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
作者:瀚洋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鹹帶魚
最近,網上有個話題被炒的異常火熱,那就是張靜初等一衆明星宣揚的“素食理念”,倡導人們多吃素,少吃肉。此言一出,招來了衆多網友的不滿。
(圖:weibo.com)▼
誠然,素食主義作為當下一種比較“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夠火起來不無道理。可是,肉蛋奶作為人類維持身體機能的能量之源,難道真的沒有意義嗎?
話說回來,吃肉不光于個人是件大事,與國運也密切相關。我們隔壁的日本,就憑借“吃肉”這件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肉蛋奶的意義,不止是滿足口腹欲那麼簡單
它關乎每一代人的成長,足以影響曆史走向
(抱個大腿!圖:壹圖網)▼
多因聚集,肉食難題
衆所周知,現代日本是世界上生活水準很高的國家之一。可在江戶時期的日本,卻是亞洲地區國土貧瘠、資源短缺、生活水準低下的典型代表。
最能反映那會兒日本貧困的标志是——肉食幾乎絕緣于大部分日本人的生活。無論你是庶民還是天皇,在不吃肉這件事上,在某種意義上似乎做到了“衆生平等”。
将軍大名,朝野公卿,是有條件但少吃
士農工商,三教九流,是想吃卻沒條件
(給上司做飯,圖:《幕末美食 武士飯!》)▼
日本人不吃肉的原因有許多,但排在第一位的,應當是經濟原因。日本列島四面環海,在生産力與交通條件不發達的古代,跨區域的物種資源交流是極其困難的事情。
在早期的日本列島,土生物種隻有經過初步馴化的野豬。這種豬肉的口感一般人難以接受,既然吃不動那索性就不吃。至于馬和牛踏入日本列島,是後來的事情了。
初步馴養的野豬尚未完全家化,味兒太重
而且此時骟豬技術還不夠成熟,肉質不佳
(野豬撅人,圖:ukiyo-e.org)▼
彌生時代,日本人也不太能吃上肉。在《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中有記載:“其風俗不淫......其地無牛馬虎豹羊鵲......食飲用笾[biān]豆”。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日本土地貧瘠,物産匮乏,家畜很少,人們靠食用蔬菜谷物為生。
當時,日本列島上較大的政權是邪馬台國
魏明帝曾冊封該國女王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刀耕火種的狀态,圖:giftly.com)▼
除了經濟原因以外,日本人吃肉的第二大攔路虎,又在6世紀中葉出現。這時佛教傳入日本,在大和朝廷的支援下許多佛寺拔地而起。同時,與寺院數量此消彼長的,是日本人的肉食比例。
日本佛教在聖德太子攝政時得到長足發展
他算是我們中學曆史課本裡的日本老熟人了
(大化改新主導者,圖:Flickr)▼
自佛教傳入的那一刻起,其就與日本文化的發展有着解不開的關系。佛教提倡不殺生,這條戒律在與日本本土文化結合後,衍生出了“穢”文化。
在日本人的觀念裡,“穢”這個詞指的是“血污”。佛教宣揚的“潔淨”的思想,勢必加重了“穢”這一觀念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甚至達到了近乎病态的程度。
比如說,吃肉會被流放,自衛殺狗也難逃死罪。換句話說,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隻要不殺生,不見血,人的内心就是純潔的,才會得到大家的包容。
在公卿政治統治下的日本,迷信禁忌繁多
不過,後來崛起的武家政權就沒那麼多事兒了
(剛健質樸,圖:Flickr)▼
另一方面,統治者的提倡,也成了日本當時肉食文化十分罕見的原因。公元7世紀後期,笃信佛教的天武天皇下令全國禁止肉食。最典型的例證莫過于“诏諸國曰,自今以後,制諸漁獵者......且莫食牛馬犬轅雞之肉......若有違者罪之”的這道诏令。
是以,禁食肉類一時在日本中上層蔚然成風。後來即位的聖武天皇和孝謙天皇更是“變本加厲”的禁食肉食,導緻了日本人長期的“茹素”傳統。
相反,有些日本僧人卻吃肉,娶妻生子,延續至今
如此,使得當下日本許多寺院都是僧人家族産業
(僧人結婚,圖:storyofwedding.com)▼
明治維新,食肉救國
“黑船來航”事件後,日本人面臨着深重的民族危機。以海軍為例,當時日本約17%的适齡男青年因身高不足151.5cm而無法駕馭西式軍艦。為了軍艦叩開國門的恥辱不再重演,明治政府将“脫亞入歐”作為既定政策,飲食習慣也是改革的重點之一。
比如,舊日本海軍以英為師,學英國海軍吃咖喱
但不讓他們放開了造,隻有每周五才會供應一次
(現在也吃,圖:oominato-kc.com)▼
1870年,日本思想家福澤谕吉發表了題為《肉食之說》的文章,提出“應開牧牛羊之法,食其肉,飲其乳,以補日本人的營養之缺”的觀點,并舉用食肉治好了自己的痢疾的例子,幫助日本群眾解開思想“枷鎖”。
在福澤谕吉的号召下,先富起來的日本人逐漸消除了對肉食的厭惡,走上了食肉飲乳的富國之路。
福澤谕吉,是日本曆史上劃時代的啟蒙者
他所倡導的“強盛”,是建立在軍國思想之上的
