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莽山驚現闖王墓碑,流傳百年尋寶口訣,能否揭開李自成藏寶之謎?

深山之中,驚現闖王墓碑。峭壁之上,隐藏神秘寶物。流傳三百年的傳說,是否應證驚天的藏寶之謎?接連不斷的蛛絲馬迹,能否解開未解的曆史之謎?李自成藏寶之謎,敬請關注!

莽山腳下天塘村,幾百年來,一直口口相傳着一句充滿玄機的秘訣:

“石岩沖,三座橋,慢行百步走,三窯金”。

據說,隻要能破解這句秘訣當中所藏玄機,就能得到一筆巨額的财富。而這筆财富,正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兵敗後,帶到莽山的“九驢十八擔”金銀珠寶。

莽山驚現闖王墓碑,流傳百年尋寶口訣,能否揭開李自成藏寶之謎?

李闖王的藏寶之謎

一、莽山尋寶

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兵敗後,最後歸宿可能是在湖南境内,同時也帶來了一大筆财寶。曆史上,有人估算過那筆财寶的價值,說是至少在兩個億以上。

從清初開始,這筆可能被隐埋下來的巨額财富,就一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尋寶者的目光。但随着年代遠去,找到它的希望也逐漸渺茫。

解放後,随着一系列技術條件的進步,這個傳說又再次變得真實起來。

莽山驚現闖王墓碑,流傳百年尋寶口訣,能否揭開李自成藏寶之謎?

李闖王

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貧苦出身的陝西米脂農民李自成率衆揭竿起義。17年後,李自成帶領農民義軍大敗明軍,攻陷京城後,他們占領了皇宮,奪取了大量的宮廷珠寶。

據《明季北略》史書記載:

李自成進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内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镌有永樂字”。

然而在李自成登基稱帝42天後,明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對李自成剛剛建立的大順政權,展開了激烈的圍攻。

李自成兵敗,退出北京之時,他下令将國庫中的金銀财寶席卷一空,率殘部南下,以圖日後東山再起。

此後,李自成轉戰河南、陝西直至兩湖地區,最後不知所終。

這個草莽英雄以及其所攜帶的那筆巨大财富的下落,也就成了中國曆史上最大的懸疑之一。

莽山驚現闖王墓碑,流傳百年尋寶口訣,能否揭開李自成藏寶之謎?

李自成藏寶成謎

湖南莽山腳下的天塘村,是個保持着兩百年前曆史風貌的古老村落,村民大多以譚姓為主。在這座古老的村莊裡,幾百年來,一直口口相傳一句充滿玄機的口訣:

據說,隻要誰能破解這句秘訣當中所藏玄機,誰就能得到一筆巨額财富,一筆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兵敗後,帶到莽山的财物。

這個口訣的出處,已經無從考證了,但相信這個的人卻一直不在少數。

莽山驚現闖王墓碑,流傳百年尋寶口訣,能否揭開李自成藏寶之謎?

莽山日落

四十多年前的1977年,天塘村裡曾經發生過一件怪事。當時不少村民在夜晚看到了怪異的情景:一個披頭散發的人影,對面山頭一團團飄來飄去的鬼火——村中鬧鬼了!

一時間,村裡人心惶惶,每到夜晚,家家戶戶都早早地關門落鎖,不敢外出了。

真的有鬼神出現嗎?為了弄清楚這件怪事,幾個膽大的村民蹲守在了村頭,待到鬼影出現的時候,他們沖上前去,那些鬼影卻是一哄而散,留下了幾把鋤頭和鐵鍬。原來村裡出現的鬼影隻不過是盜墓賊在裝神弄鬼,掩人耳目。

弄清事情真相的幾個村民不禁松了口氣,當時,看到盜墓賊 挖下的大坑,參與捉“鬼”的村民有人不禁想到村裡的古老傳言:“石岩沖,三座橋,慢行百步走,三窯金”。這幾個村民當時心頭一亮,難道,這些盜墓者破解了村裡的尋寶秘訣?

