重的冊封典禮和授土授民儀式,賞賜了稀世戰利品,“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典禮、授土、賞賜這都容易了解,為什麼還要授民?授民不隻是從關中平原遷徙過去一批忠誠度很高的周人,更是給唐叔虞安排家臣,國君不可能一個人去直接管理所有事情,而忠誠的“懷姓九宗”就是唐叔虞最好的幫手,當然這也是晉國以後的貴族。

古唐國作為唐堯故地和夏墟之地,有極其輝煌的曆史,其強烈的自豪感和驕傲的内心使然,并不容易臣服于任何勢力,商朝六百年都沒撲滅這種心性,何況是初生的周朝呢?這其實就是一種潛在的不穩定因素,果然,不久後中原爆發聲勢浩大的三監之亂時,古唐國也順勢作亂。這場亂局是由西周王室的“三監”勢力聯合殷商遺民勢力發起,“三監”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金字塔頂端的最高權力:輔助大權,為了私心不惜聯合被其監視的殷商勢力,這就太沒有大局觀了,其實是與虎謀皮,殷商遺民參與進來可不是為“三監”作嫁衣的,必然是為了複辟殷商。周公旦沒有猶豫,果斷的親率大軍隊平叛,古唐國所在在河東地區首先被平定,平叛後又對唐國所屬的臣民進行了調整,遷徙部分周人到唐國,在唐國周邊也分封若幹諸侯國,進而加強了對唐國一帶的控制。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在這個曆史背景下,周王室将此地分封給成王的弟弟叔虞,也正是希望唐叔虞可以穩定這裡的局勢,進一步控制好河東地區,以此來拱衛京師,屏藩關兩京的安全。

從爵位上也能看出晉國的被重視程度,周王室給晉國的爵位是侯爵,侯爵是什麼地位呢?西周諸侯最高爵位是公,但公爵諸侯實際上是吉祥物而已,基本都是三皇五帝後裔,這隻是周王室用來收買天下人心的手段,最高爵位諸侯其實都沒什麼實力。真正有實力的正是次一等的侯爵,主要的侯爵諸侯有晉、齊、魯、衛、燕等,這幾個重量級的諸侯是代表周王室來鎮守天下四方,擁有最大的封國面積、最多的軍隊和最大的權力,這就相當于殷商時的方伯。

可以這樣說,晉國本身就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論親疏,唐叔虞與周成王同父同母,都是周武王的嫡子,姜太公的外孫;論爵位,晉國是實打實的實權侯爵諸侯,為大周鎮守一方;論區位,晉國位于河東要地,緊鄰宗周和成周的戰略地區。

彼時,新生的晉國就像一輪初升的太陽,其光芒足以遮蓋周邊諸國,但即使這樣,誰又想到晉國最後竟然能成長為巨無霸一般的存在!

2、成長

巨無霸的成長也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至少在晉國的前兩百多年曆史裡,并沒有看出有巨無霸的潛質,唐叔虞時代更是代表周王室來河東拓荒的。

為什麼說是拓荒呢?讓我們來看看晉國初期周邊的形勢,唐叔虞封地位于汾河之東,方百裡,都翼城,也就是古唐國一帶的地域,古唐國因為參與三監之亂失敗,其土地被分封給唐叔虞,因為曆史原因翼城周邊遍布戎狄,也稱之為夏戎。晉國初期,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和太原盆地完全被夏戎占據,而山西南部的河東地區,在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内是西周所分封的諸侯國,其間也雜居着不少夏戎,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周邊的山地則幾乎全部被夏戎所占據。

河東作為唐堯故地,上古堯舜禹時代的故都所在,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夏戎呢?這要從商滅夏說起,夏朝的統治中心在黃河中上遊地區,結合當今考古成果,石卯、陶寺、二裡頭這三處遺址極有可能就是夏朝的三個中心城市,對應的地區剛好是黃河中上遊的陝西榆林附近、山西運城附近、河南偃師附近,這些區域雖被商朝占領,但夏啟的後代退入北方草原後,仍然以河套地區為基地,持續不斷的對商朝進行騷擾,不堪其擾的商朝隻好放棄了黃河中上遊地區,實際上放棄的是陝北、晉中南等地區,而唐地翼城就在這些被商朝放棄的區域内。商朝放棄後,夏啟後裔部落則是迅速大量填充進來,這裡本身就是夏朝故地,夏啟後裔很容易長期控制這裡,這也是翼城周邊這麼多夏戎的曆史原因。

夏朝是正統的農耕文明,其後代為什麼被稱為夏戎呢?

