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黨百年 學術百家】成仿吾:卓有成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

【建黨百年 學術百家】成仿吾:卓有成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

成仿吾(1897—1984),湖南新化人。大陸無産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無産階級教育家和社會科學家。早年留學日本,五四運動後,同郭沫若等人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動,建立了著名革命文學團體“創造社”。1925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任廣東大學理學院教授和黃埔軍校教官。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失敗後遠赴歐洲,1928年于法國巴黎加入中國共産黨,主編中共柏林和巴黎支部機關刊物《赤光》。

1931年回國後,任鄂豫皖省委宣傳部部長、省蘇維埃文化委員會主席兼紅安中心縣委書記。1934年1月到達瑞金中央蘇區,參加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蘇維埃中央政府委員。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後,任中共中央黨校進階班教員、教務主任。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曆任陝北公學校長、華北聯合大學校長、晉察冀邊區參議會議長、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委員、華北大學副校長等職務。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校長、黨委書記,東北師範大學、山東大學校長和黨委書記,中共中央黨校顧問、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名譽校長。曾任黨的七大、八大和十二大代表,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成仿吾被曆史冠以“人民教育的旗手”,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創辦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等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東北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校長和黨委書記,是新中國高等教育戰線的主将。他一生熱愛國家、忠誠于黨、追求真理,随着革命的發展不斷奮進,開拓創新。成仿吾作為馬克思主義教育家,具有高度的理論修養和政治遠見,充滿了鬥争精神、犧牲精神和創造精神。

棄工從文:從槍炮專業到革命文學

成仿吾,名昌惁,字仿吾,1897年8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新化縣知方團(今琅塘鎮)澧溪村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祖父成明郁是同治九年舉人、光緒三年進士,以學識淵博聞名湘中,曾擔任武強、行唐知縣,光緒十七年授奉政大夫。祖父十分喜愛年幼好學的小孫子,為他取名仿吾,意思是要孫子像他一樣好學和正直。成仿吾的父親成達陶,為成明郁長子,嗜書如命,是當地有名的秀才。母親戴月桃,知書達理、賢惠善良,對成仿吾的影響頗大。在家庭氛圍的熏陶下,他4歲就開始在家讀書,養成了自主學習的好習慣。然而,成仿吾童年命運多舛,父親、祖父、母親相繼去世。1910年,随兄長成劭吾(同盟會會員)東渡日本求學。

成仿吾到日本後,入名古屋第五中學,憑借自幼的聰穎勤奮和超群的語言天賦,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基本掌握了日語。1914年,成仿吾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二部(工科)學習。留學期間,外國同學對中國的歧視、輕蔑激發了他“實業救國”“富國強兵”之志。1917年夏,成仿吾考入東京帝國大學造兵科,攻讀槍炮制造專業。他刻苦學習科學知識,學習魚雷、槍炮制造、彈道學等課程,接觸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科學技術。

1918年5月,成仿吾參加了留日學生反對段祺瑞簽訂《中日軍事協約》的鬥争,懷着極大的愛國熱情組織罷課。成仿吾初次回國,到上海參加請願活動。但這次鬥争最終失敗,成仿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苦悶。随之而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點燃了成仿吾心中的理想之火,使他開始反思單靠科技救國未必可行,還需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思想。于是,成仿吾毅然“棄工從文”,走上了文學與革命的嶄新道路。

1921年6月,成仿吾與郭沫若、郁達夫、張資平等留日學生一起,組建了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相繼創辦《創造周報》等多種進步報刊,發表喚醒群衆的革命文學作品,推廣新文化運動。成仿吾積極倡導革命文學運動,發表了《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全部批判之必要》等文藝批評文章,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中國革命的未來道路。成仿吾為創造社作出了獨有的貢獻,被郭沫若稱為“創造社的心髒”。

1924年春,《創造日》《創造周報》相繼停刊,《創造季刊》也難以為繼。6、7月間,成仿吾離滬,來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他擔任廣東大學理學院實體力學教授、德語教授、文藝理論教授,同時兼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政治教官。在這裡,成仿吾接觸了毛澤東、周恩來、恽代英、劉少奇、孫炳文等許多共産黨人,以及魯迅等革命文化人士。1927年4月,成仿吾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魯迅、郭沫若等人在創造社《洪水》雜志第3卷第30期上聯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家對英國知識階級及一般群眾宣言》。文章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提出的“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喊出“世界群眾趕快聯合起來去打倒資本帝國主義”的響亮口号。這時的成仿吾顯然已經開始學習《共産黨宣言》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文化人”轉變為“革命人”。