“與其讓外人找到寶藏,不如我們自己動手”, 一個村民忍不住将這個想法提出,他的這個尋寶想法立即得到大家贊同。

為了得到這筆誘人的寶藏,天塘村裡的5個男丁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秘密結下盟約,他們發下重誓,無論誰先發現了寶藏,都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然而沒過多久,恐怖降臨了,尋寶的村民居然一病不起,不久便有人離開了人世。傳言,他們是遭到了守護寶藏的亡靈的詛咒。

莽山驚現闖王墓碑,流傳百年尋寶口訣,能否揭開李自成藏寶之謎?

古墓

十多年過去,當死亡的陰影逐漸淡薄後,天塘村再次出現了尋寶熱潮。這一次,尋寶的熱情和規模比上一次要高很多。

譚相吉,1933年出生的,是當地農村裡的能人,雖然他隻讀過國小四年級,但他無師自通,學會了繪畫、雕刻、農機修理等等手藝。他雕刻的菩薩,最低的價也要賣上兩三百元一尊。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他是周邊十裡八鄉的第一個萬元戶。 這個隻讀了四年國小的農民,從此走上了一條追尋李自成莽山藏寶的考古之路。

要找到傳說中李自成埋寶之地,就必須先找到李自成歸宿于莽山的依據。通過走訪,譚相吉發現了莽山周邊地區的大部分地名,似乎都與李自成的封号,以及他老家的地名息息相關。

莽山裡有奉天坪、奉天廟、永昌村、永昌廟、永昌娘娘廟,而李自成是陝西米脂縣人,就有個米脂坳,有個太安寺。譚相吉對李闖王最終藏寶于莽山,一直深信不疑。

隻是在這次尋訪中,古老尋寶口訣中的兩個地點:“石岩沖和三座橋”,卻一直都無法查實其具體指向。

其實和之前的尋寶村民相比,譚相吉思考周密,也很專業。他沒有随便下鋤亂挖,而是選擇了從追索闖王蹤迹開始。讀書不多的譚相吉,這一次很認真地研究起了文獻資料。

莽山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

當年李自成兵敗九宮山之後,經石門、武岡、宜章來到莽山,為了躲避清軍的追剿,他以當時一個明副總兵曹志健的名義駐兵進了莽山。

譚相吉在翻閱了大量史料後,發現了一個難以解釋的疑點。

廣西《蘭山縣志》中記錄了明副總兵曹志健于順治七年病死于廣西賀縣,而在《宜章縣志》中有着類似的描述:

順治八年(1651)三月,明副總兵曹志健,陷黃沙、笆籬兩堡,後被清兵圍之蕨子坪,糧盡,盡殲之。

同樣一個人,卻在兩年之間死了兩次,這個發現讓譚相吉認為,莽山的民間傳說并非空穴來風,譚相吉的這個懷疑,也引起了有關專家的注意。

莽山驚現闖王墓碑,流傳百年尋寶口訣,能否揭開李自成藏寶之謎?

人們通過這些曆史疑點,加上當地傳說,對李自成莽山寶藏之謎進行了再加工:

當地人認為,李自成自己或者是他的餘部,曾以明副總兵曹志健的名義進入過莽山,當時随軍有九頭驢子馱着金銀,十八個人挑着珠寶,這些财寶被分别藏于莽山的多處密窖之中。

然而數百年過去了,莽山的地理情況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尋寶人按照民間流傳的尋寶口訣——“石岩沖,三座橋,慢行百步走,三窯金”尋寶,幾乎都無功而返。

莽山處于湖南與廣東交界的位置,方圓達2萬公頃,如此大的區域,一心尋寶的譚相吉該從何入手呢?

