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三個比較高的軍職,分别是:
總參謀長、國防部長、軍委第一副主席。
每一個擔任這些職位的人,都有着過人的軍事才能。

這位元帥就是被稱為
毛主席麾下“五虎上将”之一的徐向前,徐元帥。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戰功赫赫徐元帥,最開始隻是想當一名教師,究竟是怎樣的機緣讓他轉換自己的想法成為元帥呢?
年少時艱辛求學
1901年11月8日,徐向前出生在山西五口縣的一個貧民家庭裡。他的父親是清朝秀才,才學出衆,母親信佛,平日裡樂善好施。在他們的影響下,
徐向前成為了一個熱愛文學同時樂觀善良的人。
徐家父母深知讀書的好處,是以即使家境貧寒,卻一直堅持讓孩子接受教育。
在新式學堂開辦後,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徐家父母省吃儉用将徐向前和他的哥哥送了進去。
隻可惜好景不長,随着戰亂不斷,社會動蕩不安,家裡的情況越來越糟糕,在無奈之下
徐向前辍學
了。
為了維持家計,他選擇在一家書店做學徒,直到兩年後,
山西的一個省立國民師範學校
在公費招生,他才有了重新學習的機會。
1919年,徐向前進入了這所師範學校,接受了系統教育,并開始關心起了國家時局。在畢業之後,徐向前本來是要投身教育事業的,可他的進步言論卻遭到了當時教學内容還比較傳統的學校的抵制,接連被兩所學校辭退。
這兩次辭退讓徐向前認識到在
這個時期教育這一行無法拯救中國,他必須要找其他的路。
正在他為前路迷茫之時,徐向前看到了孫中山為黃埔軍校招生的宣傳榜,
黃埔軍校是為了國家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
徐向前覺得擁有軍事力量可能才是真正拯救中國的良策,于是他當即決定和幾個同鄉一起去參加考試。
1924年,徐向前憑借優異的成績被黃埔軍校錄取。在這裡,他接觸到以前從未學過的知識,如
戰術、兵器、謀略、通信和地形
等,并在考試中次次拔得頭籌。
可就是這樣一個優等生卻并不被蔣介石看好,原因僅是徐向前其貌不揚且有些老實木讷。
可蔣介石卻怎麼也沒想到,這位老實本分,毫不起眼的學生,在戰場上厮殺時魄力十足,成為他革命生涯中最頭疼的人物之一,為了抓他更是發出了10萬元的懸賞。
蔣介石沒能淘到這枚金子,可共産黨卻不會放過如此優秀的軍事人才。1927年,徐向前加入共産黨,投身于解放中國的革命事業,開啟了他作為“戰神”的一生。
徐向前的赫赫戰功
徐元帥一生打過無數場戰役,最令人稱絕的是,在戰場上,他往往能夠
以少勝多,
以戰術取勝。
1931年,蔣介石對中共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徐向前先是協助曠繼勳擊碎國民黨第一、二次的“圍剿”。蔣介石經曆兩次失敗仍然卻并不死心,糾集了15個師的力量準備發動第三次“圍剿”,可
徐向前并沒有給他機會,他提前發動四場戰役,殲滅國民黨數萬人。
最後還采用
圍點打援
的戰略,殲滅了14個師的援軍,這場“反圍剿”在徐向前的指揮下紅軍僅僅出動6萬人就擊敗了國民黨軍隊20萬人,成功粉碎了蔣介石的企圖。
隻可惜,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開始進行戰略轉移。但在戰略轉移的路上,徐向前依舊發揮自己的戰略才能,幫助紅軍度過了許多難關,其中
千佛山戰役
最為出名。
1935年5月,蔣介石為了防止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合,打算将他們逐個擊破。
千佛山附近的北川峽谷就是他為紅四方面軍準備的“埋骨處”。
這次徐向前依舊沒有讓蔣介石的陰謀得逞,他帶領紅四方面軍兵分五路,先占領了北川縣城,然後打通了峽谷通道,讓紅軍主力安全通過。随後又多次向國民黨軍隊發起戰役牽制敵軍,為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大渡河和夾金山争取了時間。
徐向前的過人軍事才能帶領紅軍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讓中央對他更加信服,在解放戰争時同樣委以他重任。
晉中戰役發生在徐向前的老家山西,這次他對上的人是山西的“土皇帝”閻錫山和他手下的日本軍隊。
抗日戰争已經結束,日本軍隊應該已經被遣傳回國,閻錫山麾下怎麼會有日本軍隊呢?