這要從夏朝主體滅亡後,夏啟後裔政權的生存需要說起。夏朝主體雖亡,但夏人數百年的曆史威望,其後裔退入河套遊牧地區後,很容易凝聚遊牧部落,形成新的力量,這股新生遊牧勢力的軍事力量特别強大。很快,夏朝後裔驚喜地發現,其整合出來的新生力量,居然強大到足以讓商朝難以在夏朝故地立足,這就導緻陝西東部、山西全境幾乎又被夏啟後裔占領,在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商朝初期與西邑大規模對抗的記載,很可能描述的就是這一時期的曆史事件。

以河套為基地,夏啟後裔勢力如果南下,可以沿黃河順流而下,這是比較難走的一條路;從地緣結構上講,從河套地區進入大同盆地和太原盆地要好走很多,更多的夏啟後裔部落應該是走的是這條路,這些進入山西各地的夏啟後裔部落便紮下根來,在夏啟後裔的上司之下,最終和本地民族融合,形成了半耕半牧的生活方式,這很可能就是山西境内夏戎的由來。

商朝仍然是強大的,雖然無法全部控制山西地區,但仍然在太原盆地和河東地區建立了一些諸侯國,強力顯示了軍事存在。盆地内雜居着夏戎、山區遍布着夏戎,後期在商朝勢力的持續打擊之下,雖然這些夏戎部落慢慢臣服于商王朝,但這種族群分布的格局卻一直持續到周朝,這就是晉國初封時周邊的現實狀況。

這麼大篇幅介紹夏戎的原因,是因為這跟接下來唐叔虞的治國方針有直接關系。在這種夷夏雜居環境中,如果古闆的按照周王朝的農耕制度來進行治理,勢必會引起巨大的社會動蕩,會非常不利于周王朝統治的天下秩序。

唐叔虞就任封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充分調查,深度了解唐地的複雜現狀,這個曾經夏朝的核心地域仍然有着濃厚的夏文化習俗,周邊戎狄遍布,又有着很重的戎狄風俗。

唐叔虞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晉國開啟“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國方針。啟以夏政,就是尊重當地夏朝後裔的生活習慣,按夏朝曆法、稅法等夏朝制度來治理當地;疆以戎索,是根據當地夷夏雜居的族群現狀,針對戎狄重财貨而輕土地的特點,用戎狄的習俗來治戎狄。簡單來說就是堅持以夏制和夏文化為治理方針,同時照顧戎狄們的生活習俗,大家共處一片藍天下,要放下争端、和諧共處,都好好過自己的日子,不要沒事鬧事。這樣了解就清晰多了,這不就是今天少數民族政策的雛形嘛。

彌合民族沖突,穩定政局,隻是這個政策的短期效應,長期而言,還有更大的作用。戎狄雖然是不穩定因素,但畢竟人數衆多,但如果能加以利用,則可以成為極為可觀的人口資源,在農耕文明時代,人口就代表着國力,而且戎狄部族的戰鬥力普遍更強一些。縱觀晉國六百年曆史,可以持續吸收戎狄力量為己所有,一直是所有諸侯國中處理戎狄關系最為老練的國家,這都是源于唐叔虞時代“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政策延續的成效。

正确的方針很快産生了良好的結果,各族群和諧相處,就這樣晉國局勢很快就穩定了下來。局勢穩定了,就要考慮國家的建設和發展。

建設國家、發展國力,最重要的就是發展農業生産,唐叔虞就封唐地後,非常重視農業發展,從一開始就對農業生産的進行了安排,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丈量、開荒、疏通水利、選種、育苗、耕作……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或許努力的人上天也能看見,唐叔虞就封的第二年,晉國的土地上居然長出了祥瑞“嘉禾”。嘉禾,是一顆穗子長在了兩顆莊稼的莖幹上,史書稱之為“異畝同穎”,這被認為這是“天下和同之象”。在西周時期這樣的祥瑞,意味着國家風調雨順,政通人和,不管事實如何,至少老百姓們會這麼認為,這對晉國是一大利好。即是祥瑞,就就隻是晉國的祥瑞,而是整個周王朝的祥瑞,是以唐叔虞親手把這一祥瑞獻給了周成王,周成王很高興就把嘉禾賜給周公,寫作《饋禾》,周公接受賜禾贊美周成王,寫作《嘉禾》,這來來往往的也豐富的詩經,也算是一大曆史美談。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當然唐叔虞能夠留名青史,靠得并不是天命的眷顧,而是真抓實幹的奮鬥精神,唐叔虞以"堯舜之域,夏墟之地"的輝煌記憶來激勵自己,以“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治國方針一步步治理下,逐漸平息了尖銳的民族沖突,農業和牧業都得到顯著發展,初生的晉國開始顯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之象。

唐叔虞帶着天子兄長囑托的艱巨任務來到唐地,筚路藍縷,艱苦創業,他也的确沒有辜負周成王對他的信任。在他的帶領下,晉國逐漸變得強盛而國泰民安。晉國後人非常感念唐叔虞的曆史功績,供奉唐叔虞晉祠更是經久不衰、曆次重建,規模巨大,是當今世界範圍内張氏和王氏的發祥地,甚至可以說一半以上的中國人都可以到晉祠來認祖歸宗,唐叔虞幾乎成了炎、黃之外的的華夏第三祖。