譚相吉開始着手研究這件事情之後,走訪了大量村民,搜集了一批相關文史資料。他将一系列自己懷疑的地點繪制在一張圖上,這就是譚相吉的“李自成莽山藏寶圖”,裡面标注的地點,他認為都有可能是闖王藏寶之地。

三十多年前,他開始考證和挖掘第一個地點,莽山澤子坪。

澤子坪,位于莽山東南部。在清初時,因為這裡駐紮着大量的反清勢力,曾被清軍稱之為“賊子坪”,這裡一度曾店鋪林立、熱鬧非凡。時過境遷,現在在隻居住着幾位莽山林管局的護林員和家屬。

據《宜章縣志》記載,

“順治八年(1651)三月,明副總兵曹志健,陷黃沙、笆籬兩堡,後被清兵圍之蕨子坪,糧盡,盡殲之。”

如果李自成部下是以曹志健的名義進駐此地的話,那藏寶于此的可能性極大。

多少年來,不斷地有人來此探尋李自成當年埋下的珠寶,至今,還能辨認出當年挖寶留下的大量泥坑。

上個世紀80年代,譚相吉在當地林管局的支援下,在這方圓十多平方公裡的範圍内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察,找尋藏寶的蹤迹。

兩個月後,他終于有了一個不尋常的發現。

譚相吉在澤子坪發現了個墳墓。15米長,5米高,墳頭下面有一條水溝。

為什麼要挖一條水溝呢?譚相吉帶着疑問打開了這個墳墓,是個完好的空墳。假的!

有假必有真!假的在這裡,真的肯定不會太遠!

譚相吉四處仔細搜尋,一寸土地一寸土地的觀察。後來在另外一個地方,譚相吉發現一塊大石頭很是蹊跷。

這塊大石頭明顯是人為擺放在這裡的,會不會是闖王部下留下的印迹?譚相吉決定在這裡挖地三尺,一探究竟。

挪開疑似标記的大石頭,譚相吉組織村民進行了6個月的挖掘,當挖到近兩米深的時候,他又發現了一件怪事。

譚相吉驚異地發現,這裡的土層竟然有三種顔色層。

第一層是原生層,第二層火土灰層,第三層掩蓋層。譚相吉認為,當年闖王的部下駐紮在這裡,然後将寶貝埋在了下面,營地建在上面。後來可能是被清軍圍剿,一把火燒了營地,是以留下了火土灰層。

随之挖出來的,有很多的碗,磨盤,以及造鐵的工具等各種物件。

莽山驚現闖王墓碑,流傳百年尋寶口訣,能否揭開李自成藏寶之謎?

地下文物出土

這讓譚相吉振奮不已,也讓他更加堅信,藏寶就在下面。

然而,他們一直挖到6米深的時候,仍然絲毫不見藏寶的蹤影。就在此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怪異大雨将石坑淹沒,這項浩大的工程不得不終止了。

難道說,有關李自成所攜帶的“九驢十八擔”金銀珠寶的傳說,隻是一個以訛傳訛的謊言?或者說,這批數目巨大的寶藏,仍舊還在一個鮮為人知的隐蔽之地?

就在譚相吉的第一次尋寶漸入絕境之時,一個重要的轉機又出現了。

1988年,莽山腳下白沙圩鄉的村民謝長發,像往日一樣到村對面的山頭上采藥,在走到一個馬鞍狀的墳頭上時,在齊人深的草叢中他突然踩到了一塊石闆,翻過來一看,石闆上隐約有字。

謝長發仔細辨認了許久,發現這五個繁體字,竟然是“李闖王之墓”。

謝長發心頭狂喜,李自成的藏寶莫非讓自己無意間踩着了?他擦幹淨這塊石碑,仔細打量它,高約2.5尺,寬一尺,厚約0.5尺,碑文為陰刻,上面赫然篆刻着的5個大字,确實就是“李闖王之墓”。

這塊墓碑的發現,在當地頓時掀起了一個不小的震動,不少村民都來偷偷挖寶,從墳頭側面打洞而入,3年之間被挖了十米之深。

正當村民準備繼續深挖的時候,又是一場傾盆暴雨突然而至,内部已經挖空的墳頭被雨水沖塌,在原地形成了一個3米多深的凹地。

随着露出墳墓内裡猙獰面目的,還有厚達三層的累累白骨。

莽山驚現闖王墓碑,流傳百年尋寶口訣,能否揭開李自成藏寶之謎?

