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基建狂魔”隋炀帝和他的超級糧倉——世界文化遺産:回洛倉

隋炀帝一生幹過不少大事,其中就包括修建超大型糧倉——回洛倉。但這個回洛倉真的有着當今都無法超越的水準?這倒是有些誇大了。

從修建的緣由來看,回洛倉是順應時勢而建的國家工程。是隋炀帝有這樣的想法,民間有這樣的技術,于是就有了這個巨型倉庫。

北周天和四年(569),一個将來“美姿儀,少聰慧”的孩子在長安出生。他正是楊堅和獨孤伽羅的第二個兒子——楊廣。楊廣在年幼時就因為父親的功勳而受封為雁門郡公。開皇元年(581),時年十三歲的楊廣就被封為晉王,官至柱國、并州總管。不久後,楊廣又授任左武衛大将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台尚書令。這些職位雖然更多是流于表面,沒有實權的。但能夠獲得這樣的恩賜,還是說明楊廣有足夠的心思,很能讨人歡心。

楊廣的心思之缜密,從他與哥哥楊勇争奪太子之位就可以略知一二。

“基建狂魔”隋炀帝和他的超級糧倉——世界文化遺産:回洛倉

隋文帝曾派擅長看面相的人私下打量過自己的兒子們。最終相面之人告訴隋文帝,楊廣貴不可言。不久,隋文帝就親自前去楊廣府邸。結果隋文帝發現,自己的這個年幼的兒子,府中絲竹蒙塵,甚至有不少都已經損壞。隋文帝看到這幅景象,以為這個兒子不喜歡玩樂,便對楊廣大加贊賞。自此之後,楊廣越發重視掩飾自己,慢慢博得了“仁孝”這樣的好名聲。

為了讨得父母喜愛,楊廣親近自己的正妻,不沉迷于妾室;每次上朝都乘坐簡樸的馬車,對待大臣都非常有理;多次在母親面前抹黑楊勇……最終,楊廣從哥哥手中奪過太子之位。

仁壽四年(604),為了修建洛陽的防禦工事,楊廣征調山西和河南的幾十萬農民。大業元年(605),楊廣又大興土木營建洛陽。這一番動作,俨然是要把洛陽打造為一個固若金湯的超級大都市。那又怎麼保證這座城市的後勤?需要糧食了就從外地運?在本地種?還是,修建大型糧倉慢慢儲藏?顯然,針對洛陽的地位和實況,楊廣選擇了在本地修築回洛倉。

洛陽作為國家中心,在楊廣看來,顯然不适合再作為農業基地,就好像今天的北京——北京作為國家中心,有的更多的是政治資源而非農業資源。是以在楊廣看來,依靠本地每年的産糧,不足以確定洛陽的糧食安全。而如果僅僅是為了運送洛陽日常所需的糧食就修建大型交通工程,顯然又成本過高,得不償失。是以在本地修糧倉,慢慢積累,就成了在當時的技術水準之下,最合适的辦法。

“基建狂魔”隋炀帝和他的超級糧倉——世界文化遺産:回洛倉

而現代并沒有那些需要隋炀帝去糾結的制約因素。

我們有更發達的交通,如有需要,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物流資源去調配。是以從隋朝的超大型糧倉到現代散布各地的中小型糧倉,這反而是一種進步。

而從糧倉的修建規模和技藝來看,回洛倉确實是當時先進水準的展現。但放在今天,還是比不過當代糧食儲存技術。

回洛倉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整體面積相當于50個标準足球場。整個倉内已知的倉窖有220座,但據推算總共應有700個左右。這确實是個龐大的工程,在當時可謂是難以想象的。但我們今天的技術水準,如果有需要,也能夠修築這樣的大型工程。目前國内最大的糧食儲備庫中央儲備糧三河直屬庫在本世紀初就已達到儲梁35萬噸的規模。回洛倉放在古代确實無法超越,但在現代看來,也隻是一個大工程罷了。

而回洛倉的倉窖在修建時需要先挖坑,之後用火燒烤倉窖壁面,再依次塗抹一層青膏泥、鋪設一層木闆、木闆上鋪一層席。現在我們的糧食倉儲庫,都已經是混泥土建築。

現代糧倉修建更高效,受環境制約也更小。

“基建狂魔”隋炀帝和他的超級糧倉——世界文化遺産:回洛倉

就修建的技術含量來說,現代遠遠比古代走的靠前。回洛倉有的,是把當時有的材料組合、利用。就像青銅器再繁複,也隻是一件青銅器,制作難度不會高于現在的航空零件或高端電子晶片。

回洛倉确實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但那技術放在當代,就是非常原始、落後的了。

我們說回洛倉無可比拟,一方面是它在當時确實世界領先。而另一方面,是我們對我們祖先的創造力的贊歎。他們用他們的雙手創造了這樣的奇迹,我們用“難以超越”這樣的字眼去表達我們的敬佩,這其實也沒什麼不妥,不是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