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城是抗日戰争時期赫赫有名的将領之一,在西安事變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為後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重要基礎。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次義舉,楊虎城遭到蔣介石的報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楊虎城一家都遭受着非人的折磨。

圖|楊虎城
1949年,經解放軍的英勇作戰,重慶終于迎來了解放,人民群衆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當街遊行慶祝。但國民黨特務那邊卻是另一番景象,眼見國民黨大勢已去,他們紛紛尋找出路、落荒而逃。
不過是些蝦兵蟹将,掀不起什麼風浪,當務之急是将烈士遺體進行收殓。但解放軍在渣滓洞和白公館一連尋找多日,仍不見楊虎城烈士的遺體。
一籌莫展之際,一名青年男子來到公安部(曾是國民黨特務),交代了國民黨特務揭露殺害楊虎城将軍的幕後真相和經過,并表明“戴公祠”才是楊虎城真正的埋屍之地。
原來在重慶解放前夕,在蔣介石的指令下,幾個特務用匕首殺害了楊虎城等人,鮮血淌了一地。事後還在屍體上潑灑藥水,将屍體弄得面目全非,随後便将屍體埋在了戴公祠附近。
幾天後,解放軍果然在戴公祠的花園中發現楊虎城等人的遺體。與遺體一同被挖出的還有妻子謝葆真的骨灰盒,她是楊虎城此生最為心愛的妻子。
受盡折磨的謝葆真于抗戰勝利後犧牲。此後,楊虎城就一直随身帶着妻子的骨灰盒,愁苦之心稍得慰藉。這對英雄夫婦,以這樣悲壯的方式永遠相守。
其實謝葆真并不是楊虎城唯一的妻子,他一生共有三位妻子。楊虎城曾說過:“她們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确實,這三位夫人每一位都對楊虎城真心相對。
第一位夫人羅佩蘭,是楊虎城好友張西銘的女兒。楊虎城在與羅佩蘭初次見面時就被深深吸引,聰明伶俐的羅佩蘭也十分仰慕楊虎城這個戰場英豪,兩人順理成章走到了一起。
1916年,兩人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後也是相敬如賓、十分恩愛,跟随着楊虎城南征北戰,明明是個年輕姑娘,卻硬是過着風餐露宿的軍旅生活。
在軍隊生活中,羅佩蘭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在閑暇時間還和将士們一起學會了打槍和騎馬。有一次,為了鼓舞士氣,羅佩蘭還和丈夫一起騎馬去前線慰問傷員。要知道,她當時已經懷胎多月。戰士們都很喜歡羅佩蘭開朗灑脫的性格,大家相處得十分融洽。
常年來跟随丈夫楊虎城四處奔波,羅佩蘭的身體早已不堪重負。終于,在1925年久病纏身的羅佩蘭再也無法追随丈夫征戰,獨自一人養病,然而楊虎城此時還在前線指揮部隊,對妻子此時的病況一無所知。
在生命最後一刻,羅佩蘭都沒能等到楊虎城的歸來。好心的鄉親們為她籌辦了一場葬禮,但入殓後并沒有蓋上棺蓋,大家都盼望着楊虎城早日回來。幾天後,楊虎城回來了,眼前的景象讓他悲痛欲絕。下葬這天,楊虎城為羅佩蘭披麻戴孝,衆人感動得紛紛落淚。
楊虎城第二任妻子張蕙蘭,是楊虎城好友張養卿的獨生女兒。張養卿與楊虎城相交多年,深知楊虎城的人格品性。
做父親的都想為女兒找一個值得托付終身的人。思慮再三,張養卿認為楊虎城是最合适的人選,并不介意楊虎城已經成婚,執意将14歲的張蕙蘭送到楊家。
面對這種情況,張蕙蘭和羅佩蘭兩人自然不願意,楊虎城本人也頗為煩惱。可張養卿依舊堅持,最後沒有辦法,張蕙蘭就留在了楊虎城身邊。
張蕙蘭對這場傳統的包辦婚姻很是不滿,但無奈此事已成定局。好在張蕙蘭對楊虎城并不反感,相處久了甚至對他愈發敬重。
羅佩蘭逝世後,張蕙蘭為家裡盡心盡力,對羅佩蘭的兩個孩子更是視同己出。在親朋好友面前,張蕙蘭是楊虎城最得體的妻子。
楊虎城第三任妻子是前文提到的謝葆真。她1913年出生于西安,是一名共産黨員。1926年,戰火紛飛、時局動蕩,當時謝葆真在歌詠隊裡宣傳演出,一路上跟随部隊,慰問守城的将士們,起到一個鼓勵作用。
在行軍途中,謝葆真帶領大家宣講,她口齒伶俐、咬字清晰,宣講時格外鼓動人心。年紀輕輕的謝葆真有着超于常人的膽識,聰明伶俐的她,在部隊裡十分讨人喜歡。
那時候謝葆真14歲,她毅然剪去了烏黑亮麗的辮子,進入“前線工作團”工作。謝葆真雖然是團裡年紀最小的,但她不甘人後,團裡指派給她的各項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好。
謝葆真具有十分前衛的思想,對新事物一直抱有好奇之心,性格活潑開朗,和誰都能聊得來。楊虎城也對這小姑娘産生了情愫,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謝葆真的青睐,在楊虎城的猛烈追求下,最後兩人相愛了。
但楊虎城和謝葆真想要結婚,絕非易事。這年,白色恐怖四處彌漫,人心動蕩,共産黨迎來了革命最低潮的時期,舉步維艱。
為此,楊虎城多次與共産黨從業人員進行談話,楊虎城坦然道:“謝葆真同志在我眼裡是獨一無二的,她具有先進思想,遇到她之後我的眼裡再沒有過其他女子。”以此表明想要娶謝葆真為妻的決心,楊虎城的真心打動了組織,最終如願得到組織準許。
兩人年齡相差20歲,在婚禮上謝葆真落落大方,滿眼深情地對楊虎城說:“财富地位我都不稀罕,我們好好幹革命!”楊虎城回應道:“說得好!我們倆要一輩子在一起,我們要将革命進行到底!”
