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澱封控小區一名闌尾炎病人通過120閉環轉運就醫

作者:Beiqing.com

自1月15日發現一例新冠陽性病例後,海澱區立即開展行動。記者今日(1月17日)獲悉,該區日前已召開防疫措施的相關會議,區委書記于軍也到涉疫重點點位檢查工作,并作出重點工作的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臨時封控的小區不僅落實防疫相關措施,而且第一時間考慮社群居民的需求。街道幹部、社群工作者和志願者挨戶了解居民需求。昨日,封控區内一名闌尾炎病人經緊急排程,通過120實作閉環轉運就醫。

羅女士是博雅西園的居民,小區封控前,她就一直有闌尾炎的症狀。封控措施實施後,她的疼痛加劇了。“15日晚上她打電話到社群,我接到情況後,第一時間給她聯系了醫院。”由于患者年齡較大,博雅西園社群副主任吳春芳一邊聯系醫院緊急為其就醫做好準備,一邊向街道報告。

16日一早,羅女士通過120急救車閉環轉運至上地醫院就醫。

封控實施後,吳春芳就一直負責協調處理小區居民就醫需要。“截至今天,已經有50多人提出就醫需求了,有的是孕婦需要孕檢的,有的是透析的病人,還有放化療的病人。”吳春芳告訴記者,通過入戶了解、接聽居民電話以及平時工作掌握的情況,社群對有就醫需要的居民都會第一時間聯系醫院對接。同時,居民有用藥需求的,社群醫院也會統一采購再由社群從業人員送藥上門。

專人值守電話機前,居民需求逐一記錄

1月15日接到确診病例通知後,街道相關防控工作随即展開,第一時間在博雅西園小區成立疫情防控現場指揮部,戰旗黨支部也同步成立。當日200多名保障人員快速集結,對社群公共區域進行消殺、協助醫療部門人員開展全員核酸。

在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街道社群也第一時間考慮到封控區内居民生活、就醫需求的保障問題。

從業人員胡雪瑩昨日從早上8時就在電話旁值守,記錄居民來電提出的需求。“平均一個小時30多個電話吧,居民的電話就沒停過。”胡雪瑩說。

記者從海澱區獲悉,上地街道和其他社群的黨員幹部、工作者、志願者相繼趕來,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他們深入社群,挨家挨戶上門核實住戶情況,重點了解老人、孕婦、孩子、重病人員等特殊人員的需求。

指揮部現場成立“戰旗黨支部”,防疫保障各項工作落實到人

海澱區委書記于軍昨日下午在博雅西園檢查時提出,社群幹部發揮骨幹力量,與居民多互動多交流,了解需求、舒緩情緒、解決困難,多管道加強宣傳提示,構築群防群控的嚴密防線,攜手守護好共同的社群家園。

在疫情防控現場指揮部,上地街道上司幹部也各有分工。博雅西園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譚靜介紹,博雅西園在接到疫情管控通知後,第一時間成立了戰旗黨支部,資訊排查組負責打電話通知每戶居民,核實居住情況;值守防控組聯合社群物業,做好疫情期間的消殺、物資保障等防控工作,同時,社群配合疾控中心,完成對隔離人員的轉運工作。

據悉,因7号樓2單元住戶需要全部集中隔離,社群從業人員一一配合做好居民勸導工作。其中有一對年紀很大的夫妻,因為不了解政策執意不肯離家,在數次電話溝通無效後,譚靜及從業人員穿上防護服,冒着風險上門進行勸導。夫妻兩人最終點頭同意,于昨日下午3時左右,被120接走。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劉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