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之中,惊现闯王墓碑。峭壁之上,隐藏神秘宝物。流传三百年的传说,是否应证惊天的藏宝之谜?接连不断的蛛丝马迹,能否解开未解的历史之谜?李自成藏宝之谜,敬请关注!
莽山脚下天塘村,几百年来,一直口口相传着一句充满玄机的秘诀:
“石岩冲,三座桥,慢行百步走,三窑金”。
据说,只要能破解这句秘诀当中所藏玄机,就能得到一笔巨额的财富。而这笔财富,正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兵败后,带到莽山的“九驴十八担”金银珠宝。

李闯王的藏宝之谜
一、莽山寻宝
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兵败后,最后归宿可能是在湖南境内,同时也带来了一大笔财宝。历史上,有人估算过那笔财宝的价值,说是至少在两个亿以上。
从清初开始,这笔可能被隐埋下来的巨额财富,就一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寻宝者的目光。但随着年代远去,找到它的希望也逐渐渺茫。
解放后,随着一系列技术条件的进步,这个传说又再次变得真实起来。
李闯王
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贫苦出身的陕西米脂农民李自成率众揭竿起义。17年后,李自成带领农民义军大败明军,攻陷京城后,他们占领了皇宫,夺取了大量的宫廷珠宝。
据《明季北略》史书记载:
李自成进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然而在李自成登基称帝42天后,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对李自成刚刚建立的大顺政权,展开了激烈的围攻。
李自成兵败,退出北京之时,他下令将国库中的金银财宝席卷一空,率残部南下,以图日后东山再起。
此后,李自成转战河南、陕西直至两湖地区,最后不知所终。
这个草莽英雄以及其所携带的那笔巨大财富的下落,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悬疑之一。
李自成藏宝成谜
湖南莽山脚下的天塘村,是个保持着两百年前历史风貌的古老村落,村民大多以谭姓为主。在这座古老的村庄里,几百年来,一直口口相传一句充满玄机的口诀:
据说,只要谁能破解这句秘诀当中所藏玄机,谁就能得到一笔巨额财富,一笔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兵败后,带到莽山的财物。
这个口诀的出处,已经无从考证了,但相信这个的人却一直不在少数。
莽山日落
四十多年前的1977年,天塘村里曾经发生过一件怪事。当时不少村民在夜晚看到了怪异的情景: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影,对面山头一团团飘来飘去的鬼火——村中闹鬼了!
一时间,村里人心惶惶,每到夜晚,家家户户都早早地关门落锁,不敢外出了。
真的有鬼神出现吗?为了弄清楚这件怪事,几个胆大的村民蹲守在了村头,待到鬼影出现的时候,他们冲上前去,那些鬼影却是一哄而散,留下了几把锄头和铁锹。原来村里出现的鬼影只不过是盗墓贼在装神弄鬼,掩人耳目。
弄清事情真相的几个村民不禁松了口气,当时,看到盗墓贼 挖下的大坑,参与捉“鬼”的村民有人不禁想到村里的古老传言:“石岩冲,三座桥,慢行百步走,三窑金”。这几个村民当时心头一亮,难道,这些盗墓者破解了村里的寻宝秘诀?
“与其让外人找到宝藏,不如我们自己动手”, 一个村民忍不住将这个想法提出,他的这个寻宝想法立即得到大家赞同。
为了得到这笔诱人的宝藏,天塘村里的5个男丁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秘密结下盟约,他们发下重誓,无论谁先发现了宝藏,都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然而没过多久,恐怖降临了,寻宝的村民居然一病不起,不久便有人离开了人世。传言,他们是遭到了守护宝藏的亡灵的诅咒。
古墓
十多年过去,当死亡的阴影逐渐淡薄后,天塘村再次出现了寻宝热潮。这一次,寻宝的热情和规模比上一次要高很多。
谭相吉,1933年出生的,是当地农村里的能人,虽然他只读过小学四年级,但他无师自通,学会了绘画、雕刻、农机修理等等手艺。他雕刻的菩萨,最低的价也要卖上两三百元一尊。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是周边十里八乡的第一个万元户。 这个只读了四年小学的农民,从此走上了一条追寻李自成莽山藏宝的考古之路。
要找到传说中李自成埋宝之地,就必须先找到李自成归宿于莽山的依据。通过走访,谭相吉发现了莽山周边地区的大部分地名,似乎都与李自成的封号,以及他老家的地名息息相关。