婚後,謝葆真一直陪在楊虎城身邊,盡一個妻子的本分。兩人形影不離,是衆人豔羨的恩愛夫妻。謝葆真為人低調,一向質樸,不像其他官太太熱衷于打扮,也不像平常小姑娘喜歡鮮豔的顔色,她總是穿一身剪裁得體的旗袍,簡潔大方。
表面上,謝葆真是國民黨将領楊虎城的妻子;暗地裡,她的真實身份卻是中共地下黨員。“楊虎城太太”的身份為她掩護黨組織活動帶來了很多便利。
謝葆真一向嚴謹,婚後全身心投入革命事業中,能言善辯的她從不畏懼與敵人正面交鋒。她是一名極有主見的新時代女性,年紀輕輕卻能把控大局,不比男子差,可謂巾帼不讓須眉。
圖|謝葆真
1933年3月,日軍侵略者侵占熱河、察北等地。面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楊虎城十分不滿,他對内戰十分反感。一心為國的楊虎城恨不能立馬投入到抗日中去,給日本人一個教訓,讓他們滾出大陸領土,但在蔣介石的手下辦事,他毫無辦法。
機會悄然而至,與張學良結識成了楊虎城命運的拐點。兩人相見恨晚,對抗戰有着一緻看法。多次勸說蔣介石抗日無果後,兩人一不做二不休,聯合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為後來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重要基礎,是一場偉大的愛國主義革命,且卓有成效。在那之後,老百姓過上了一段安穩的日子。但與此同時,一場危機正在向楊虎城和謝葆真襲來。那就是蔣介石的打擊報複,他們家也是以變得支離破碎。
一開始蔣介石就将張學良扣押、軟禁起來。接下來,蔣介石将楊虎城撤職查辦,強迫楊虎城出國考察,将軍權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中。楊虎城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議,卻都被無情駁回。
但蔣介石對張學良和楊虎城後續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蔣介石雖軟禁了張學良,但也派人好好對待他,不曾有過什麼過激行為,更别說折磨了。蔣介石心底并不恨張學良,畢竟兩人以前私交甚好,可楊虎城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圖|張學良和楊虎城
1937年末,蔣介石發來一封電報,要求楊虎城去往南昌。謝葆真開始想和楊虎城一同前去,但身邊的孩子需要她照顧,這其實是蔣介石的陰謀,二話不說就将楊虎城扣留了。
當時消息閉塞,等到楊虎城被囚禁的消息傳到謝葆真耳中時,已經過了好幾日。一邊是深陷囚牢的丈夫,一邊是年幼的兒女,謝葆真痛苦萬分。
但謝葆真最終還是做出了選擇,她帶着兒子楊拯中前往南昌。母親則帶着其餘孩子逃往别處,她母親又急又氣,也沒辦法。
但謝葆真的期望落空了,她沒能如願見到丈夫。一到南昌,母子倆就被關進了監獄,謝葆真滿眼溫柔地安慰楊拯中:“拯中,不要害怕,我們要勇敢起來,一切都會過去的。”
在監獄裡母子倆相依為命,受到了許多折磨。年幼的楊拯中因為營養不良,變得瘦骨嶙峋,謝葆真也瘦得像一朵幹癟的花朵。
直到第二年,一家三口才得以相見。久别重逢的夫妻二人相擁痛哭,謝葆真向來堅強,流淚的次數屈指可數,唯獨這一次,她放聲大哭了一場。淚水裡除了喜悅更多的是辛酸,因為這并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這意味着從此以後,一家三口都将在這裡受罪。
年幼的楊拯中尚不清楚發生了何事,隻知道這一路上颠沛流離,母親無數次唉聲歎氣。但蔣介石不會因為楊拯中還是孩子就放棄折磨他。
本來應該聽着童話故事入睡的孩子,現在日日伴随着槍聲入眠。謝葆真對當初的決定感到萬分後悔,她應該隻身前來,不應該帶上孩子,這樣他也就不必在這裡受苦。
在這冗長的仿佛沒有盡頭的日子裡,楊虎城一家人遭受了多少折磨,我們不清楚。但根據流傳下來的隻言片語,我們還是可以窺得其中的冰山一角。