虞的兒子燮繼任國君後,正式把國号由“唐”改為“晉”。國号雖改,治國理政的方針卻傳承了下去。

“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治國方針的成功實踐,得以在晉國長久傳承下去,成為了晉國的傳統國策,也成為晉國的國魂,這了階段的晉國可以稱之為“鑄魂期”,也是在這一國魂的指導下,晉國走向強盛,成為河東地區的絕對大國、強國。

3、内鬥

從晉國初封,經過了數代人的筚路藍縷,國力也從一開始的方圓百裡的小諸侯國,一躍成為了領土廣袤的強大諸侯,到了西周末年,近三百年時間的成長,晉國已然發展成為了崤山以東首屈一指的強國。

曆史發展到了周平王時期,在周平王東遷過程中,晉國護衛有功,成為周王室的重要依靠,這時期晉國的國君是晉文侯。晉文侯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國君,他的文治和武功都非常傑出,其在位時期晉國的國力得到很大的增強,國土得到一定的拓展。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晉文侯如此傑出,他的弟弟也非常出色。《史記·晉世家》記載,文侯弟桓叔此人"好德,晉國之衆皆附焉",善于收買人心,已然在晉國形成了一股頗具實力的政治勢力。

晉文侯死後,他的兒子晉昭侯繼位,桓叔勢力也開始蠢蠢欲動,意欲取而代之。在險惡的政治鬥争中,年輕的晉昭侯不敵老辣的桓叔,一番取舍之後,決定把自己的叔叔封到了曲沃,"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孫栾賓傅之"。

然而這并不是一個好主意,這樣雖然讓自己的叔叔離開政治中心,避免了禍起蕭牆之内,但也屬于一種縱虎歸山的行為,封桓叔于曲沃,等于将晉國一分為二,同時也給了桓叔單獨做大的機會。何況,曲沃更加富饒,相對于高山地區的國都翼城,平原地區的曲沃土地條件更好,經濟更發達,是晉國的第一大城,久而久之其綜合實力必然會在翼城之上。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其後的曆史發展,果然不出世人所料。後來,大臣潘父就殺死了昭侯,欲立桓叔為君,但"不克",翼城一方遂立昭侯之子晉孝侯為國君。

桓叔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爵位,便是曲沃莊伯。曲沃莊伯繼位之後,便派兵攻打翼城,以奪取對整個晉國的控制權。

這場翼城與曲沃之間幾十年的權力厮殺,一打就打了七十多年。

在這場晉國内部鬥争過程中,翼城一直堅持禮法正統,其一貫政策是上尊王室,外結好于周邊諸侯,一方面是獲得國際輿論上的支援,另一方面在遇到曲沃武力進攻時,往往求助于周王室和周邊諸侯,周王室和周邊諸侯也确實數次提供了兵力支援,強力支援翼城一方。

而曲沃一方則是務實派,一切以利益導向,遇到合适機會還會順便滅個小國,用以增強自身實力,時不時還會打打周邊戎狄的主意,擷取人口和土地,雖沒有外援力量,但自身力量卻是一直持續增長。

在曲沃一方實力持續增長過程中,翼城一方由于堅持周禮而自縛手腳,無法滅他國而壯大自身,其它諸侯助其抵抗曲沃時,還需要犒勞和感謝,耗費了大量财力和物力。而且,又因為要随時防範曲沃的進攻,而沒有足夠力量去打戎狄們的草谷,而無法從外部補血。

曲沃一方在持續壯大自身,而翼城一方隻能坐以待斃,雖有強力外援,結果仍然是無可避免。

時間到了公元前679年,曲沃桓叔的孫子曲沃武公終于成功地攻入翼城,殺死了翼城的晉侯,取而代之。雖然事實上取代了大宗,但還是需要周天子的認可才算是合法,聰明的武公把從翼城擷取的全部财物獻給了周天子。得了好處的天子,隻好就坡下驢的承認了曲沃小宗的合法地位,是為晉武公。

回望整個事件的起因,也許晉文侯兄弟兩人的名字确實預示了他們後人的命運,晉文侯姬仇的名字是晉穆侯打敗仗時所起,桓叔姬成師的名字是由晉穆侯打勝仗時所起。然而,命運預測畢竟是玄而又玄的事情,曲沃小宗不拘泥于周禮所限,窮盡可能發展自身實力,又奮發圖強,志高存遠,這才是最終能勝出的原因。如果硬說是命運使然,那也是時代給予曲沃的命運,隻有在禮樂崩壞的東周,曲沃代翼才有實作的可能性。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這場曆時數十年的晉國内部權力鬥争,對晉國内外的影響都極其深刻。從整個春秋曆史走勢來看,小宗武力取代大宗,嚴重挑戰了宗法制度,而且周王室無奈地承認了這個結果,這意味着周天子的威信嚴重下降,所謂的禮樂崩壞就是這樣慢慢撕開小口,最後形成曆史大趨勢,最終不可挽回的徹底葬送周王朝的曆史使命。

