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楊家将是北宋時期的名将,從楊業開始便是名将,一心保家衛國。
但是楊家将們的結局都不是很好,基本上都戰死沙場,或許這對于一名将軍來說,也算是死得其所。
就比如楊家将中的楊業,雖然是北宋的名将,但是最後卻是被自己人害死的,當然害死楊業的王侁,最後也落得個被免冠流放的下場。

楊業原本是一名降将
公元979年,也就是太平興國四年的時候,當時宋朝的宋太宗帥軍攻打北漢,北漢的将軍劉繼元支撐不下去了。
于是決定投降宋朝,當時和劉繼元一同抵抗宋軍的還有當時大名鼎鼎的楊業,楊業在北漢時期便是一位優秀的将軍。
說楊業優秀,不僅是因為楊業骁勇善戰,還有一個原因是楊業沒有打過敗仗,是以人稱外号無敵将軍。
有點類似三國時期常勝将軍趙子龍。當時宋太宗早就聽說過楊業的名氣,是以内心非常想招降楊業。
宋太宗就讓劉繼元勸降楊業。于是劉繼元就來到楊業的大營對楊業進行勸說,大體意思就是當下大局已定,你還是歸順宋朝吧。
楊業面對劉繼元的勸說,内心也明白這個道理,最終聽從了劉繼元的勸說,卸甲投降宋朝。
宋太宗面對楊業的頭像,自然是非常高興,既封官又賞賜财物,最重要的是對楊業委以重任。
楊業忠心報國
楊業面對宋太宗的厚愛,内心自然是感激不盡,作為一名降将,能夠得到這樣的待遇,可以說是知遇之恩。
在公元986年,宋太宗決定對遼國發動第二次北伐,其實當時的宋朝,論實力還是可以與遼國一絕高下的。
宋太宗這次北伐的目的,不僅是要打擊遼國的氣勢,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收複燕雲十六州。
但是無奈,指揮不力,不專業的人管理專業的事,最後導緻北伐失敗,還損失了三員名将。這三位是曹彬、潘美、楊業。
宋太宗這次北伐總體方案是兵分三路,這個方案是沒問題的,東路軍的統帥是曹彬,其實曹彬此人是很有軍事才能的。
無奈在戰争期間,宋太宗犯了越權指揮的錯誤,俗話說将在外軍令所有不受,這是因為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将軍必須随機應變。
但是宋太宗在遠處,卻想着要遠端操控前線的一舉一動,這樣就造成了曹彬的軍事才能發揮不出來。
最後導緻身經百戰的曹彬犯了幾個小兒科的指揮錯誤,終于東路軍失利,不得不撤退,但是皇帝指揮錯了。
曹彬又不能把責任推到皇帝身上,隻能自己承擔責任。東路軍戰敗開始撤退後,宋太宗讓西路軍也撤退。
如果按部就班的撤退也沒事,可是監軍王侁逼迫楊業出戰,楊業認為不可出站,因為遼軍氣勢正盛,他故意說楊業不出戰是因為有異心。
楊業為了證明自己對宋朝的忠心,被迫出兵,最後孤軍深入,導緻全軍覆沒。楊業最後絕食殉國。
王侁為什麼要陷害楊業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王侁作為監軍,他和楊業同朝為官,為什麼要陷害楊業呢?這背後的原因得從長計議。
要想分析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首先得看人背後的立場,是以先看北宋部隊中的将軍的背景和立場。
北宋軍隊中大多數将領都是跟随宋太祖趙匡胤開基創業的老資曆。趙匡胤當皇帝,他們都有功勞,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利益集團。
趙匡胤駕崩後,趙光義當皇帝,實際上這些将領内心并不心悅誠服。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他們對上一任皇帝有感情是不可避免的。
他們的情緒從上次北伐能看出來,當時趙光義被耶律休哥打跑了,這些将領就趁機立了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為皇帝。
但是趙光義命中該着當皇帝,因為這時候楊繼業在半路上救了趙光義,把皇帝送回來了。
客觀上就造成了楊家将是趙光義這個二皇帝的人,其餘的将領都是大皇帝的人,這樣兩個陣營。
王侁是什麼人?他的爸爸王樸是柴世宗“先南後北”戰略的獻策者,是後周以及北宋前期朝中的核心人物。
王侁作為名門之後。他諷刺、挖苦楊繼業這個“降将”是有資本的。楊繼業作為一個外來戶,對于大皇帝、二皇帝的宗派之争毫不知情,無可奈何地成了犧牲品。
但是這并能成為王侁陷害楊業的理由,
宋太宗對于王侁的小人做法也很生氣,最後王侁落得個被免冠流放的下場,真是便宜他了。
文/閱史明心
圖/網絡
參考資料/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