1939年,戴笠又将他們帶到一個更為偏遠的地方,并将他們安置在一個常年不見陽光的山洞裡,導緻謝葆真經常生病。
楊虎城不忍心妻子受罪,叫來特務,并給了他一筆錢,讓他用這筆錢在山洞外建造一間屋子。在這期間,謝葆真懷孕了,但她身體本來就虛弱,加上營養跟不上,孩子生下來沒幾天就夭折了。
孩子的離去給她帶來了沉重打擊,曾拿起剪刀自殘,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好在被楊虎城及時阻止,丈夫安慰她說:“我們還有五個孩子呢!他們現在都好好的,我們也不要氣餒。”
可能是上天眷顧,不久後謝葆真又生下了一個孩子,是個女孩。楊虎城高興壞了,認為這是上天對上次痛失女兒的補償,這孩子叫楊拯貴。楊拯貴讓謝葆真開心起來,不再郁郁寡歡。
但身體虛弱的謝葆真,并沒有充足的奶水喂養孩子,孩子一度餓得連哭都沒有力氣。不過好在這孩子生命力極強,雖沒有充足的營養,但還是健康長大,隻是身體有些瘦小。
身處困境的楊虎城也沒有放棄對孩子的教導,等楊拯貴稍大些,就每天教她讀書寫字。條件有限,就用樹枝為筆在地上寫給孩子看,楊拯貴也努力學習着,這是難得的溫馨場景。
1945年,抗日戰争取得勝利,這意味着他們有機會沖破這牢籠。但陰險狡詐的蔣介石怎麼可能輕易放過他們?不久,楊虎城一家又被轉移到别處。
看來自己是沒有重返自由的可能了,這一連串的打擊将謝葆真的精神消磨殆盡。在這不見天日的時光裡,謝葆真日漸消瘦,時時牽挂着不在身邊的兒女,但一家人想要重逢卻是奢望。
圖|楊虎城與孩子合影
謝葆真試圖采取絕食的方式,悄無聲息死去,她已經受夠了這種暗無天日的生活,不想一直煎熬下去。而且,她認為隻要自己死了,丈夫和孩子或許就能出去 ,因為隻有自己是共産黨。但特務打破了她的計劃,他們每日都給謝葆真灌入大量的營養液,以此維系生命 。
謝葆真隻好将楊虎城送給她的戒指吞下去,企圖以此達到自殺的目的,但被特務及時發現,搶救了過來。一心尋死的謝葆真讓特務們不勝其煩,他們将謝葆真的情況反映給上級。
後來,窮兇極惡的特務們接到上級訓示,前來結束謝葆真的生命,絕食多日的謝葆真沒有力氣反抗,隻是發出幾句微弱的呼喊。他們幾人合力用鐵鍊将謝葆真綁在床上,接着在她的小腿上注射了一針化學藥物。新年還沒來臨,她就香消玉殒了。
在楊虎城到達現場時,謝葆真已經沒了溫度,傷痕遍布全身。楊虎城悲痛欲絕,親手用僅有的幾塊舊木闆,為心愛的妻子做了個簡單的骨灰盒。後來,楊虎城一度失眠,好不容易睡着,在夢中也是一遍又一遍喊着妻子的名字,醒了以後就抱着妻子骨灰盒以淚洗面。
謝葆真的死亡,給楊虎城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不久後也纏綿病榻。他時常緊抱着妻子的骨灰盒痛哭流涕,但回應他的隻有一片寂靜。
重慶解放前夕,蔣介石眼見大勢已去,不甘心的他決定殺害楊虎城及一起關押的孩子們。那年楊虎城56歲,他的生命就這樣永遠定格在1949年9月6日,連同生命一起結束的還有長達十多年的折磨。
據知情人回憶,楊虎城這些年受盡折磨。原本強壯高大的軍官變得像個佝偻老人,眼神也變得黯淡無光,完全沒有以前那鮮活的樣子。
很快,楊虎城夫婦逝世的消息傳到了張蕙蘭耳中,她悲痛得當場昏厥。雖然楊虎城對她并沒有作為丈夫的溫情,但經過時間的沉澱,他們已經成為了彼此的親人。這些年來,張蕙蘭将謝葆真的兒女撫養成人,支撐起這風雨飄搖的家。不想卻等不到團聚,這讓她難以接受。
1950年1月15日,楊虎城的追悼會在重慶舉行。楊拯英也趕來了,原本以為隻要堅持等下去,一家人總會有團聚的日子,沒想到這麼多年的等待卻換來幾具屍體。
西安事變時,楊拯英年紀尚小,對雙親的印象很模糊。現如今卻要直面父親的死亡,這對她來說過于殘忍,當見到父親楊虎城靈柩的那一刻,楊拯英實在繃不住,她放聲大哭,數以萬計的市民也是淚灑當場。
楊虎城和謝葆真一直是外人眼裡的模範夫妻,但這一生中卻極少有安穩的時刻。十年生死兩茫茫,在謝葆真離世後的日子裡,楊虎城一直思念着亡妻,兩人情深意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