走向教育:長征路上唯一的大學教授

1927年以後,成仿吾不僅用筆,而且直接投身于革命鬥争的洪流,逐漸由一個激進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的小資産階級文學家發展成堅定的無産階級革命家,并在長征路上接觸教育,後積極從事教育實踐。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失敗後,成仿吾經上海、日本、莫斯科,到達歐洲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1928年8月,在法國巴黎,成仿吾由何肇緒、詹渭清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一名真正的共産主義戰士,主編中共柏林和巴黎支部機關刊物《赤光》,這是成仿吾對革命事業的重要貢獻。

1929年春,成仿吾為了把《赤光》辦得更好,也為了到馬克思的故鄉去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遂從法國巴黎移居德國柏林。中國共産黨在德國的組織叫德國共産黨中國語言組,成仿吾經常與中國語言組的同志一起參加德國共産黨的活動,參加德國群眾的示威遊行,組織在柏林的中國留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與此同時,成仿吾還在柏林大學政治學院和德共中央辦的共産主義夜大學習政治理論課程,還拜德共中央委員、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赫曼·東克為師,學習《資本論》《法蘭西革命》《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德文原著。

1931年10月,旅居法、德三年後,考慮到國内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成仿吾根據黨組織訓示傳回祖國。11月,奉命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任省委宣傳部部長,兼任省蘇維埃文化委員會主席、紅安中心縣委書記。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導緻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不得不開始艱難的長征。這時成仿吾久病初愈,體質虛弱,組織上想讓他留在蘇區。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李維漢征求成仿吾本人的意見,成仿吾斬釘截鐵地說:“我跟部隊行動慣了,讓我去吧!”于是成仿吾作為當時紅軍中唯一有大學教授頭銜的知識分子,拖着虛弱的身體參加了長征,同徐特立一起任幹部團政治教員。1935年10月19日,成仿吾随紅軍到達陝北紅區吳起鎮,取得了紅軍長征的偉大勝利。在中國革命作家中,隻有成仿吾、馮雪峰兩人親身經曆了長征;而作為大學教授,隻有成仿吾一人獨自體驗了長征的艱辛與磨煉。

【建黨百年 學術百家】成仿吾:卓有成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

作為長征路上唯一的大學教授,成仿吾承擔了大量教育工作,培養了大批信仰堅定的革命人才。他先後擔任了中共中央黨校進階班教員、教務主任。為了擴大馬克思主義宣傳,中共中央更加重視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出版與學習,并成立馬列學院,下設編譯部,專門負責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翻譯。為了适應抗日鬥争的迫切需要,把青年和知識分子培養成革命幹部,中共中央決定創辦一座新型革命大學。1937年8月,成仿吾經毛澤東提名,主持籌建陝北公學,任陝北公學校長兼書記。從1937年11月1日開學到1939年7月,短短不足兩年時間,該校為抗日前線輸送幹部6000餘名,吸收了3000多名優秀分子加入共産黨。在當時相當艱苦的條件下,高速度、高品質地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幹部人才,堪稱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迹。

1939年6月,面對當時嚴峻的形勢,中央決定将陝北公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青年訓練班及延安勞工學校4校合并,成立華北聯合大學,由成仿吾任校長。1939年7月,華北聯合大學一批師生從延安出發,奔赴晉冀魯豫華北抗日前線辦學,通過快速培養大批幹部的形式支援華北抗戰。後來,成仿吾寫成《戰火中的大學》,回憶這段經曆。1941年,華北聯合大學師生已達4000多人,相當于從延安到達敵後時人數的3倍。1945年4月,成仿吾以晉察冀代表的身份參加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後來,成仿吾的《長征回憶錄》由人民出版社于1977年正式出版。該書再現了長征全過程和所有重大事件,文字悲中寓壯、苦中有樂,生動地展現了紅軍戰勝困難的英雄氣概,成為黨史界研究紅軍長征史的經典書目。

堅守初心:五次校譯《共産黨宣言》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成仿吾從晉察冀邊區阜平縣回延安參加“七大”。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繼續校譯《共産黨宣言》。完成之後,他把書稿交給了解放社,準備出版發行。延安“七大”期間的校譯,不是他第一次校譯《共産黨宣言》,而是第三次。但這次校譯的《共産黨宣言》書稿,在延安遭受轟炸和随後轉移撤離的過程中,不知是遺失還是被毀,下落不明、無影無蹤。其實,1945年校譯本之前已有兩次校譯《共産黨宣言》,此後又有兩次。成仿吾五次校譯《共産黨宣言》,這是大陸馬恩著作翻譯史上的光輝典範。