“曲沃代翼”這場殘酷的利益争奪,對晉國内部的影響更是深遠,自此開始曆任國君對公子奪嫡的警惕是異常敏銳,桓叔這一脈選擇“無親”的政治立場,最終形成了晉國的政治傳統,把冰冷的利益置于溫情的宗族關系之上,這是人性深處權力欲望使然,為了利益可以放棄一切親情。而且,後期的晉國曆史程序中,在這條“無親”的路上越走越遠,最終走向了極緻,這是後話。

晉國選選擇了“利益導向,實力為尊”,徹底把宗法制送進了曆史的廢紙縷中,這意味着晉國正式進入春秋時代。不過,随着“曲沃代翼”亂局的結束,晉國也終于迎來了内部的統一,國家内政的穩定為奠定了晉國争霸中原基礎。

七十餘年的内政動蕩,已經浪費了太多的時間,晉國需要盡快趕上時代的腳步,不然就會有掉隊的危險。

所幸,還有時間,接下來晉國要展示一下幹什麼叫做“大器晚成”、“後發先至”,這一曆史任務交到了晉獻公的手裡。

那麼,晉獻公的表現如何呢?我們接着看下一節内容。

4、壯大

晉武公在正式入主晉國之後的第二年便去世了,随後他的兒子晉獻公繼位。晉獻公時代的晉國,雖然沒有公族内部的沖突,但多年的内部動蕩,整個國家百廢待興,若要進一步發展,首先要收拾國内殘局,聚攏力量。

春秋的第一個百年是戎狄作亂的年代,關中地區、中原地區都到處遊走着戎狄們的身影,何況是河東地區呢。春秋時期的的前七十年,晉國内部不和,沒有時間來徹底收拾戎狄,而晉獻公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戎狄開刀。

雖然晉國軍事力量很強,但針對戎狄晉獻公仍然用晉國的一貫方針:剛柔并濟,懷柔的一面主要對狐氏大戎、小戎等,收編其大戎首領為晉國大夫,娶其大戎首領女兒為妃,生子為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娶其小戎首領女兒為妃,生子為後來的晉惠公夷吾。武力征伐的主要是河西的骊戎,後來被晉獻公極度寵溺的骊姬也是在這次戰争中所俘獲。

從晉獻公納紀這件事情來看,晉國與其它諸侯在理念上有很大差別,這時期的各國公室,極其重視血統的純正,姬姓與姜姓聯姻是大趨勢,與戎钬聯姻是被恥笑的行為。但晉獻公并不管這些,有着戎狄血統的夷吾和重耳後來都擔任了國君,然而這這對晉國而言,卻是一個優勢,戎狄們會感覺晉國親近,周天子仍視為宗親肱骨,中原諸侯仍視為諸夏同盟。

戎狄們親近晉國,是以晉國的吸收和兼并顯得并不是特别費勁。經過十六年的時間,晉獻公總算擺平了晉國周邊的戎狄,穩定了國内形勢,吸收的戎狄各部也都化作營養成分,補充了晉國的國力。

趁着國勢穩固的有利條件,晉獻公順勢兼并了河東一衆諸侯國。

首先被晉獻公兼并的是虢國,這既是地緣戰略需要,也是仇恨使然,曲沃代翼過程中,虢國對于曲沃一方的打壓特别積極,是以曲沃一方的晉獻公對虢國自然是恨之入骨,滅虢國的過程順帶也滅了虞國,是為“假道伐虢”。

除消滅虢國和虞國外,又先後消滅了北邊的霍國(今霍州市西南)、楊國(今洪洞縣南),南邊的芮國(今芮城縣西部和陝西大荔、朝邑一帶)、魏國(今芮城縣中部和東部,不是戰國時的魏國)、郇國(即荀,今臨猗縣南)、耿國(今河津市東南)、冀國(今河津市東北)、骊戎(今陝西華縣)、赤狄(即東山臯落,今垣曲縣境)等國家和部族,黃河中遊皆為晉國所有,與齊國、楚國、秦國成為當時四強。

晉國在兼并河東一帶諸侯的過程中,幾乎沒有掀起太大的浪花,隻是留下了“假道伐虢”和“唇亡齒寒”兩個成語。晉國的強大通過這一過程,顯現無遺。

臨汾盆地、運城盆地、部分太原盆地、部分河西地區、黃河以南部分地區,這時都已經全部是晉國的土地。

晉獻公對外積極擴張,兼并了周邊衆多的諸侯國,極大的擴充晉國的疆域,史稱“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晉國這邊正在壯大着自己,前期的兼并戎狄的行動卻在中原地區引起了連鎖反應,最終釀成了中原地區的巨大災難。

