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鮮為人知的廣西人文,講述你不熟悉的廣西曆史,我是阿威!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桂平風情!
《大桂平傳奇》
小城故事多,但聽我唱和。
唏噓歎往昔,千秋已蹉跎。

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怅然有喪。”
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信沒有人是不知道的。因為,每年八月十五能有月餅吃還得感謝她呢!
嫦娥的原形最早是從《山海經》的神話中演化過來的,那時候,在古書中的嫦娥叫法有非常多的版本,比如:娥,常娥,常儀,常羲,尚儀,恒娥等等。直到東漢的時候,這個故事才開始定型下來!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是出自哪裡的!換句話說,《山海經》的神話來源于哪裡?
很有可能出自桂平!因為桂平也有一版不一樣的“嫦娥奔月”故事。
很多人有疑惑,桂平在先秦時期,屬于華夏族外的四個部落(即東胡、西戎、南蠻、北狄)中的南蠻之地,還沒開化,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的故事?
其實,在那時候,桂平屬于百越文化圈,在先秦時期已經有高度的文明存在!比如說陶紋文化,銅鼓文化等等!甚至在桂平城西浔州高中路口,還有遺址出現。這些都證明了桂平并不是沒有開化之地。
那麼,這些和嫦娥奔月有什麼關系?
首先,從嫦娥的名字上看。“娥”,就是美女的意思。以前,在生活中桂平有很多女人的名字裡都帶一個“娥”字,熟悉的人一般都叫她“阿娥”,父母一般叫她“娥女”。但是在北方比較少(當然了,後來也多了)。
其次,從氣候來說,廣西炎熱,水汽大,瘴疠肆虐,人們日子過得艱難,有句話說得好:四時皆是夏。沒有冬天的感覺,對太陽和月亮的感覺更深刻。人們對于自然的不了解,造個神寄托人們對征服自然的良好祝願,非常正常。
“恒我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蠩。”這個“蟾蠩”現在在桂平的口音裡還有讀。不過,在桂平的這版“嫦娥奔月”故事裡,這個“蟾蠩”卻是指的癞蛤蟆!
癞蛤蟆在遠古時期,是一個吉祥物,不像現在,成了一個貶義詞。在廣西出土的一些銅鼓上,還有癞蛤蟆形象的造型和圖案。它也是百越民族的一個圖騰之一吧!
在桂平的這個故事裡,嫦娥叫阿娥!故事具體是怎麼樣的了,阿威隻是記得個大概,反正是和桂樹有關,說起來也簡單:
“娥獻于月,摘玉桂,遣蟾蠩而還矣,”
遠古的時候,在如今桂平靠近岸邊(郁江)有一個部落,人們都靠狩獵和打漁為生。這裡天氣炎熱,周圍猛獸衆多,加上深林裡瘴氣彌漫,土地又經常被洪水肆漫,是以部落裡的人們日子過得并不舒坦,生病死去的人很多。
阿娥是部落的首領(母系社會),她看到族人生病了,采了很多草藥回來,搗碎給族人們喝,效果不大,。于是,她起壇祭祀,祈求老天保佑,求老天指條生路和方法。老天就跟她說,讓她上月宮,那裡有一棵不死之桂樹,隻要求得桂樹一枝,在部落種上。就可以救部落的人。
【因為桂樹葉有神奇的作用。除了驅除瘴氣,還可以讓人返老還童(有些誇張,但是抗衰老效果還是很好)】
但是,想上月宮容易,摘桂樹枝葉卻不是容易的事,因為桂樹很敏感,割傷了就活不成了。還要等到它開花的時候才能摘,而且上天是有時間限制的,過了時間就不能回人間了。阿娥心意已決,于是,把部落事情交代好,帶上心愛的小白兔,騎着癞蛤蟆就上月宮了。
她在月宮裡住,終于等到桂樹麻痹了,小心割了桂樹枝,但是卻耽誤了回來的時間,隻有癞蛤蟆帶着桂樹枝回來了,而阿娥卻留在了天上,再也回不來了。人們把桂樹枝插在地上,過了很多年,漸漸開枝散葉,成了桂樹林。
由于她上天那天是八月十五的月圓之夜,每年一到這個日子,部落的人們就給她祭祀紀念,在供台上放着她愛吃的糖餅。慢慢就成了習俗。
這個故事并沒有後羿,也就是她的老公,更沒有仙丹靈藥,反而是去求仙丹靈藥(桂樹)。那時候,嶺南和中原并不是沒有完全隔絕,《山海經》取材也是從天下的神話傳說裡汲取的。
至于這個神話故事是不是從桂平傳出去,這個就不好說了,反正,在桂平的蒙圩,在遠古時候,确實是桂樹成林。
到了秦始皇派兵征伐嶺南的時候,才蒙圩還建立了一個郡,叫桂林郡!
下集更精彩,敬請關注阿威大桂平傳奇系列22!
這裡是廣西,發現廣西之美,感受廣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講述廣西人文!謝謝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