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商隐的一首七律,布局精巧,越讀越有味道

詩歌創作講究起承轉合,但又不宜墨守成規,而應積極變化。比如同樣是寫景,有些作品通篇都是景物描寫,沒有絲毫情感寄托,令人讀之味同嚼蠟。而有些作品又太過直白,情感表達缺少含蓄,也無法引起讀者共鳴。

李商隐身處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自己又陷入了牛李黨争之中,是以他的作品晦澀難懂、又至情至性。同時作者還積極探索詩歌創作規律,在傳承中富于變化。下面介紹李商隐的一首七律,布局精巧,越讀越有味道。

李商隐的一首七律,布局精巧,越讀越有味道

二月二日

唐代: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裡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李商隐的一首七律,布局精巧,越讀越有味道

李商隐是晚唐傑出詩人,他的作品家喻戶曉、流傳千古,可是義山卻是一位被時代辜負的天才,也是筆尖流淌深情的詩人。他的無題詩感人肺腑,他的詠史詩更是見解透徹,令人百讀不厭、愛不釋手。

可是這樣一位劃時代的詩人卻命運多舛,半生都在凄風苦雨中漂泊。唐宣宗大中九年,李商隐為了生計,不得已背井離鄉,來到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中任職。陽春二月,踏青時節,詩人偶遊江上,抒寫此詩。

李商隐的一首七律,布局精巧,越讀越有味道

詩的前四句描寫濃豔的春景,春暖花開、桃紅李白,笙樂悠揚、鳥語花香。花蕊如須、柳芽如眼,盡顯婀娜多姿;紫蝶黃蜂、盤旋飛舞,頗具情意深長。

作者在短短幾句中就疊加了東風、暖陽,花蕊、柳芽,以及紫蝶、黃蜂等意象,将初春的美好景象展現得淋漓盡緻。“無賴、有情”,更是精心錘煉,表達了大自然中萬物生機、缤紛多彩,并滿懷喜悅地宣告着春天的來臨。但是詩人如此濃墨重彩地渲染春景,其實都是為下文蓄勢。

李商隐的一首七律,布局精巧,越讀越有味道

頸聯就陡然變化,從寫景轉為叙事,詩人客居萬裡之外,常思回歸故裡;寄人籬下的生活,已有三年時光。元亮是東晉陶淵明的字,作者用元亮井指代故園;又用西漢的周亞夫的營寨,代稱柳仲郢的幕府。

作者在此處寫景中斷,表面上和前四句不接,實則峰斷雲連、不接而接。前半首詩寫景如畫,濃豔至極,隻為逼出思歸情緒,卻使人不覺。

李商隐的一首七律,布局精巧,越讀越有味道

義山逢此踏青佳節,偶作江上之行,但耳聞目睹都是日暖花開的濃春麗景,和遠客思歸的凄黯心情适成沖突。首句點出“二月二日”,不免引起獨在異鄉、佳節思親之感;行走間又聞吹笙之聲,風吹日暖,音頗美聽,卻與心中哀愁、格格不入!

花須柳眼、作态送情,紫蝶黃蜂、穿花傍柳,萬象皆春,而詩人卻惆怅難耐。如此,便生出萬裡憶歸、三年漂泊的思想感情。

李商隐的一首七律,布局精巧,越讀越有味道

尾聯承接颔聯,以寫景作結,“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一個“悟”字,細膩入微,詩人離家萬裡,又三年不歸,此次出遊江上,本想借此遣愁,但濃春麗景撩撥于前,江上灘聲又不懂詩人心中哀傷,晚上發出仿佛檐間風雨之聲,更令人增添愁思。

最後兩句形象生動,意義豐富,既喚起詩人作客三年栉風沐雨、徹夜無眠的回憶,又表達了詩人内心的凄涼腸斷。詩人在艱苦的環境中并沒有沉淪,更不願自我毀滅,而是用詩歌抒發心中的夢想,即使有時望斷天涯路,心中極度惆怅,但那些凋零的花兒、以及清寂的明月,卻知道他的熱情與執着。

李商隐的一首七律,布局精巧,越讀越有味道

李商隐的這首詩布局獨特,前四句、以及尾聯都是寫景,中間卻橫插兩句叙事,卻顯出文章斷續之妙。作者先以樂境寫哀,後又以哀境寫哀,寫情造境富于變化。

若是把頸聯換成“美景三春濃似畫,故鄉萬裡夢難成”,雖然平仄、押韻均無問題,而且還能承前啟後,但意境便迥然不同,也變得索然無味。可見義山精通作詩之法,這首詩也值得人們反複玩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