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座東北小城四平,卻在解放戰争期間爆發四次争奪戰,這是為何?

解放戰争期間,有一個城市十分特别,它既不是省會,也不是經濟發展特别突出的城市,它的占地面積也不是特别大。但就是這樣一座小城市,卻在2年間爆發了4次争奪戰。

這座城市就是東北的四平市,這樣一個東北小城,卻在解放戰争期間爆發四次争奪戰,這是為何?

一座東北小城四平,卻在解放戰争期間爆發四次争奪戰,這是為何?

首先,先來看看爆發在四平的四次争奪戰。

第一次争奪戰發生在1946年的3月。第一次四平争奪戰發生之前,蘇聯的駐軍駐紮在四平,因為抗戰期間大陸與蘇聯簽署的條約規定,大陸軍隊不能進駐蘇軍駐紮的城市。但此時的國民黨軍隊早已觊觎四平,在蘇軍撤離後不久便組織駐紮在沈陽的國軍立即進駐四平。

之後,我軍意識到四平的戰略意義,迅速派遣駐紮在東北的東北民主聯軍擊潰了守衛在四平的國軍,成功解放了四平,這也是第一次四平争奪戰。

一座東北小城四平,卻在解放戰争期間爆發四次争奪戰,這是為何?

此時,我軍主力部隊還未到達東北,是以在一個月後,第二次四平争奪戰爆發。

當時,杜聿明率領國軍主力部隊趕到,對駐紮在四平的我軍發起了猛烈進攻。我軍經過數日的死戰,奈何還是沒能抵擋住國民黨主力部隊的攻擊,不得不撤出四平,四平再次落入國民黨的手中。

一座東北小城四平,卻在解放戰争期間爆發四次争奪戰,這是為何?

第三次争奪戰爆發在1947年,這次争奪戰無疑是最激烈的一次。當時,四平的國民黨守将是陳明仁,面對我軍主力的猛烈進攻,陳明仁帶領國軍第71軍頑強抵抗,硬是抗住了我軍的進攻,并成功拖到了國民黨援軍的到達。我軍上級考慮到東北的後續作戰問題,不得不撤出四平地區。

最後一次戰役發生在1948年初,當時,我東北野戰軍已經發展到百萬人的規模,解放東北已是大勢所趨,民心所望,且國民黨軍中反戰情緒高漲,陳明仁也早已被調離四平,我東北野戰軍勢如破竹,僅以3000餘人的傷亡,殲滅國民黨守軍近2萬人,成功解放四平。

一座東北小城四平,卻在解放戰争期間爆發四次争奪戰,這是為何?

這樣一座東北小城,怎麼會引起兩軍四次激烈的争奪?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在解放東北之前,東北地區的劃分十分的糅雜,那個時候的東北并不是隻有簡簡單單的三個省,而是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成四塊區域,每塊區域中又獨自劃分成不同的地區,但要是看地圖就會發現,四平是位于當時這四塊大區域的中間地帶,戰略位置十分突出。

另外,四平市位于吉林省和遼甯省的交界處,有吉林省“南大門”之稱,而且位于整個東北平原地區的中部,東靠大黑山,西接遼河平原,北連長春,南鄰沈陽,可以說,四平市就是長春和沈陽之間鐵路帶的咽喉,一旦握住四平,就能切斷長春和沈陽之間的聯系。

一座東北小城四平,卻在解放戰争期間爆發四次争奪戰,這是為何?

除此之外,四平市還是中長鐵路、平齊鐵路、四梅鐵路等多條鐵路的交彙處。在那個戰争年代,交通運輸十分重要,而四平又是多條鐵路的交彙地,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隻要占領了四平,就能更好地向東北地區輸送兵力和物資。

除了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以外,四平還是東北最大的糧食集散地之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争中,糧食就是一個部隊最大的問題,隻要占領四平,軍中糧草的問題也能夠迎刃而解。

一座東北小城四平,卻在解放戰争期間爆發四次争奪戰,這是為何?

除了這幾點,四平還擁有豐富的礦産資源,據統計,四平已經發現的礦産資源已達到54種,且探明存儲量的礦産資源達到23種,這豐富的礦産資源不管是戰争期間還是和平期間都是十分重要的。

這樣一座東北小城,竟然在地理位置、交通運輸、糧草存貯和礦産資源上都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也難怪會爆發4次激烈的争奪戰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