古墓坑

李闖王墓碑的發現,雖然對于寶藏的發掘并沒有起到直接的幫助,但卻堅定了譚相吉的尋寶決心。

1993年,60歲的譚相吉到莽山容家洞林場修茶葉機,工作之餘,他聽到一個奇異的傳說。

有村民說,容家洞林場裡的山上,有個岩洞裡面有鬼出沒,據說這個洞裡面曾經住過曹國公,一塊岩石從天而降把洞口封死了。

村民所說的曹國公,會不會就是化名曹志健的李自成,或者是李自成的餘部?那裡會不會是真正藏寶的地點?

在譚相吉的再三請求下,茶場的一位老職工壯着膽子帶他上了山。

容家洞處于深山之中,離最近的鄉鎮有近30公裡山路,途中都是從未被破壞的原始森林。

這裡也是著名的莽山烙鐵頭蛇栖息地。要到達容家洞,必須依靠砍刀在山中開路。

步行了近6個小時後,一座山壁出現在了眼前,茶場老職工順手一指,那裡就是容家洞。

山壁呈白色,鮮有植被,明顯有垮塌的痕迹,在山壁下方滾落着大量的石塊,茶場老職工說,在散落的碎石後面,有一個能容納萬人的溶洞。

帶路的老人說,這個山洞裡曾經修建了一座廟,叫太安寺,曹國公就在裡面。後來打雷,山體被劈掉了半邊。

溶洞的存在,似乎可以印證老人的話。站在洞外,能清楚地聽到水流聲從腳下的滾石中流過,而就在不遠的山下還建有一個小型水電站,其流水就來源于這座洞中。

并沒有急于進洞的譚相吉,在容家洞周圍考察了一番後,又有了驚喜地發現。

他發現很多軍事古迹,都星羅棋布的分布在岩洞周圍,好像是在保護這個岩洞。

當譚相吉爬到岩洞頂上去考察的時候,發現了五個假墳。

有一個假墳外觀相當的完整和漂亮。譚相吉打開一看,一塊長長的石闆,一直延伸到溶洞裡,把下面的洞口給封住了。譚相吉百分之百的肯定,這個地下肯定有好東西。

接下來就是譚相吉莽山探寶生涯中,最為紅火的一段時間。他成立了“挖寶指揮部”,自任指揮長,籌資20萬元,召集20多名勞工自帶糧食上山尋寶,在容家洞旁一住就是3年。

在挖掘容家洞的三年裡,他們在容家洞附近,意外地還發現更多用石頭壘出的石牆,數量之多,并非一般山民之力所能建造。

那是個規模浩大的軍事古迹,至少是幾千人的部隊用石頭堆築起來的,而且跟容家洞遙遙相望。

溶洞、石牆,一切都預示着這密林深處有着不同尋常的曆史和故事,譚相吉急切地想要揭曉答案。

為此,譚相吉不惜動用大型工程機械,挖了很遠,工程量也很大。一直挖進去幾十米,仍沒到底。

挖了三年,除了挖到幾片破瓷碗碎片外,其餘一無所獲。随着時間的流逝,挖寶村民的熱情也慢慢冷卻了。更困窘的是,因為迫于經濟壓力,譚相吉的尋寶“工程”,不得不再次擱淺。

莽山驚現闖王墓碑,流傳百年尋寶口訣,能否揭開李自成藏寶之謎?

李自成起義

為了探尋李自成的歸宿,和那筆寶藏的傳說,譚相吉耗費了四十多年時間,先後投入資金幾十萬元,耗光了所有積蓄和家财。連女兒打工寄回家準備起房子的錢,也被譚相吉拿來探寶。

譚相吉說,他最初尋寶是因為财富的誘惑,但到後來,他已經不再是簡單地為了财富,他說自己更像一個考古人員。

可不管怎樣,莽山尋寶數百年間都不曾斷絕,“九驢十八擔”的傳說,卻仍然沒有重見天日的迹象。

就在莽山的人們孜孜不倦地追尋闖王“九驢十八擔”财富的時候,2001年,一個驚人消息從張家界傳了出來——

有人在天門山對面的觀音山上,發現了一座暗洞,裡面有一批價值不菲的财寶。有人說,這些财寶,與李自成藏寶有關。

感謝關注,下一篇圖文,為您講述李自成藏寶之謎野不藏寶。精彩繼續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