(挎着個臉,圖:壹圖網)▼
明治政府不僅通過殖産興業的政策,為日本實作工業化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而且調撥了大量資金用于改善日本人的飲食結構。
在日軍251萬的日元的食品費支出中,80%是用來進口牛肉的。這些牛肉無疑緩解了當時急需營養的日軍的“燃眉之急”。營養水準的提高,使得困擾明治時期軍隊的腳氣病,不再成為“不治之症”。
當時,日軍為吸引人入伍,供應金貴的白米飯
結果精米吃多了缺維生素B1,反而誘發腳氣病
(造這麼些啊?圖:oldtokyo.com)▼
而逐漸走上“神壇”明治天皇睦仁,更是利用自己的權威引導國民吃肉。盡管他本人不愛吃肉,卻仍然是日本統治者中最先食用牛肉的一批人。在睦仁的帶頭下,食肉與否俨然成為了“文明”與“野蠻”的分界線。
于是,食用牛肉在日本民間蔚然成風。牛肉料理店開始在日本出現。在日本的大城市裡,圍坐在店裡就着葡萄酒吃牛肉的中高階層,成為都市一景。
從飲食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漸西化
以至于一時适應不了,萌生“和洋折衷”的風尚
(圖:blog.japanwondertravel)▼
日本通過明治時期的一系列飲食改革,讓日本人體質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體重方面,明治天皇睦仁就通過食肉使體重暴增,明治末年,睦仁甚至患上了“三高”和糖尿病。
晚年的睦仁基本深居宮内,很少召見臣僚了
據說是因為糖尿病惡化,五官浮腫得太厲害
(去世,圖:壹圖網)▼
最讓日本人感到自豪的還是身高的變化。由于古代的“禁肉令”,日本人平均身高一度維持在140cm左右,這才給周邊各國留下了“倭人”的印象。日本國民的平均身高,也在明治年間增加了9至11cm。到了1914年,日本男性平均身高達到了1.56米。
這一切,都與肉蛋奶攝入量這個“硬名額”密不可分。據明治末年的資料:1910年,日本全國共計消費牛肉38431噸,人均達到了600克左右。可以說,日本成功走上近代化道路,并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吃肉這件事“功不可沒”。
嗯,吃哪一個呢?選擇困難症犯了
(圖:Flickr)▼
戰後日本,營養午餐
二戰後,美國加強了對日本的物資援助,包括食品、藥品、衣物等。在1946年5月至10月的五個月時間裡,東京的居民基本離不開美國的救濟,其中僅8月份的糧食援助額就高達21萬噸。
這些來自美國的援助,為日本二戰後推行課間定食制度和營養午餐制度打下了物質基礎。
讓日本人受窮挨餓的元兇,正是他們自己
如果不搞對外侵略,窮兵黩武,也不會淪落至此
1954年,日本國會通過了《學校供食法》,明确了在全國建立營養午餐制度,并将其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從日本學校營養午餐的食譜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日本人在戰後十分重視對肉類和乳制品的供給。
1947年的日本營養午餐還隻有炖番茄和牛奶,到了1952年,已經包含了面包、牛奶、炸魚和沙拉,營養更加均衡,而且保有了肉類和乳制品的比例。
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内,日本人的生活并不好過
如果沒有這項制度,小孩根本吃不上什麼像樣的
(圖:uswheat.org)▼
到1977年,日本學校的營養午餐更增加了咖喱肉米飯這種同時包含谷物和肉類的食物,依舊保有牛奶。可見,肉類與乳制品強國的精神依舊被戰後的日本人銘記于心。
在營養午餐制度的推動下,日本的青少年的營養得到基本保障。而且,日本人人均壽命的提高,也與包含了肉蛋奶的營養午餐制度不無關系。
吃飽吃好才有力氣工作學習,這是硬道理
(旋飯時間,圖:壹圖網)▼
參考文獻:
[1] 徐靜波.福澤谕吉的“肉食說”及其在日本近代文明史上的意義[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26(04):10-15.
[2] 宋傑平.日本曆史上的肉食禁忌[J].青春歲月,2017(17):209.
[3] 湯慧芹,徐靜波.從思想史的角度探讨日本曆史上的肉食問題[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28(04):96-100.
[4] 周曉波.《三國志·魏志·倭人傳》的史學價值[J].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4,12(00):78-88.
[5] 徐振偉.二戰後美國對日本的糧食戰略及其影響[J].日本學刊,2021(S1):161.
[6] 李雨昕. 國内外中國小生營養政策對比和分析[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7.
[7] 唐元鵬.古人都吃什麼肉?——三千年吃肉史[J].雪蓮,2015(0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