莽山里有奉天坪、奉天庙、永昌村、永昌庙、永昌娘娘庙,而李自成是陕西米脂县人,就有个米脂坳,有个太安寺。谭相吉对李闯王最终藏宝于莽山,一直深信不疑。
只是在这次寻访中,古老寻宝口诀中的两个地点:“石岩冲和三座桥”,却一直都无法查实其具体指向。
其实和之前的寻宝村民相比,谭相吉思考周密,也很专业。他没有随便下锄乱挖,而是选择了从追索闯王踪迹开始。读书不多的谭相吉,这一次很认真地研究起了文献资料。
莽山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当年李自成兵败九宫山之后,经石门、武冈、宜章来到莽山,为了躲避清军的追剿,他以当时一个明副总兵曹志健的名义驻兵进了莽山。
谭相吉在翻阅了大量史料后,发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疑点。
广西《兰山县志》中记录了明副总兵曹志健于顺治七年病死于广西贺县,而在《宜章县志》中有着类似的描述:
顺治八年(1651)三月,明副总兵曹志健,陷黄沙、笆篱两堡,后被清兵围之蕨子坪,粮尽,尽歼之。
同样一个人,却在两年之间死了两次,这个发现让谭相吉认为,莽山的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谭相吉的这个怀疑,也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意。
人们通过这些历史疑点,加上当地传说,对李自成莽山宝藏之谜进行了再加工:
当地人认为,李自成自己或者是他的余部,曾以明副总兵曹志健的名义进入过莽山,当时随军有九头驴子驮着金银,十八个人挑着珠宝,这些财宝被分别藏于莽山的多处密窖之中。
然而数百年过去了,莽山的地理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寻宝人按照民间流传的寻宝口诀——“石岩冲,三座桥,慢行百步走,三窑金”寻宝,几乎都无功而返。
莽山处于湖南与广东交界的位置,方圆达2万公顷,如此大的区域,一心寻宝的谭相吉该从何入手呢?
谭相吉开始着手研究这件事情之后,走访了大量村民,搜集了一批相关文史资料。他将一系列自己怀疑的地点绘制在一张图上,这就是谭相吉的“李自成莽山藏宝图”,里面标注的地点,他认为都有可能是闯王藏宝之地。
三十多年前,他开始考证和挖掘第一个地点,莽山泽子坪。
泽子坪,位于莽山东南部。在清初时,因为这里驻扎着大量的反清势力,曾被清军称之为“贼子坪”,这里一度曾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时过境迁,现在在只居住着几位莽山林管局的护林员和家属。
据《宜章县志》记载,
“顺治八年(1651)三月,明副总兵曹志健,陷黄沙、笆篱两堡,后被清兵围之蕨子坪,粮尽,尽歼之。”
如果李自成部下是以曹志健的名义进驻此地的话,那藏宝于此的可能性极大。
多少年来,不断地有人来此探寻李自成当年埋下的珠宝,至今,还能辨认出当年挖宝留下的大量泥坑。
上个世纪80年代,谭相吉在当地林管局的支持下,在这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察,找寻藏宝的踪迹。
两个月后,他终于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发现。
谭相吉在泽子坪发现了个坟墓。15米长,5米高,坟头下面有一条水沟。
为什么要挖一条水沟呢?谭相吉带着疑问打开了这个坟墓,是个完好的空坟。假的!
有假必有真!假的在这里,真的肯定不会太远!
谭相吉四处仔细搜寻,一寸土地一寸土地的观察。后来在另外一个地方,谭相吉发现一块大石头很是蹊跷。
这块大石头明显是人为摆放在这里的,会不会是闯王部下留下的印迹?谭相吉决定在这里挖地三尺,一探究竟。
挪开疑似标记的大石头,谭相吉组织村民进行了6个月的挖掘,当挖到近两米深的时候,他又发现了一件怪事。
谭相吉惊异地发现,这里的土层竟然有三种颜色层。
第一层是原生层,第二层火土灰层,第三层掩盖层。谭相吉认为,当年闯王的部下驻扎在这里,然后将宝贝埋在了下面,营地建在上面。后来可能是被清军围剿,一把火烧了营地,所以留下了火土灰层。
随之挖出来的,有很多的碗,磨盘,以及造铁的工具等各种物件。
地下文物出土
这让谭相吉振奋不已,也让他更加坚信,藏宝就在下面。
然而,他们一直挖到6米深的时候,仍然丝毫不见藏宝的踪影。就在此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怪异大雨将石坑淹没,这项浩大的工程不得不终止了。
难道说,有关李自成所携带的“九驴十八担”金银珠宝的传说,只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谎言?或者说,这批数目巨大的宝藏,仍旧还在一个鲜为人知的隐蔽之地?