晉國前期持續的打壓之下,并不是所有的戎狄都歸附了晉國,那些不願意服軟的則是集體向東部山區遷徙,原本生活在長治盆地的赤狄被擠壓之下,也向東開始遷徙,其連鎖效應是,不斷有赤狄從太行山上沖入華北平原。背井離鄉、忍饑挨餓的山溝溝裡來的鄉野人成群結隊到了繁華的中原大都市後,會發生什麼?戎狄們震驚于中原的繁華和富饒之後,直接想到的肯定是據為己有啊。首當其沖的是衛國,朝歌城被攻破,衛國亡,隻餘千人出逃,然後是邢國亡。好在有齊桓公,在齊國的幫助下,衛國和邢國在黃河以東得以複國。

中原諸侯在齊桓公号令之下,集體武力對抗赤狄,作為諸夏之一的晉國自然也需要有所行動。晉國的選擇直接進攻最強大的一支赤狄,派太子申升征伐今天晉城一帶的東山臯落氏,将其擊敗後,又接連收複了被赤狄占領的朝歌、河内、邯鄲、百泉等地,晉國毫不客氣的将這些衛國故地收為己有。

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中原諸侯雖然富有,戰鬥力卻一般,對比之下晉國雖然比較窮,戰鬥力卻很生猛,一出手就擊中了赤狄要害,這讓在中原大地上如蝗蟲一般的赤狄失去了組織性,有效的撲滅了赤狄的嚣張氣焰。

這場赤狄之亂給中原地區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齊桓公九合諸侯才算是把其撲滅,其最終結果卻是損了中原諸國,肥了晉國,難道這是赤狄給晉國的一次神助攻?總之,這場亂局結束以後,晉國擴張到了晉東南和河内地區,已經突進到華北平原上,終于可以直面中原了。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晉獻公在位時期國土面積擴大了數倍,這可以說是晉國曆史上最重要的壯大時期。不過,随着國家實力的壯大了,晉獻公的心态也在一步一步發生着變化,心态變化,就會付諸行動。

晉獻公當上了國君後,他非常擔心公室内部争端,晉國曆史上的血腥事實讓晉獻公這在方面極其敏感。他的爺爺桓叔其他的兒子們,也就是獻公的叔叔們家族慢慢發展壯大,晉獻公很擔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基于此,晉擊獻公發動了史稱“盡殺群公子”的事件。

“盡殺群公子”之後,晉國公室已然被獻公消滅殆盡,真不知道獻公謀臣們是出于忠心還是陰謀,消滅了公室,不就消滅了國君最大的力量來源,那麼誰來支撐姬姓穩固的處在國君的位置上呢?當然這隻是遠患,不是近憂,獻公擔心的近憂是王位繼承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獻公仍然會走的更遠。

當晉獻公八年,誅滅公室親族,開始圖謀霸業之時,太子申生已經成年,而且多次領兵出征獲勝,在朝野素有賢名,在朝臣中威望甚高。這樣一個太子,已經成為國家上下一緻公認的第二權力中心,和晉獻公這樣的雄略之君開始水火不容,這時的父子感情早已稀薄,在權力的天平上更無足輕重。

除了太子外,獻公還有兩個特别賢能的兒子,分别是重耳和夷吾。重耳的母親和夷吾的母親是一對姐妹,是當年晉獻公攻打狐氏戎時,娶的兩個狐氏戎女。但是要論獻公最寵愛的女人,誰都比不上骊姬。

年輕貌美的骊姬得到了晉獻公的專寵,後生下了公子徯齊。為了保住徯齊的地位,也為了自己的長久富貴,骊姬不斷的對晉獻公吹枕頭風。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獻公最終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遷出了國都绛,太子申生後來還被逼自殺。除了這三人,獻公的其他公子也都被派往邊境,都城之内隻留下了骊姬的兒子徯齊和悼子。

這樣就能保證徯齊順序繼位嗎,後來的發展與獻公的設想是相反的,不僅沒有穩定的傳位于徯齊,反而把晉國又推向了一場動亂之中,這是後話。

晉獻公全面誅殺公族,放逐國君繼承人之外的所有公子,則是“晉無公族“這條路的極緻,國家再沒有公族的親情羁絆,可以徹底的讓卿大夫們去發揮才能,“尚賢“、”尚功“、”尚法“的政治傳統就這樣在晉國紮根下來,在官僚階級出現之前就在晉國深入的實踐過,這是晉國政治的早熟,從人情的角度來說這是冷血和殘酷,但這種政治上的冷血無情,卻是讓晉國走上了春秋時代的巅峰。

戰國時期法家先賢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幾乎全部出生或成長于三晉地域,這跟晉國的“尚賢“、”尚功“、”尚法“熏陶出來的政治氣氛不無關系。