原來在抗日戰争結束後,為了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來對抗共産黨,閻錫山居然與虎謀皮,跟日本高層勾結,留下一部分裝備精良的日軍為他所用。
為了解放山西,徐向前采用
運動戰
帶領解放軍将閻錫山的部隊打的團團轉,在惱怒之下,閻錫山派出了他豢養已久的日本軍隊,想要用他們來解決掉徐向前的部隊。
徐向前哪裡會讓閻錫山如願以償,他早早地就設下了伏擊圈,就等着閻錫山的軍隊自投羅網。
解放軍們本來就義憤填膺,在發現跟自己對戰的是日本人後,更是鼓足了勁跟他們拼命。徐向前在全軍下指令,一個日軍都不許留。
抗日戰争雖然結束,但是日本人給他們帶來的傷害并未消散!
解放軍這邊是把長槍炮彈用了個遍,最後大部隊更是拿着刺刀沖向戰場,讓那些日本人嘗嘗被捅成馬蜂窩是什麼感覺。
閻錫山本以為自己已經勝券在握,但沒想到傳來的消息居然是他派出去的日軍全軍覆沒,直接被氣出一場大病。
晉中戰役消滅了閻錫山一大半的兵力,為日後山西的解放做出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當遍三個最高軍職
在這樣的赫赫戰功下,徐向前卻從未驕傲過,不管面對任何榮耀他一直都是謙遜的,他從不看重名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徐向前被毛主席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總參謀長
。
如此殊榮,徐向前一開始是拒絕的,他覺得自己在衆多陪伴主席打天下的将士中能力不是最出衆的,再加上他久病在身,怕不能夠很好的擔起這個重任。
但毛主席卻堅決表示,憑借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勝任總參謀長的職務,如果身體不适,可以找人代理,但這個位置非他莫屬。
毛主席的話讓徐向前十分感動,也從側面表現出主席對他的信任和對他能力的肯定。
隻可惜因為徐向前的身體緣故,總參謀長的職務一直由聶榮臻代理。不過也僅僅隻是代理,毛主席真的将這個職位給他保留了五年。
直到1954年,徐向前被任命為了軍委第一副主席,
總參謀長的職務才讓給他人。
徐向前因為多年征戰,身體上留下了很多隐患,到了晚年他的身體狀況并不太好,
醫生對他的囑咐也隻有一條那就是靜養
。可他自知毛主席對他寄予了厚望,每次給他的職位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以對待工作他從不懈怠。
徐向前的能力是被衆人認可的,再加上他這樣的工作态度,是以不管把他擡到什麼高度,都沒有人會覺得他不能擔任。
1955年,新中國進行了第一次授銜儀式,在儀式開始之間就有人把他即将授銜為元帥的事情告訴了他,并送上了衷心的祝福。可徐向前卻對這件事十分不安,他覺得“元帥”這個軍銜太高了。
為此,他專門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言辭懇切,覺得
革命已經結束了,給不給元帥這個軍銜都不重要。那些在戰争中死去的戰友們,都比他更有資格獲得這份榮譽。
毛澤東收到這封信後大為感動,可還是十分果斷的拒絕了他的這一請求,為了中國解放,徐向前付出的太多了,
跟他所承受的苦難相比,一個元帥的軍銜實在是太輕了。
在他和其他戰友們的勸說下,徐向前最終還是接受了這一軍銜,但與此同時他也在心中暗暗發誓,
他絕對會忠于祖國,繼續為祖國服務,希望他終有一日能做到無愧于中國,無愧于這個軍銜。
在這樣一份信念之下,他對工作更加投入,
在1978年,徐向前更是成為了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
