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沒進過學校卻能做宰相:一手輔佐五位皇帝

中國古代一直非常講究出身,在科舉考試以前,需要舉孝廉、九品中正,一般不是達官顯貴之後或者是德才兼備之人都很難謀取仕途;在科舉考試出現以後,考場上的能力往往就決定了一個人仕途的長短。特别是在科舉制度基本完備的明清兩代,不是進士出身想要入閣拜相幾乎難于登天。但是有一個人,從沒參加過科舉考試,卻能入閣拜相,并且曆經五朝皇帝而不倒,還開創了一個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盛世,他就是楊士奇。

楊士奇一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随着母親改嫁一位羅姓官員,自己也被迫改姓為羅。年幼的楊士奇雖然寄人籬下,但并沒有忘記自己是誰,他在一次羅家的祭祖活動中自己躲到一邊撮土為香,去祭拜自己亡故的親生父親。這一舉動沒有逃過繼父的眼睛,他沒有生氣,反倒是非常欣賞楊士奇小小年紀卻如此有心,便讓楊士奇改回楊姓。

他沒進過學校卻能做宰相:一手輔佐五位皇帝

楊士奇

靖難之役以後,楊士奇進入内閣,負責一些文書工作,不久又被調為翰林院編修,負責東宮太子的教學任務。楊士奇不僅才學很好,做人也很穩重。在進入内閣負責機密檔案的處理時,他的嘴巴就和上了拉鍊一樣,從不對外人談任何機關的事情,即使是至親想要打聽也沒門。

他沒進過學校卻能做宰相:一手輔佐五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

作為太子身邊的官員,楊士奇在輔佐太子處理事務以及平衡皇帝與太子間關系方面做得可謂滴水不漏。朱棣外出巡視時留太子監國,有位官員向太子進貢了些詩詞歌賦,楊士奇進谏道:“殿下應該多讀讀《六經》,閑暇的時候不妨去看看漢代的規章制度,詩詞這些隻是雕蟲小技,不應該浪費您的時間。”太子虛心接受了。

而此時在靖難之役中功勞較大的另一位皇子漢王朱高煦一直對儲君之位虎視眈眈,拉上另一位小弟弟趙王一起一直在朱棣身邊吹耳旁風,讓朱棣對太子頗有些想法。朱棣于是召見楊士奇詢問太子的監國表現,楊士奇如實奏對,沒有遮掩太子犯的錯誤,并說:“太子心地仁厚,即使犯錯了也馬上就覺察到并立刻改正,絕對沒有辜負您的期望。”這樣的回答讓朱棣很滿意。

他沒進過學校卻能做宰相:一手輔佐五位皇帝

漢王朱高煦

觊觎太子之位的漢王并沒有停下他奪嫡的腳步,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撥太子。終于朱棣以太子迎駕怠慢為借口将東宮官員全部下獄,楊士奇雖然受到寬宥,但他還是為太子辯護:“太子對您一直是十分恭敬的,之是以怠慢了您全都是我們這些下屬的錯。”朱棣非常認可他的觀點,但是為了平衡漢王派的官員還是把他投進了诏獄走個過場,很快放出來。類似于這樣漢王中傷太子、太子屬官遭殃的事情還有很多,都被楊士奇機智的化險為夷過去,他本人也被數次投進大牢,這也讓太子甚為感動。

朱棣去世以後,太子順利繼位為明仁宗,作為他最得力的助手的楊士奇和另外兩位楊姓官員楊溥、楊榮一起在内閣中參贊最高決策,即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三楊内閣”。身為内閣首輔的楊士奇充分發揮了他的政治才幹,在他的建議下,因為靖難之役被株連到的無辜人員漸次免罪,出于政治需要被打為亂臣賊子的人員也逐漸被平反。外國進貢了許多良馬,喜不自禁的仁宗要讓新進的舉子進士去養這些馬,楊士奇說:“這些人才都是來幫助您治理國家的,怎麼能去和畜生打交道?”一位官員在仁宗做太子的時候曾經上書說過他的不好,仁宗想修理他,楊士奇又說:“您連靖難之役的人都能原諒,人家隻是恪守本分而已,為什麼要治罪?”仁宗都虛心接受了他的意見。

他沒進過學校卻能做宰相:一手輔佐五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熾

仁宗隻做了一年皇帝就駕崩了,太子繼位為宣宗。看到哥哥翹辮子的漢王抓住機會要謀反,身為首輔大學士的楊士奇力主進剿。在平叛成功後,考慮到趙王曾經也坑過自己的父親,宣宗就想捎帶一起把趙王也收拾了。楊士奇進谏道:“太宗皇帝(朱棣)隻有三個兒子,您隻有兩位叔父,還已經失去一個了,現在趙王就是您最親的長輩了。如果您懷疑他就派人監視他,讓他不敢犯事就好了,如果沒有證據就抓人,太宗皇帝在天之靈作何感想呢?”宣宗聽取了他的意見,還把官員要求處理趙王的信件一起寄給了趙王。趙王感激涕零,自己把自己的護衛軍全部取消,從此對皇家忠心耿耿。

楊士奇不但對皇家的家務處理得當,對自己的同僚關系處理的也很好。三楊之間并非親密無間,負責軍務的楊榮就一直和楊士奇有點沖突,還有點小貪,宣宗不大喜歡他。但楊士奇從沒有和皇帝說過楊榮的壞話,在皇帝咨詢邊關軍務的時候還主動表示:“楊榮比較擅長軍務,我不是太懂,請您向他問詢,不要因為一點小節就浪費人才。”得知此事後的楊榮既羞愧又感激,從此和楊士奇合作的更加親密無間。

他沒進過學校卻能做宰相:一手輔佐五位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

宣宗皇帝在位十年後也去世了,他和他父親的這十一年被稱為“仁宣之治”,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盛世。太子繼位隻有九歲,事情基本都是由三楊和太皇太後處理,四個人也延續了仁宣之治的輝煌,甚至還建設得更好。

但随着張太皇太後的去世以及太監王振的興起,帝國晴朗的天空上也有了烏雲。楊士奇一生謹慎行事,克己奉公,清廉本分,卻唯獨疏忽了對兒子的教育。楊少爺仗着老子是首輔,性格傲慢不已,犯下殺人之罪。正愁無法把楊士奇擠出朝堂的王振抓住機會,逼迫楊士奇作出表示。楊士奇又氣又急,很快就去世了,享年八十歲。

楊士奇雖然去世了,但他的政策和識人卻依然保衛着國家:早就看出蒙古人心有不軌的他安排在北京周圍四處養馬,并要求外國進貢也要以戰馬為主,這些馬在日後的北京保衛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他慧眼識人所提拔上來的一位青年官員更是作為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捍衛了這座古都,他就是于謙。

他沒進過學校卻能做宰相:一手輔佐五位皇帝

于謙

明仁宗父子的能力相比于朱元璋和朱棣而言并不在一個等級,而他們卻開創了著名的“仁宣之治”。實際上,“仁宣之治”的主要締造者并非這兩位皇帝,而是内閣中殚精竭慮的三楊,其中又以首輔楊士奇功勞最大。楊士奇雖然沒有經過科舉,學識也全靠母親和自學,但是卻成為了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這說明隻要有心而努力,命運總會向你垂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