不管晚年的晉獻公有多麼昏聩,但其在位期間的曆史功績仍然是巨大的,晉國國土面積在他手中擴大了數倍,彼時其國土包括晉西南、晉東南、晉中部分、河西、黃河以南、河内等地區。

晉獻公四面出擊,開始正式進入中原争霸的行列中,這些努力,都為馬上到來的晉文公争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鼎盛

晉國的鼎盛始于晉文公。晉文公時期,晉國又一次迎來了發展的高潮,聯秦合齊而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助周室平定子帶之亂、城濮敗楚、踐土之盟使得晉文公成為繼齊桓公後的第二任春秋霸主,自此之後的一百多年,幾乎都是晉國稱霸的時間,也是晉國的鼎盛時期。可以說春秋的後半段曆史,晉國始終都是主角,幾乎可以稱之為晉國時代。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晉文公如此彪炳青史,其登上國君之路卻是非常坎坷。

當年的重耳被其父親獻公逐出國,被迫流亡國外十九年,輾轉狄、衛、齊、曹、宋、楚、秦等國,由于其賢名遠揚,多數國家都待其優厚,這期間重耳也得以切身體會各國民情,結交各國國君、大夫、名士,曆練成長,增強了國際見識,這為此後的執掌晉國登上霸主之位,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重耳流亡在外的期間,晉國幾經内亂,國勢衰落。下面我們簡單看一下這個過程。

晉獻公指定的繼承人的奚齊,也就是骊姬的兒子。但很卿大夫們并不支援奚齊,于是奚齊被暗殺。之後,被擁立的骊姬另一個兒子悼子,又被暗殺,骊姬也被殺死,可見國君不是誰都能當的,實力不行硬往上湊,結果卻是自取滅亡,國家也陷入内亂。

為結束内亂,卿大夫們迎立客居秦國的夷吾為國君,是為晉惠公。

惠公在位期間,内失德于諸卿,背信棄義、擅殺大臣,國人不附;外失信于鄰國,秦穆公先是幫晉惠公得到君位,後又幫助晉國渡過災荒,兩次幫助晉惠公,換來的卻是背信棄義、落井下石,破壞秦晉之好的局面,最終招緻秦國大軍征伐,損兵折将,丢失國土。

不得人心的惠公去世後雖傳位于兒子,但很快丢掉了性命。

他的伯伯重耳被秦穆公護送回國時,上至大夫,下至百姓都夾道歡迎,很快被迎立為晉文公,懷公被殺。晉國百姓是多麼希望結束國内混亂不堪的日子,讓晉國走上正道,晉文公沒有讓他們失望。曆經磨難而保持賢名,一朝得勢而帶領晉國起飛,這正是晉文公的真實寫照。

如果想稱霸天下,首先要修煉内功,讓自己強大起來。晉文公繼位以來,一直勤修政務,對長期跟随他的趙衰、狐偃、賈佗、先轸、魏武子也都優厚的賞賜,上下同心共同治理晉國;軍事上也開始着手改革,設立上、中、下三軍,擴充軍隊,設立六卿,軍政一體;勤修内政加上軍事改變,晉國很快變得蒸蒸日上。

苦練内功的同時,晉文公也開始謀求對外稱霸,稱霸路上最重要的事情有兩件:一是接起齊恒公“尊王攘夷”大旗,護衛周室;二是通過城濮之戰打敗不可一世的楚國,遏制楚國進軍中原的勢頭。

前期戎狄大亂中原,齊恒公九合諸侯擊敗戎狄、驅逐戎狄,但仍然有一些戎狄部落留在中原各地,戎狄們入侵中原經曆了一次失敗,開始改變政策,通過後宮禍亂周王室,扶持親戎狄的王子帶上位,史稱“子帶之亂”。晉文公則是抓住曆史機遇,以周晉同源的名義,搶在秦國之前帶兵護衛周襄王回京,擊敗王子帶。

因這次護國之功,周襄王不僅賞賜陽樊、河内的土地給晉文公,還賞賜給晉文公自由征伐的權力。這就相當于晉文公的霸主地位獲得了周王室認可,雖然這時的周王室已經大衰,但周天子的名義還是合法的象征,這非常重要。

霸主地位雖獲王室認可,但如果不打敗當時兵峰正強的蠻楚,顯然不能讓天下諸侯徹底信服。

機會馬上就來了,楚國發兵進攻宋國,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救。晉文公因在流亡期間受過宋國的恩惠,決定發兵救宋。晉文公一面發兵進行楚國的屬國曹、衛兩國,一面遊說齊、秦兩國,共同出兵對抗楚國。

