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鲜为人知的广西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广西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桂平风情!
《大桂平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
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信没有人是不知道的。因为,每年八月十五能有月饼吃还得感谢她呢!
嫦娥的原形最早是从《山海经》的神话中演化过来的,那时候,在古书中的嫦娥叫法有非常多的版本,比如:娥,常娥,常仪,常羲,尚仪,恒娥等等。直到东汉的时候,这个故事才开始定型下来!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是出自哪里的!换句话说,《山海经》的神话来源于哪里?
很有可能出自桂平!因为桂平也有一版不一样的“嫦娥奔月”故事。
很多人有疑惑,桂平在先秦时期,属于华夏族外的四个部落(即东胡、西戎、南蛮、北狄)中的南蛮之地,还没开化,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故事?
其实,在那时候,桂平属于百越文化圈,在先秦时期已经有高度的文明存在!比如说陶纹文化,铜鼓文化等等!甚至在桂平城西浔州高中路口,还有遗址出现。这些都证明了桂平并不是没有开化之地。
那么,这些和嫦娥奔月有什么关系?
首先,从嫦娥的名字上看。“娥”,就是美女的意思。以前,在生活中桂平有很多女人的名字里都带一个“娥”字,熟悉的人一般都叫她“阿娥”,父母一般叫她“娥女”。但是在北方比较少(当然了,后来也多了)。
其次,从气候来说,广西炎热,水汽大,瘴疠肆虐,人们日子过得艰难,有句话说得好:四时皆是夏。没有冬天的感觉,对太阳和月亮的感觉更深刻。人们对于自然的不了解,造个神寄托人们对征服自然的良好祝愿,非常正常。
“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这个“蟾蠩”现在在桂平的口音里还有读。不过,在桂平的这版“嫦娥奔月”故事里,这个“蟾蠩”却是指的癞蛤蟆!
癞蛤蟆在远古时期,是一个吉祥物,不像现在,成了一个贬义词。在广西出土的一些铜鼓上,还有癞蛤蟆形象的造型和图案。它也是百越民族的一个图腾之一吧!
在桂平的这个故事里,嫦娥叫阿娥!故事具体是怎么样的了,阿威只是记得个大概,反正是和桂树有关,说起来也简单:
“娥献于月,摘玉桂,遣蟾蠩而还矣,”
远古的时候,在如今桂平靠近岸边(郁江)有一个部落,人们都靠狩猎和打渔为生。这里天气炎热,周围猛兽众多,加上深林里瘴气弥漫,土地又经常被洪水肆漫,所以部落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并不舒坦,生病死去的人很多。
阿娥是部落的首领(母系社会),她看到族人生病了,采了很多草药回来,捣碎给族人们喝,效果不大,。于是,她起坛祭祀,祈求老天保佑,求老天指条生路和方法。老天就跟她说,让她上月宫,那里有一棵不死之桂树,只要求得桂树一枝,在部落种上。就可以救部落的人。
【因为桂树叶有神奇的作用。除了驱除瘴气,还可以让人返老还童(有些夸张,但是抗衰老效果还是很好)】
但是,想上月宫容易,摘桂树枝叶却不是容易的事,因为桂树很敏感,割伤了就活不成了。还要等到它开花的时候才能摘,而且上天是有时间限制的,过了时间就不能回人间了。阿娥心意已决,于是,把部落事情交代好,带上心爱的小白兔,骑着癞蛤蟆就上月宫了。
她在月宫里住,终于等到桂树麻痹了,小心割了桂树枝,但是却耽误了回来的时间,只有癞蛤蟆带着桂树枝回来了,而阿娥却留在了天上,再也回不来了。人们把桂树枝插在地上,过了很多年,渐渐开枝散叶,成了桂树林。
由于她上天那天是八月十五的月圆之夜,每年一到这个日子,部落的人们就给她祭祀纪念,在供台上放着她爱吃的糖饼。慢慢就成了习俗。
这个故事并没有后羿,也就是她的老公,更没有仙丹灵药,反而是去求仙丹灵药(桂树)。那时候,岭南和中原并不是没有完全隔绝,《山海经》取材也是从天下的神话传说里汲取的。
至于这个神话故事是不是从桂平传出去,这个就不好说了,反正,在桂平的蒙圩,在远古时候,确实是桂树成林。
到了秦始皇派兵征伐岭南的时候,才蒙圩还建立了一个郡,叫桂林郡!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阿威大桂平传奇系列22!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