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要改姓你爸會打斷你的腿,為什麼古人就可以随便改?

在古代,尤其是夏商周及以前,隻有天子及大貴族才有姓氏,比如周朝天子是“姬“姓。普通的百姓一般沒有姓氏,而且姓和氏不是一個東西。 卿大夫大多也沒有固定的姓, 但多有氏。

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時代,至于姓到底怎麼來的沒有準确記載,一般是跟部落部族名稱有關系。華夏民族發源于炎黃部落,《史記》裡記述各朝代君主、貴族的譜牒, 基本都要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從三皇五帝開枝散葉,不同分支的子孫們建立了自己這一分支的氏,主要是為了家族傳承,畢竟貴族有爵位有财富有封地,這都要傳承。 要真追溯,大多數的人在幾千年前都是同一個祖宗.

你要改姓你爸會打斷你的腿,為什麼古人就可以随便改?

炎黃子孫

後來,人們的姓一般跟居住的地方,所屬的國家,就任的官職,從事的職業,受封的封地等有關。有的本人有氏,稱謂就在氏前面加姓,比如寫《左氏春秋》的左丘明,姓姜,氏丘,名明,按理他的全名是姜丘明,但因為他的先祖曾經是楚國的“左史官”,是以他被人稱為“左史官丘明“,即”左丘明“。也有的直接姓加名進行稱呼,如姜太公子牙,姓姜,因為姜姓一族在舜、禹時被封在呂地,人家就稱他為呂尚。比如庖丁解牛的廚師庖丁,丁是名字,疱是廚師,這是根據職業命名。

比如幼稚園一個班裡有5個“子涵“,都沒有姓,老師區分就加上孩子的住址,比如”花園小區子涵“,”凱旋城子涵“,”保利花園子涵“,”恒大禦山華府子涵,最後還有一個從美國回來的叫“美來子涵“,這就是古人根據封地或者居住地加姓的由來,後來大家都這麼稱呼這5個小朋友,上面的5個子涵就成了花子涵、凱子涵、保子涵、恒子涵,美子涵。這姓來的是不是很随意?不會被爸爸打斷腿。

你要改姓你爸會打斷你的腿,為什麼古人就可以随便改?

你看《尋秦記》,那些俠士們動不動就仗劍走天涯,各個國家亂竄,沒人管,也沒法管,他們也不種地,查也查不出來你是不是本國人,要是犯了事想抓也是難上加難,住店也不用身份證,也沒有18位唯一識别碼,書寫工具是竹簡,每個地方貼一個畫像也難。是以,現在我們生活在這井然有序的社會,無法想象那時候的人是怎麼區分誰是誰的,可能那時候車馬很慢,人們一輩子生活在方圓幾裡地内,大家看臉就認識吧,活動範圍大了就不行了。

你要改姓你爸會打斷你的腿,為什麼古人就可以随便改?

直到秦漢時,姓氏開始合一, 人人登記,造冊戶籍,每個人才有了基本固定的身份。戶籍造冊,固定人口,主要是為征兵役、徭役和賦稅等服務。姓氏改革應該是在更早的時候就開始了,逐漸完善的。比如魏國李悝變法,李悝統計全國人口為魏國稅收兵役等服務,他是怎麼确認每個人的身份的?後來的商鞅變法也是。

準确區分一個人是誰,姓氏的固定對人口的登記就非常重要。有了姓氏,才能知道你爹是誰,你爺爺是誰,你是哪個子涵,你為國捐軀了,撫恤金應該發給誰。當然戶籍也是人口增多的需要,一個原始部落幾百個人,就跟一個村差不多,小孩子父母領着出去轉幾圈, 沒名字也知道這孩子誰家的,人口多了就不行了。

隐姓埋名這詞不知出處何在,但是後來的人就很少改動自己的姓氏了,除非躲避仇家等,北宋後來做了件大事,那就是編寫了《百家姓》,把中華大地上的姓大部分包括進去了,當然也漏掉了一些人數較少的姓氏,百家姓的開篇第一句“趙錢孫李“,并不是因為姓趙的人數最多,而是因為趙是北宋國姓,根據人口普查,目前人口數居前的姓氏應該“王”,然後是“李”……….

你要改姓你爸會打斷你的腿,為什麼古人就可以随便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