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崇祯上吊殉國,朱元璋第十一子後代想在四川稱帝,地方官員:不行

崇祯上吊殉國,朱元璋第十一子後代想在四川稱帝,地方官員:不行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将自己除太子朱标以外的兒子都分封為藩王,并賜予封地,朱元璋的本意是希望這些藩王将來能夠成為明朝中央政府的屏障,為朝廷排憂解難。但是,誰知道這個政策從第二代、燕王朱棣身上就出了差錯,朱棣不滿侄子、建文帝做了皇帝,于是起兵造反,奪了侄子的皇位,原本拱衛中央的燕王奪走了朱标一系的皇位。

崇祯上吊殉國,朱元璋第十一子後代想在四川稱帝,地方官員:不行

奪取了皇位之後的朱棣對分封政策做了調整,解除了藩王的兵權,限制了藩王的權力,是以在明朝此後的兩百多年裡,太平歲月裡藩王很少造反,即使造反也難以成功。但是,到了明朝末年,特别是崇祯皇帝在北京上吊之後、明朝無主,很多藩王都蠢蠢欲動,都想趁亂過一把皇帝瘾,甚至連遠在四川的蜀王也不例外。

明朝第一代蜀王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朱椿,洪武十一年被封為蜀王,二十三年就藩于成都。崇祯年間,蜀王已經傳到了第十四代朱至澍。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被逼上吊,一時間國内無主。遠在四川的蜀王朱至澍有了想法,他認為現在天下大亂,自己雖然地處邊陲,但是也是太祖朱元璋的後代,是以他異想天開地想聯合地方官員去“争取”一下這個皇位。不過朱至澍還算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繼位的合理性比較差,于是他建議先稱監國,然後再伺機稱帝。

崇祯上吊殉國,朱元璋第十一子後代想在四川稱帝,地方官員:不行

但是,蜀王很快就被四川的官員澆了一盆涼水,四川巡按禦史劉之勃表示反對,劉之勃反對的理由是“蜀王世系太遠”。确實,劉之勃的理由十分靠譜,因為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對于皇位的繼承順序有過明确的規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崇祯皇帝死了,首先得是兒子繼承,兒子都雷射了由兄弟繼承,如果連兄弟輩都沒有,就從爺爺輩的子孫中尋找繼承人,按照血緣親疏的原則,當時有很多繼承人的順位要高于蜀王,比如說福王(後來的弘光帝朱由崧)、桂王(永曆帝朱由榔一系)、潞王等。而蜀王和崇祯皇帝這一系必須追溯到朱元璋才是同一個祖宗,世系确實遠得不能再遠了。

崇祯上吊殉國,朱元璋第十一子後代想在四川稱帝,地方官員:不行

最終,蜀王的皇帝夢隻能真的在夢中去做了,“被拒絕”後的蜀王十分氣憤,但是又無計可施。但是,沒多久蜀王就找到了報複的方法。當時,張獻忠的大西軍正在不斷逼近成都,财政吃緊的四川地方官員們請求蜀王捐出一點錢财來犒勞守城将士。雖然蜀王府經過十幾代的積累已經富可敵國,但是蜀王仍然記得地方官員阻撓了自己的皇帝夢,于是蜀王賭氣地說道:“孤本無蓄,止有承遠殿一座,如可變,請先生賣以充饷。”富可敵國卻說自己沒有積蓄,還假意讓官員變賣宮殿充作軍饷,明眼人都知道蜀王根本沒有誠意拿出錢财來補充軍饷。

崇祯上吊殉國,朱元璋第十一子後代想在四川稱帝,地方官員:不行

最終,1644年八月,成都被張獻忠攻破,無處可逃的蜀王和王妃投井而死。可憐又可恨的蜀王,妄想在亂世中投機取巧,過一把皇帝瘾,被拒絕後不知道與地方官員共進退,最終導緻成都失守後玉石俱焚,可悲可歎。

參考文獻:《明末農民戰争史》、《蜀難叙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