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機器人面對面 思考“幸福”的内涵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初二(1)班 鐘昆志 ◎指導老師 葛菁
1月12日,我們穿上南都小記者的馬甲,乘車前往位于佛山市北滘鎮的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在路上,我對旅程充滿了期待——那些機器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是不是像海心沙那些會跳舞的機器人一樣可愛?它們會有多能幹?
由“大腦”指揮 建築機器人幹活有條不紊
我們到了公司的展覽廳,隻見各種各樣的機器人陳列其中,有的個頭還不小,看得我眼花缭亂。一位從業人員開始向我們介紹它們的功能。最吸引我的是建築機器人。從業人員介紹,這些機器人可以負責建房子,它們各自分工明确,能夠互相配合工作,幾乎實作了建築的自動化。比如外部建築的建造,先由智能随動式機器人澆築混凝土,再由地面整平機器人來鋪平。之後,地面磨光機器人和邊角處理機器人同時開工,讓剛剛澆築好的平面變得更加光滑。最後,等待它凝固,噴淋養護機器人就上場了。室内的裝修也是分工明确、井井有條。有螺杆洞封堵機器人來判斷牆壁安全情況,還有膩子塗敷機器人來讓原本灰撲撲的牆白白亮亮……
機器人不僅能幹各項工作,效率也比人工高很多。比如地磚鋪貼機器人,9.5秒就能鋪好一塊地磚,效率和人工相比普遍提高三倍。公司對面的人才房的外牆噴塗,勞工們一面牆要刷10天,但兩台機器人同時作業,一天就能全部刷完。它還有抑風系統,防止大風對機器造成的晃動,比人工更安全。聽到這裡,我一邊贊歎機器人的能幹,又不禁疑惑:這麼多機器人,它們怎麼做到有條不紊地互相配合進行工作呢?從業人員介紹說,公司建立了BIM系統,所有機器人采集到的資料會全部上傳到這個系統,由背景進行指令下達和用料調配,不同機器人之間可以依靠這個系統互相交流。原來機器人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精密運作的大腦!在這個“大腦”的指揮下,建築機器人各司其職,讓房屋的建造更加便捷、更加環保、更加安全。
“肚子”會炒菜 機器人廚師的出品好贊
南都小記者未來營成員用手機記錄機器人廚師的工作。
參觀完展廳,我們到旁邊的機器人餐廳用餐。一進門,我發現這個機器人餐廳和一般餐廳大不相同。這裡沒有幾個服務員,也沒有幾個廚師,送菜、上菜和烹饪等工作,全部都是由機器人來完成的。這裡有傳送機器人、火鍋機器人、炒菜機器人,甚至還有幾個專門做煲仔飯的機器人!“廚師”們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會蒸會炒、會焖會炸。在我們的桌子對面,有三個烹饪機器人,它們的樣子就像人的身子一樣,而他們的“肚子”是一個鐵鍋,裡面有各種食材在翻炒着。要加白菜的時候,機械臂就為它抓來了幾棵白菜,放入“肚子”中;要焖制的時候,機械臂就自動蓋上蓋子。等時間一到,菜品就會被一個抓手“抓走”,放入托盤中。那個托盤會通過天花闆上面錯綜複雜的管道傳送,最後空降到我們的桌子上。飯菜的味道着實讓我感到驚豔:這味道簡直太好了!真香!看來菜單的研制和烹制的程式,也是經過了一番精心設計。
吃完飯後,老師提出的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這種炒菜機器人能夠完全替代廚師嗎?不可否認,機器人替代人工炒菜是有優勢的。它有強大的背景系統,可以把炒菜的火候、食材的軟硬程度等全部标準化、程式化,是以出品的菜肴品質和味道是穩定的。烹饪機器人還可以使我們免受油煙之苦,它做菜的效率也比人要高,可以縮短顧客等待的時間。但是我覺得,機器人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中餐的菜系多樣,菜品種類繁多,做法也各有不同。機器人有統一“标準”程式,但是難以做到個性化的出品。比如同一個菜,有人要求鹹一點,有人要求焦一點,有人要求爛一點,機器人能不能在固有程式中臨時調整呢?而且廚師學藝多年,形成了豐富的經驗,這些個性化的内容很難用程式化的語言将其準确地表示出來。再者,不同廚師對于一道相同的菜品也會有不同的了解,是以出品也會包涵了廚師的創造。而機器人的出品高度統一,多少會缺了一些“煙火氣”。
人工智能助力人類追求幸福
南都小記者在感歎科技神奇的同時也在思考人類的命運。
看着眼前這些機器人,我陷入了沉思:AI人工智能時代即将到來,一些隻會進行機械重複的工種注定要被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将如何應對這種變革?比如,隻會刷漆的勞工必須讓自己的手藝更精更細,才不會被輕易取代。我們隻有讓自己變得強大,才不會輕易地被取代。科技進步的腳步不可阻擋,智能時代解決了如何讓人們生活更便捷安全的問題,但我想這還不夠,智能時代還要讓更多人擁有更多的幸福感,而這是人類不可被輕易取代的能力。
統籌:尹來 遊曼妮 采寫/整理:南都記者 梁豔燕 葉斯茗 孫小鵬 實習生 王一帆 攝影:南都記者 鐘銳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