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年這麼難,它還能加價幾十萬,銷量增8.4%

有這樣一個車企,旗下車型不加價就算優惠,在2021年晶片短缺的背景下,銷量還能再創新高。想必你已經知道要說的是誰了。這家車企生産的車型在路面上市面上都很常見,按理說面向普羅大衆的車型不應該這樣呀,可為什麼在國内這家車企加價可以這麼厲害?

2021年這麼難,它還能加價幾十萬,銷量增8.4%

加價車型主要是由于旗下的中型七座SUV、“高端”MPV、幾款硬派越野車以及豪華品牌的部分車型造成的,在2021年底,又多了一位——國産家用MPV。這幾款車在市面上基本都需要加價,甚至有些車型還需要搶着買。

2021年這麼難,它還能加價幾十萬,銷量增8.4%

至于它們為何這麼受歡迎,實力因素确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縱觀這幾款車型,在它們各自的細分市場都難尋對手。比如旗下中型七座SUV,當初一進來就引發了一波七座SUV的小高潮,直到現在經曆了衆多同級别競品的挑戰後,它依舊是這個領域中的标杆存在,每月的銷量更是穩定在七八千,用消費者的話來講就是“比我貴的沒我實用,比我便宜的沒我品質好”。

縱觀上一代車型的整個生産銷售周期,加價幅度少則一萬,多則三四萬元。

2021年這麼難,它還能加價幾十萬,銷量增8.4%

其次,這家車企的政策問題也很關鍵,主要是徹底玩明白了什麼是“供求關系”,什麼是“物以稀為貴”。

比如“高端”MPV車型,它的加價力度可以達到二三十萬,這其中,非常少的供應量是不容忽視的。廠家稱産能有限,這款車配置設定到中國市場的量很少,據說其在中國的月配額隻有400來輛,從市場經濟規律來看,供求關系的天秤嚴重失衡。

畢竟在國内的高端MPV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沒有競争也就使得銷售這款車型可以更加肆意妄為,曾經的老款車型外觀比較保守,甚至還曾有過優惠,而銷量很差;如今加價幾十萬,卻一車難求,這家車企不但會營銷,還切準了人性。

2021年這麼難,它還能加價幾十萬,銷量增8.4%

至于旗下豪華品牌車型,以其中型車為例,若是你想要用官方售價買到車子,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要提到車,就需要選配4S店提供的“套餐”。但是若你不買套餐,那提車的時間會在猴年馬月,而類似的情景發生在各大城市的4S店中,你不加價是很難買到車的。雖然其已經在印度投産,擴大了産能,但雖如此,供給中國的隻有日本一個工廠的車型,壓縮産量,保持供不應求的局面。

2021年這麼難,它還能加價幾十萬,銷量增8.4%

市場營銷和品牌形象的樹立更是這家車企相當擅長的,宣傳旗下“高端”MPV在粵港地區被大力推崇,“明星保姆車”等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讓這款車型在這個市場上幾乎找不到可以同等替代它的産品。

整個車系更有“一車傳三代,人走車還在”等等美譽,不經意間把品質好的印象刻在消費者心中,同時借助中保研的碰撞風波事件竭力抹黑诋毀德系競品,使得自己在中國地位更穩。

2021年這麼難,它還能加價幾十萬,銷量增8.4%

有一個問題大家也很好了解,你買車時沒有優惠,甚至還加了不少錢,品質感覺又挺好,你賣車時自然能夠多賣點兒錢,這個車企保值率高的名号也就深入人心了。做到了這些,它再怎麼狂,再怎麼加價,都不影響它賣得好。

2021年這麼難,它還能加價幾十萬,銷量增8.4%

以上這些共同促成了如今消費者們争着買、加價買的局面,能夠完成這麼多操作,也可見車企确實有實力。也有一部分使用者屬于“當初罵得有多厲害,最後買得就有多香”,從各大車型的市場表現來看,加價對于這個品牌而言幾乎沒有什麼影響,甚至不少想買這些車的消費者,去到4S店後不會問“這車有優惠嗎?”而是會問“這車能不加價嗎”,久而久之這種情況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大家的心理,旗下車型加價自然也就更嚣張了。

2021年這麼難,它還能加價幾十萬,銷量增8.4%

如今,經銷商的賣車利潤普遍不高,一些其他車企抛出巨額優惠賣車後,甚至會虧錢。而這家車企的經銷商利潤率卻十分可觀,不但車型加價收入幾乎全進自己腰包,還是不用繳稅開發票那種,而且旗下車型的零整比居高不下,零整比越高,就代表配件越貴,修車更貴。

2021年這麼難,它還能加價幾十萬,銷量增8.4%

比如在10萬元以内車型中,其一款小型車的零整比高達406.66%,而同價位的平均零整比僅為293.85%,高出了整整三分之一。

2021年這麼難,它還能加價幾十萬,銷量增8.4%

零整比高,對廠家來說,不僅僅是表面的零部件價格高,更重要的是對于後市場的控制,意味着車企在後市場的把控度越強,它能夠保證經銷商和4S店的更高利潤。賣車已經賺了不少錢了,維修保養再大賺一筆,廠家大口吃肉,經銷商們能大口喝肉湯。

是以,現在知道為什麼它這麼狂,還能賣這麼好了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