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没进过学校却能做宰相:一手辅佐五位皇帝

中国古代一直非常讲究出身,在科举考试以前,需要举孝廉、九品中正,一般不是达官显贵之后或者是德才兼备之人都很难谋取仕途;在科举考试出现以后,考场上的能力往往就决定了一个人仕途的长短。特别是在科举制度基本完备的明清两代,不是进士出身想要入阁拜相几乎难于登天。但是有一个人,从没参加过科举考试,却能入阁拜相,并且历经五朝皇帝而不倒,还开创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他就是杨士奇。

杨士奇一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随着母亲改嫁一位罗姓官员,自己也被迫改姓为罗。年幼的杨士奇虽然寄人篱下,但并没有忘记自己是谁,他在一次罗家的祭祖活动中自己躲到一边撮土为香,去祭拜自己亡故的亲生父亲。这一举动没有逃过继父的眼睛,他没有生气,反倒是非常欣赏杨士奇小小年纪却如此有心,便让杨士奇改回杨姓。

他没进过学校却能做宰相:一手辅佐五位皇帝

杨士奇

靖难之役以后,杨士奇进入内阁,负责一些文书工作,不久又被调为翰林院编修,负责东宫太子的教学任务。杨士奇不仅才学很好,做人也很稳重。在进入内阁负责机密文件的处理时,他的嘴巴就和上了拉链一样,从不对外人谈任何机关的事情,即使是至亲想要打听也没门。

他没进过学校却能做宰相:一手辅佐五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

作为太子身边的官员,杨士奇在辅佐太子处理事务以及平衡皇帝与太子间关系方面做得可谓滴水不漏。朱棣外出巡视时留太子监国,有位官员向太子进贡了些诗词歌赋,杨士奇进谏道:“殿下应该多读读《六经》,闲暇的时候不妨去看看汉代的规章制度,诗词这些只是雕虫小技,不应该浪费您的时间。”太子虚心接受了。

而此时在靖难之役中功劳较大的另一位皇子汉王朱高煦一直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拉上另一位小弟弟赵王一起一直在朱棣身边吹耳旁风,让朱棣对太子颇有些想法。朱棣于是召见杨士奇询问太子的监国表现,杨士奇如实奏对,没有遮掩太子犯的错误,并说:“太子心地仁厚,即使犯错了也马上就觉察到并立刻改正,绝对没有辜负您的期望。”这样的回答让朱棣很满意。

他没进过学校却能做宰相:一手辅佐五位皇帝

汉王朱高煦

觊觎太子之位的汉王并没有停下他夺嫡的脚步,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拨太子。终于朱棣以太子迎驾怠慢为借口将东宫官员全部下狱,杨士奇虽然受到宽宥,但他还是为太子辩护:“太子对您一直是十分恭敬的,之所以怠慢了您全都是我们这些下属的错。”朱棣非常认可他的观点,但是为了平衡汉王派的官员还是把他投进了诏狱走个过场,很快放出来。类似于这样汉王中伤太子、太子属官遭殃的事情还有很多,都被杨士奇机智的化险为夷过去,他本人也被数次投进大牢,这也让太子甚为感动。

朱棣去世以后,太子顺利继位为明仁宗,作为他最得力的助手的杨士奇和另外两位杨姓官员杨溥、杨荣一起在内阁中参赞最高决策,即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三杨内阁”。身为内阁首辅的杨士奇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才干,在他的建议下,因为靖难之役被株连到的无辜人员渐次免罪,出于政治需要被打为乱臣贼子的人员也逐渐被平反。外国进贡了许多良马,喜不自禁的仁宗要让新进的举子进士去养这些马,杨士奇说:“这些人才都是来帮助您治理国家的,怎么能去和畜生打交道?”一位官员在仁宗做太子的时候曾经上书说过他的不好,仁宗想修理他,杨士奇又说:“您连靖难之役的人都能原谅,人家只是恪守本分而已,为什么要治罪?”仁宗都虚心接受了他的意见。

他没进过学校却能做宰相:一手辅佐五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

仁宗只做了一年皇帝就驾崩了,太子继位为宣宗。看到哥哥翘辫子的汉王抓住机会要谋反,身为首辅大学士的杨士奇力主进剿。在平叛成功后,考虑到赵王曾经也坑过自己的父亲,宣宗就想捎带一起把赵王也收拾了。杨士奇进谏道:“太宗皇帝(朱棣)只有三个儿子,您只有两位叔父,还已经失去一个了,现在赵王就是您最亲的长辈了。如果您怀疑他就派人监视他,让他不敢犯事就好了,如果没有证据就抓人,太宗皇帝在天之灵作何感想呢?”宣宗听取了他的意见,还把官员要求处理赵王的信件一起寄给了赵王。赵王感激涕零,自己把自己的护卫军全部取消,从此对皇家忠心耿耿。

杨士奇不但对皇家的家务处理得当,对自己的同事关系处理的也很好。三杨之间并非亲密无间,负责军务的杨荣就一直和杨士奇有点矛盾,还有点小贪,宣宗不大喜欢他。但杨士奇从没有和皇帝说过杨荣的坏话,在皇帝咨询边关军务的时候还主动表示:“杨荣比较擅长军务,我不是太懂,请您向他问询,不要因为一点小节就浪费人才。”得知此事后的杨荣既羞愧又感激,从此和杨士奇合作的更加亲密无间。

他没进过学校却能做宰相:一手辅佐五位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

宣宗皇帝在位十年后也去世了,他和他父亲的这十一年被称为“仁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太子继位只有九岁,事情基本都是由三杨和太皇太后处理,四个人也延续了仁宣之治的辉煌,甚至还建设得更好。

但随着张太皇太后的去世以及太监王振的兴起,帝国晴朗的天空上也有了乌云。杨士奇一生谨慎行事,克己奉公,清廉本分,却唯独疏忽了对儿子的教育。杨少爷仗着老子是首辅,性格傲慢不已,犯下杀人之罪。正愁无法把杨士奇挤出朝堂的王振抓住机会,逼迫杨士奇作出表示。杨士奇又气又急,很快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岁。

杨士奇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政策和识人却依然保卫着国家:早就看出蒙古人心有不轨的他安排在北京周围四处养马,并要求外国进贡也要以战马为主,这些马在日后的北京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他慧眼识人所提拔上来的一位青年官员更是作为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捍卫了这座古都,他就是于谦。

他没进过学校却能做宰相:一手辅佐五位皇帝

于谦

明仁宗父子的能力相比于朱元璋和朱棣而言并不在一个等级,而他们却开创了著名的“仁宣之治”。实际上,“仁宣之治”的主要缔造者并非这两位皇帝,而是内阁中殚精竭虑的三杨,其中又以首辅杨士奇功劳最大。杨士奇虽然没有经过科举,学识也全靠母亲和自学,但是却成为了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这说明只要有心而努力,命运总会向你垂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