第一階段先從衛國下手,初戰取勝,為晉、齊之盟奠定了基礎,也逼迫魯國從楚的陣營中分化出來。

第二階段圍曹,入曹。至此,附于楚國的曹、衛兩國都被征服,大地削弱了楚國的力量。接着又用先珍之謀使齊、秦兩國“喜賂怒頑”,與晉結為聯盟拒楚,以解除晉國的後顧之憂。

在第三階段與楚國的正面交鋒中,晉國恰當地選擇了戰場,避開楚國主力部隊的鋒芒,以下軍之佐首先對組成楚右翼部隊的陳、蔡兩國軍隊發起進攻,楚右師戰敗。以“避強攻弱,僞遁誘敵”的政策,取得了最後決戰的勝利。

城濮一戰中,晉國大勝,晉文公建立了霸權,楚國北進鋒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區,中原諸侯無不朝宗晉國。

晉文公之後,又有晉襄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等多位國君稱霸中原,晉國國勢鼎盛前後持續一百多年。特别是晉國最後一位霸主晉悼公,将晉國的霸業推向了巅峰,其在位期間,派魏绛在北和戎狄,将國境線向北推進了太原盆地和大同盆地,在中原地區九合諸侯,強力壓制秦國和楚國,這時的晉國如日中天。

我們回過頭來再總結一下,晉國一百多年的鼎盛的原因是什麼?

我想這可以分三個方面來解釋。

一是晉國的地形優勢,東有太行,西有呂梁,黃河懷抱,撫天下之背而扼其喉,這樣的地形可以說是易守難攻,隻要守好太行八徑和主要的黃河渡口,就固若金湯,而要翻過這幾座大山進攻晉國,卻是難如登天。

二是善于利用戎狄力量,晉國對于戎狄從來沒有一味的打壓,而是善于吸收和利用,比如晉文公的舅族狐氏戎,其族人出身的狐突、狐毛、狐偃都在晉國長期為官,為晉國貢獻良多,還發展成了晉國重要的卿族。還有陸渾之戎,被秦國欺負的無法立身,被晉國收留并安置在伊川一帶(洛陽盆地南部),在晉楚争霸時期,長期幫助晉國分擔楚國的軍事壓力。

三是晉國特有的制度,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晉國因為前期的曆史,沒有公室的内鬥,在春秋時期率先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改革,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論功行賞、唯才是舉,使得卿大夫們能者上、庸者下,國家面貌也為之一新。在此基礎上,雄才大略的晉文公又設立的三軍六卿制,這是一種相對集權的軍政合一體制,其實是一種高效的戰争體制,卻能讓晉國能對外始終保持強勢。

這種強勢的形勢曆經文、靈、成、景、厲、悼六代的開拓,其版圖最終形成了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與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内蒙古一部的廣大地區。

經曆六百餘年的成長,從初封唐地的方百裡一隅,到如今的方千裡有餘,國土面積增長萬倍有餘;在六卿制度的激勵下,奇才異士魚貫而出,從最初的懷姓九宗,到國内人才濟濟,夏戎諸族共赴國事,充分印證了“時來天地皆同力”;這讓晉國從河東一隅的方國,發展為制霸天下的最強中原諸侯,是為最鼎盛時期。

6、裂變-新生

無親、盡誅公室、驅逐公子、三軍六卿,這些符合時代潮流的政治傳統和制度,一步步疊加效應的加持下,終于讓晉國發展至鼎盛,但同時也埋下了隐憂。

即便晉國如此強大,其發展過程也不能超脫曆史大背景。

春秋第一個百年的主題是戎狄禍亂。

春秋第二個百年的主題是國君稱霸。

春秋第三個百年的主題是大夫崛起。

晉國在春秋時期的發展大體也是按這三個主題依次展開,在晉國稱霸的過程中,卿大夫們功勳卓著,為晉國拓展了大量國土和利益,同時也為自己家族攫取了大量利益,卿族勢力逐漸發展壯大。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相對于其它諸侯,晉國無宗室内鬥,曆代國君又量才、因功提拔異姓大夫,異姓大夫們也都積極為國拼博,起核心作用是晉文公設立的三軍六卿制度,這讓晉國上下擰成一股繩一緻對外,成就了晉國的鼎盛,但也是因為這個制度,讓晉國最終分裂。

三軍六卿制度是個好制度嗎,當然是,晉國能在春秋時期長期稱霸,三軍六卿制度功不可沒。一個能調動國内各種勢力的積極性,把諸卿們籠絡在國君周圍,積極用事,就是一個好的制度。

但是,諸卿們在實力提高以後,沒能及時壓制住他們的力量,則是晉國曆代國君最大的失誤。這個失誤是獻公開始埋下的雷,其後的曆代國君則是無耐吞下了苦果。

曆代國君不抗争嗎,當然不是,但是鬥争的結果卻是向着不利國君的一面越滑越深。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過程的發展脈絡:

晉國的第一位權臣趙盾,在位時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弑頑劣的晉靈公,削君權而壯趙氏,趙家先人雖然襄助晉文公成就霸業,但趙盾的專政為後來的六卿亂政開了先河。