【建黨百年 學術百家】成仿吾:卓有成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

第一次校譯《共産黨宣言》可以追溯到1929年,當時他在歐洲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派駐莫斯科的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成員蔡和森獲悉成仿吾知識淵博,且精通多門外語,便從莫斯科給他寄去一封信,請他翻譯《共産黨宣言》。因為此前從未有人嘗試從德文直接翻譯《共産黨宣言》,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沒有譯本可以參考,這必将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讀完信後,成仿吾毅然決定接受這項工作。于是,他以當時最流行的《共産黨宣言》德文版為藍本,同時以英文和法文譯本為參考,完成了《共産黨宣言》中文譯本。成仿吾找到德國共産黨中央,委托一名德國共産黨員将譯稿帶到莫斯科轉交給蔡和森。然而,1931年初,蔡和森已經奉命回國任廣東省委書記,同年8月不幸壯烈犧牲。成仿吾的第一版《共産黨宣言》中文譯稿在轉送的過程中也遺憾地丢失了。

第二次校譯《共産黨宣言》是他在延安任陝北公學校長期間。1938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偶然尋得一本德文版《共産黨宣言》,認為從原文直接翻譯會更加準确,于是委托成仿吾和留德歸來的《解放日報》編輯徐冰(邢西萍)直接從德文版重新翻譯《共産黨宣言》。接下任務後,成仿吾和徐冰将該書分成兩部分合作翻譯,成仿吾負責翻譯前半部分,徐冰負責翻譯後半部分。當時,延安解放區物質條件差,參考資料匮乏,甚至連一本德文詞典都沒有。1938年8月,成仿吾、徐冰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共産黨宣言》合譯版,經成仿吾整合、通讀之後,即傳遞給剛成立不久的解放社作為“馬恩叢書”第4種正式出版發行。該譯本收錄了《共産黨宣言》正文和三篇德文版序言,是中國首次出版的根據德文原文譯出的版本。這個版本由中國共産黨直接組織翻譯,第一次在書前刊登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标準像,讓人們直覺地看到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個版本既有豎排版也有橫排版,開始具有現代書籍的特征;這個版本得到黨的高度重視,在國共合作時期高品質印刷出版,并得到黨的高度認可。可以說,在抗戰期間,該譯本的《共産黨宣言》是黨員幹部的必讀書籍,也是陝北公學馬列課程的必備教材,對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準發揮了巨大作用。後期在成仿吾身邊協助他做翻譯工作的李逵六在回憶錄中說:這部譯著的問世,在當時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上,可以說是光彩奪目的閃電,引起雷鳴般的反響。

第四次校譯《共産黨宣言》是為了紀念馬克思誕辰135周年。1952年,基于對共産主義事業的堅定信仰和不懈追求,成仿吾決定第四次校譯《共産黨宣言》。他擠出時間,不辭辛勞,再一次對延安版譯本進行全面系統的校譯,力求更加準确完整地反映原著的内容和觀點。不久,成仿吾離開中國人民大學,調任東北師範大學校長。是以,四譯文稿後來作為《共産黨宣言》出版105周年和馬克思誕辰135周年的紀念版,由中國人民大學和東北師範大學少量印行,供校内使用。這次校譯是成仿吾獨自完成的,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般人可能很難體會。他在重校後記中說:譯文本是很難令人滿意的,好在《共産黨宣言》是宜于細嚼的珍品,對那些細心研究或反複鑽研的同志們,相信還是會有幫助的。

第五次校譯《共産黨宣言》是遵照毛澤東同志批示進行的。1974年7月,耄耋之年的成仿吾在濟南寫信給毛澤東,希望能夠重新校譯原著。毛澤東接到來信,當即批示:“調成仿吾來京,讓他專門從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譯校工作。”同年9月,成仿吾奉命調回北京。同時,中央黨校抽調了王亞文、馬其靜、李逵六、鄭伊倩等組成《共産黨宣言》校譯工作小組,協助成仿吾重新校譯包括《共産黨宣言》在内的幾部馬恩經典原著。校譯期間,他每天要與助手讨論三四個小時,研究幾個不同的德文版本,發現不同之處,逐句研究。前後用時三年,曆經三次重大修改,最終形成初稿。初稿出來後,他馬上送給胡喬木、範若愚、張仲實等同志,請他們批評指正。他還召集理論界30多人參加座談會,廣泛征求意見。新譯本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高度評價,認為“成老的譯文有原則上的改進,不是技術上的改進”(範若愚語)。1976年,新譯本在中央黨校印出試用,并呈報中央政治局。1976年5月18日,成仿吾将《共産黨宣言》新譯本的送審版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審閱。朱德看到新譯本非常高興,親自到中央黨校成仿吾的寓所與他會面,兩位老戰友促膝長談了一個多小時。1978年,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至此,成仿吾已經是五次校譯《共産黨宣言》,從1929年在巴黎開始翻譯馬恩著作的一些章節,到這時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