就在谭相吉的第一次寻宝渐入绝境之时,一个重要的转机又出现了。
1988年,莽山脚下白沙圩乡的村民谢长发,像往日一样到村对面的山头上采药,在走到一个马鞍状的坟头上时,在齐人深的草丛中他突然踩到了一块石板,翻过来一看,石板上隐约有字。
谢长发仔细辨认了许久,发现这五个繁体字,竟然是“李闯王之墓”。
谢长发心头狂喜,李自成的藏宝莫非让自己无意间踩着了?他擦干净这块石碑,仔细打量它,高约2.5尺,宽一尺,厚约0.5尺,碑文为阴刻,上面赫然篆刻着的5个大字,确实就是“李闯王之墓”。
这块墓碑的发现,在当地顿时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震动,不少村民都来偷偷挖宝,从坟头侧面打洞而入,3年之间被挖了十米之深。
正当村民准备继续深挖的时候,又是一场倾盆暴雨突然而至,内部已经挖空的坟头被雨水冲塌,在原地形成了一个3米多深的凹地。
随着露出坟墓内里狰狞面目的,还有厚达三层的累累白骨。
古墓坑
李闯王墓碑的发现,虽然对于宝藏的发掘并没有起到直接的帮助,但却坚定了谭相吉的寻宝决心。
1993年,60岁的谭相吉到莽山容家洞林场修茶叶机,工作之余,他听到一个奇异的传说。
有村民说,容家洞林场里的山上,有个岩洞里面有鬼出没,据说这个洞里面曾经住过曹国公,一块岩石从天而降把洞口封死了。
村民所说的曹国公,会不会就是化名曹志健的李自成,或者是李自成的余部?那里会不会是真正藏宝的地点?
在谭相吉的再三请求下,茶场的一位老职工壮着胆子带他上了山。
容家洞处于深山之中,离最近的乡镇有近30公里山路,途中都是从未被破坏的原始森林。
这里也是著名的莽山烙铁头蛇栖息地。要到达容家洞,必须依靠砍刀在山中开路。
步行了近6个小时后,一座山壁出现在了眼前,茶场老职工顺手一指,那里就是容家洞。
山壁呈白色,鲜有植被,明显有垮塌的痕迹,在山壁下方滚落着大量的石块,茶场老职工说,在散落的碎石后面,有一个能容纳万人的溶洞。
带路的老人说,这个山洞里曾经修建了一座庙,叫太安寺,曹国公就在里面。后来打雷,山体被劈掉了半边。
溶洞的存在,似乎可以印证老人的话。站在洞外,能清楚地听到水流声从脚下的滚石中流过,而就在不远的山下还建有一个小型水电站,其流水就来源于这座洞中。
并没有急于进洞的谭相吉,在容家洞周围考察了一番后,又有了惊喜地发现。
他发现很多军事古迹,都星罗棋布的分布在岩洞周围,好像是在保护这个岩洞。
当谭相吉爬到岩洞顶上去考察的时候,发现了五个假坟。
有一个假坟外观相当的完整和漂亮。谭相吉打开一看,一块长长的石板,一直延伸到溶洞里,把下面的洞口给封住了。谭相吉百分之百的肯定,这个地下肯定有好东西。
接下来就是谭相吉莽山探宝生涯中,最为红火的一段时间。他成立了“挖宝指挥部”,自任指挥长,筹资20万元,召集20多名工人自带粮食上山寻宝,在容家洞旁一住就是3年。
在挖掘容家洞的三年里,他们在容家洞附近,意外地还发现更多用石头垒出的石墙,数量之多,并非一般山民之力所能建造。
那是个规模浩大的军事古迹,至少是几千人的部队用石头堆筑起来的,而且跟容家洞遥遥相望。
溶洞、石墙,一切都预示着这密林深处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和故事,谭相吉急切地想要揭晓答案。
为此,谭相吉不惜动用大型工程机械,挖了很远,工程量也很大。一直挖进去几十米,仍没到底。
挖了三年,除了挖到几片破瓷碗碎片外,其余一无所获。随着时间的流逝,挖宝村民的热情也慢慢冷却了。更困窘的是,因为迫于经济压力,谭相吉的寻宝“工程”,不得不再次搁浅。
李自成起义
为了探寻李自成的归宿,和那笔宝藏的传说,谭相吉耗费了四十多年时间,先后投入资金几十万元,耗光了所有积蓄和家财。连女儿打工寄回家准备起房子的钱,也被谭相吉拿来探宝。
谭相吉说,他最初寻宝是因为财富的诱惑,但到后来,他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为了财富,他说自己更像一个考古人员。
可不管怎样,莽山寻宝数百年间都不曾断绝,“九驴十八担”的传说,却仍然没有重见天日的迹象。
就在莽山的人们孜孜不倦地追寻闯王“九驴十八担”财富的时候,2001年,一个惊人消息从张家界传了出来——
有人在天门山对面的观音山上,发现了一座暗洞,里面有一批价值不菲的财宝。有人说,这些财宝,与李自成藏宝有关。
感谢关注,下一篇图文,为您讲述李自成藏宝之谜野不藏宝。精彩继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