晉頃公時,六卿強而公室弱格局形成,國家大權幾乎落入六卿之手,國君幾乎輪為吉祥物。

晉出公時,國内韓、趙、魏三卿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架空國君之位,晉出公不滿三卿過度僭越,反抗三卿專權,最終失敗,被迫流亡楚國,最後落得客死異國的下場。

晉哀公時,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由趙、魏、韓三家掌權。

晉烈公時,發生了“三家分晉”,趙魏韓位列諸侯,晉國實際由魏國控制。

晉靜公時,韓、趙、魏三國瓜分了晉國公室僅有的土地,廢靜公也輪為庶民,這标志着晉國做為一個諸侯的徹底消失。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君臣之間的權力鬥争日趨激烈,失去了公族依靠的國君最終勢弱,六卿則漸漸掌握了國家的實權。

國君權力被架空之後,君臣之間的鬥将迅速被六卿之間的鬥争所取代。

為了那權力最高處的金字塔尖,晉國的卿大夫們明争暗鬥,無所不用其極,将兩千多年前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展示得淋漓盡緻。

卿大夫們鬥争的大戲,是圍繞着晉文公所創立的三軍六卿制度來進行的。

三軍六卿即将晉國軍隊編為上中下三軍,每軍設一将一佐,按照地位的高低,依次是中軍将、中軍佐、上軍将、上軍佐、下軍将、下軍佐,其中中軍将為正卿,既是軍隊的元帥,又是執政的首腦。這種軍政合一的先進體制,打破了文武将卿的界限,大大提升了上司層的決斷力和執行力,讓晉國在與列國的競争中脫穎而出,無往而不勝。

六卿制度在後期的執行中逐漸演變為世襲模式,是以三軍的将佐基本被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範氏、中行氏、智、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所壟斷,六卿長逝次補,各家輪流執政,對外團結一緻,對内争權奪利,構成了一個封閉而循環的權力運作體系。

在這場漫長而又殘酷的遊戲中,狐氏、先氏、胥氏、栾氏率先出局。剩下的六個玩家在經過激烈角逐後,又将範氏、中行氏從玩家名單中劃掉。最後,實力最強的智氏戲劇性地被韓趙魏三家聯合攻滅,晉國的土地被這三名頭号玩家完全瓜分,長達三百年的卿族争鬥終于塵埃落定,而晉國也即将壽終正寝。

晉國曆史上的系列變革,可以讓晉國在“尚賢“、”尚功“、”尚法“這條路上可以走的更遠,可以讓晉國比其它諸侯國更為強大,可以讓晉國的國力發展至巅峰,但卻并沒有一系列制約卿大夫們的制度,法家理論還沒有完善時,晉國走上這麼一條路,這是晉國的幸運,也是晉國的不幸。

卿大夫們發展壯大了,人性使然,必然會發展自己家族的勢力,這就為晉國的分裂埋下了種子。後來三家分晉後,在戰國時都不敢過于深入的變法,應該就是深深忌憚晉國分裂的曆史,這可能是戰國時從三晉成長起來的法家先賢,無法效力于本國,隻能去秦國、齊國、楚國發揮自己才能的原因所在。

矯枉過正往往是曆史的常态,人們往往對最近的曆史教訓印象深刻,也容易忽略更為深刻的危險。政治是最高的藝術,是世界上難度最高的“踩鋼絲“遊戲,一個不小心就會萬劫不複,入此局者必然是英雄豪傑。強如晉國最終也無法維持下去,隻好以分裂的形式繼續前行。

春秋最強霸主的晉國是如何煉成的

晉國是徹底結終了嗎?我認為不是終結,而是新生。

三晉雖分家,初期卻也是最親密的盟友,戰國初期他們共同進退,共同創造一段時間的輝煌,在各自的方向上都有着超越前代的擴張。

魏國分到的是晉國的核心地盤,分家初期國力最為強大,力壓秦國幾十年,又兼并了北部的中山國,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都有擴張,一時風頭無二。

趙國分到的是邯鄲和晉陽一帶,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向北發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更是一路向北擴張至陰山一線,戰國末期更是一國與強秦抗衡。如果不是趙武靈王死于内鬥,從雲中郡南下進攻秦國的計劃可能會得以實作,可惜曆史沒有如果。

南韓分到的是中原的精華地區,河南西部、洛陽周邊地區,積極發展的南韓更是直接滅了鄭國,國雖小,但沒有辱沒勁韓之名。

即便最後秦國一統天下,但晉文化已經深深烙印在華夏大地上,并長久滋潤着華夏文明。相容并蓄、順時應變、豁達開放、務實求是,為華夏曆史貢獻了法家思想、“和”文化、務實的民族政策。每每華夏經曆巨大磨難時,三晉地區往往扮演着文明庇佑者的角色。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今天有多少中國人需要到大槐樹下去尋根問祖,這正是三晉地區留給曆史的最大貢獻。

(注:文中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感謝網友們,如有侵權,請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