成仿吾經曆了歐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習和艱苦卓絕的紅軍長征的革命洗禮,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教育的重要性。作為教育家,他尤其重視對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他利用精通日、德、英、法、俄五國語言的優勢,五次校譯《共産黨宣言》,正是這一初心的重要表現。他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作為無産階級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特質,不僅展現了他對共産主義事業的耿耿忠心,也充分展現他對無産階級教育事業的初心堅守。

信仰彌堅:為教育事業奉獻終身

1948年春,華北地區的許多大城市相繼解放,為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需要培養大批建設幹部。中共中央決定,将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并為華北大學,吳玉章任校長,範文瀾、成仿吾任副校長。華北大學自1948年8月成立到1949年11月,共畢業學員約1.9萬人,對急需大批幹部和建設人才的新中國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與建設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1949年10月1日,成仿吾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10月9日,他作為教育界工作者的首席代表,出席了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成仿吾非常看重中國的教育事業,執着地為黨的教育事業默默奉獻。早在1945年8月,也就是在延安第三次校譯《共産黨宣言》期間,他住在楊家嶺。有一天,毛澤東親自到成仿吾的窯洞看望他,征求他對《論聯合政府》的意見,并詢問他:“仿吾同志,新中國成立以後,你打算搞政權還是搞教育呀?”成仿吾毫不猶豫地回答:“我還是做教育工作好。”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也問過成仿吾想做什麼工作,他依然爽快地說:“還是做教育工作。”從此以後,成仿吾一直在教育戰線辛勤耕耘,直至生命終結。

新中國成立後,各項建設事業都急需人才。在劉少奇的直接關懷下,由吳玉章、成仿吾等人負責,以華北大學為基礎,着手建立新中國第一所新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1950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招收136名勞工學生;10月,專修科又招收27名勞工學生,開啟了招收勞工上大學的曆史。1950年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劉少奇、朱德和中央各部委上司同志參加了開學典禮。成仿吾在中國人民大學工作期間,積極探索改革高等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采取了一些新措施。比如,讓優秀勞工到中國人民大學深造。同時,把教研室作為高等學校最重要的教學組織,開設系統的政治理論課。

1952年10月,教育部将成仿吾從中國人民大學調到東北師範大學任校長兼黨委書記。他在東北師範大學的工作是很有特色和成效的,在抓好學校全面工作的同時突出重點工作,在學校進行系統的馬克思列甯主義理論教育。成仿吾認為:“政治思想教育是很重要的問題,重視系統的政治理論教育,這是新型大學的特點。”1952年12月,為加強系統的馬克思列甯主義理論教育,成仿吾成立“中國革命史”“馬列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等四個直屬教研室,并兼任“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主任。

【建黨百年 學術百家】成仿吾:卓有成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家

■1954年7月,成仿吾校長為東北師範大學畢業生簽名留念。資料圖檔

1958年8月,教育部将成仿吾從東北師範大學調到山東大學擔任校長兼黨委書記。成仿吾組織山東大學師生從青島搬到了濟南。成仿吾抓好教研室工作的同時,注重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山東大學的前8年,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66年“文革”開始後,成仿吾被停職檢討,成了被批鬥的對象。1973年,成仿吾開始寫《長征回憶錄》。197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時,成仿吾還撰寫了《戰火中的大學——從陝北公學到人民大學的回顧》《記叛徒張國焘》等曆史著作。這些都是珍貴的曆史文獻,具有史學和文學的雙重價值。成仿吾校譯小組繼翻譯《共産黨宣言》後,緊接着精心校譯了《哥達綱領批判》《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著作。

1978年7月,國務院任命成仿吾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郭影秋為副校長兼黨委第二書記,做恢複中國人民大學的工作。此時成仿吾已經81歲高齡,在他的上司下,被停辦了8年之久的中國人民大學恢複和建立了15個系、7個研究所。

歲月不饒人,長期的勞累終于使成仿吾積勞成疾。1984年5月17日,成仿吾因腦溢血在北京逝世,終年87歲。他既是大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早期翻譯傳播者,又是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定實踐者,緻力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育事業,是大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先行者和開拓者。這些革命經曆塑造了他作為馬克思主義教育家的精神氣質和堅定信仰。

正如由中共中央書記處審定的《成仿吾同志生平》中所言,他的一生“是為共産主義事業永遠進擊的一生,是為無産階級教育事業艱苦開拓和創造的一生,是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傳播鞠躬盡瘁的一生”。他執着堅定的共産主義信仰和為無産階級教育事業永不停息的奮鬥精神,是引領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開拓前進的永恒動力。

(作者機關: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

編輯:胡子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