至此,他一個人便将中國三個軍職全部當了個遍。
可即使他的軍職再高,他都将自己當成普通人來看待,甚至連他的兒子都覺得自己的父親隻是個當了元帥的“普通老人”。
布衣元帥
和平年代的徐向前不喜歡穿軍裝,經常穿着一件洗的發白還打着更新檔的常服走在路上,跟街上的布衣百姓沒什麼兩樣。一次他的朋友去找他聊天,卻發現這位威名在外的徐元帥正坐在椅子上給他的孩子們織毛衣。
都說鐵漢柔情,這個詞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過了。
但他在把柔情給孩子們的同時也對他們有着高要求,首先
生活一定要簡樸,做人也要低調
;其次
,一顆紅心為祖國
,絕不許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徐家的兒女都謹記父親的教誨,絕不敢違背。
都說虎父無犬子,
徐向前的兒子徐小岩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和他的同僚們一起研制出中國第一代漢字計算機,
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
在接受采訪時他坦言道,父親對他的影響十分深刻,徐向前在家裡從來都不擺什麼官架子,甚至有時會讓他們生出一種父親也隻是個普通人的感覺。
但他的威嚴卻一直都在,有一次一群司令到家裡找徐向前開會,他們在會客室等待時彼此之間免不了寒暄,但就在徐向前出現在門口時,所有的寒暄聲都戛然而止。這是跟随徐帥作戰後的條件反射,也是他樹立的威嚴。
也是在那一次,徐小岩終于在父親身上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元帥的氣質。
在徐家,有一幅習仲勳送給徐向前的墨寶,上面寫着:
“一生光明正大,從不為己訴曲”。
這12個字正是徐向前的一生寫照,對他來說,公是公,私是私。
在徐向前的官越來越大後,不少他家鄉的人都來拜訪他,求他一些私事,這其中就有他的兩個親姐姐。
徐向前對這兩個姐姐十分愧疚,當初她們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徐向前,讓他帶着他們打仗,可是最後徐向前卻沒能把他們帶回來。
如今再面對這兩位姐姐的求助,徐向前頗感為難,可他實在不能違背自己的原則,他将自己的難處跟她們說了,又讓她們跟自己住了一段時間。兩個姐姐跟徐向前同吃同住了一段時間才明白,
弟弟是真正的人民公仆,生活儉樸,便也不再求他做什麼事了。
徐向前自己是這樣,他身邊的人在他的感染下也是這樣。國家給他派過公車,而他除了公事之外,從來不用它。當時徐元帥妻子工作的地方離家裡很遠,每天都是
迎着晨星走,帶着夜星歸
。可即使是這樣,她也沒有打過那輛公車的念頭。
徐向前一生都為革命奉獻,而他死前的三條遺言讓跟他并戰多年的好友和子女們紅了眼眶:
第一不搞告别儀式;第二不開追悼會;第三把他的骨灰撒到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
徐帥的前兩條遺言大家都能了解,因為他本身就比較低調,生活也很樸素,不喜歡大操大辦也是正常的。可為什麼要把骨灰撒到那四個地方呢?
這最後一條遺言隻有跟他一起奮戰過的人才知道為什麼。
這四個地方是當時紅軍戰鬥過的地方,這裡埋葬着跟徐向前一起奮鬥過的戰友的屍首,他當時沒能将他們帶出去,是以死後希望自己可以跟他們融在一起。
徐元帥戎馬一生,雖半生艱苦,卻還是為革命事業鞠躬盡瘁。
在旁人眼裡他是平凡的,可在新中國的建設路途中他卻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