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嫁給比自己大14歲的丈夫,後來丈夫官至正國級,兒子官至副國級

戰争是殘酷,但是在戰争中滋生出來的愛情,卻像一朵朵盛開的花朵一樣,為戰争增添了靓麗的色彩。戰争中的戀人們是彼此的精神支撐和生活伴侶,在革命感情的鼓舞下,用最好的狀态投入事業中去。而于若木和丈夫陳雲的愛情就是這樣的典範。

她嫁給比自己大14歲的丈夫,後來丈夫官至正國級,兒子官至副國級

于若木于1919年在山東濟南出生,她的父親被譽為山東省“四大教育家”之一,有着淵博的知識和優秀的涵養,她的本名“陸華”更是寄予了父母對她深沉的愛和美好的期待。

同時父母十分注重對她的教育,她自幼就接觸古詩詞,受到了良好的早期啟蒙。父親在該上學的年紀就把于若木送到了學校,接受老師更為專業的教育。

于若木在學校對共産主義思想有了初步的認知,并且十分認可這種思想,深刻認識到隻有共産主義才能将中國從目前的困境中解放出來。

是以一畢業她就積極參與進中國共青團,将共産主義思想傳遞給更多的人,讓大家更加了解并信任共産黨。

她嫁給比自己大14歲的丈夫,後來丈夫官至正國級,兒子官至副國級

于若木在1937年的時候遇到了生命中的真命天子,也就是她後來的丈夫陳雲。那一年她因為出色的工作表現被山東地方政府委派到陝北延安學習,于若木以優異的成績結束了這次難得的學習,之後又來到了中共中央黨校,在這裡繼續學習深造。

彼時中國的戰争正處于白熱化狀态,戰争十分頻繁,是以傷者也有所增加,是以醫務人員比較短缺。為了更好地照顧戰争中受傷的病患,于若木也來到了這裡支援。

緣分使然,于若木照顧的

剛好就是陳雲,主要負責陳雲的一日三餐以及房間衛生等瑣碎事務。從最初的陌生到逐漸的熟悉,兩人之間的交談也開始多了起來。

她嫁給比自己大14歲的丈夫,後來丈夫官至正國級,兒子官至副國級

善解人意思想進步的于若木深深地

吸引着陳雲;而陳雲成熟穩重的氣質,以及在戰争中的骁勇善戰也讓于若雲敬佩不已。兩個人的心随着對彼此的了解越靠越近。

雖然相差14歲,但是兩人還是沖破了年齡的差距,最終确定了戀愛關系。陳雲也十分重視于若木的家人,在兩人決定結婚前,陳雲專門拜托别人去了一趟于若木山東的老家,将兩人的戀愛和結婚的打算告訴了于若木的父母。

于若木的父母對兩人的婚事十分贊同,送上了溫暖的祝福。兩人最終在1938年的3月舉行了簡單而溫馨的婚禮,彼年于若木18歲,陳雲33歲。

她嫁給比自己大14歲的丈夫,後來丈夫官至正國級,兒子官至副國級

當時婚禮是在延安舉行的,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農家小院,但是卻有很多中央的上司人都來到了這裡,見證了兩人的愛情和婚禮。

雖然比陳雲年輕了十幾歲,但是于若木卻沒有絲毫的驕縱和蠻橫。相反,即便陳雲因為工作的原因與她聚少離多,她也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怨言,反而給予了陳雲最大的支援。

而陳雲則是将妻子當成了手心裡的寶,處處照顧于若木的感情,盡自己的努力寵着于若木。兩口子之間,自然會有一些摩擦和誤會,但是兩人最後都會冷靜下來,将彼此内心的想法說出來,将這些問題盡快地解決掉,以免傷害到兩人的感情。

有一段時間,于若木被下放安排到湖南衡東的五七幹校學習勞動。那裡吃的蔬菜主要靠機關自己種,而機關的廁所則是肥料的來源。

她嫁給比自己大14歲的丈夫,後來丈夫官至正國級,兒子官至副國級

掏糞這項重任也被分别安排給了他們所在的幾個小組,很多同志考慮到當時的于若木已經将近五十,身體狀況不好,想要給一點“特殊”照顧,不用參加掏糞工作,但于若木本人卻毫不在意,甚至和别人搶着幹,說要把這個“掏糞工”幹好。

這位老革命的作風和情懷由此可見一斑。後來,陳雲成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位列正國級,這也是黨和國家對他之前工作的肯定和嘉獎。

而回到北京的于若木則是醉心研究營養學,并成功制定出了營養指南書籍,旨在提高我國學生的身體素質。

感情十分好的夫妻兩人生下了二子三女五個孩子。都說龍生龍鳳生鳳,于若木和陳雲的孩子也都繼承了父母良好的基因,加上父母的言傳身教,都成為了比較優秀的人。

她嫁給比自己大14歲的丈夫,後來丈夫官至正國級,兒子官至副國級

特别是大兒子陳元,自幼就學習優異的他大學就讀于清華大學,畢業後在我國多個重要部門工作,兢兢業業地進行自己的工作,曾經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于若木和陳雲相識相戀與年少,在婚後的日子裡互相扶持,做出了卓越的成績,成為了彼此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伴侶。

而且他們十分注重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也成為了對祖國有用的人才,用自己的力量報效祖國。

她嫁給比自己大14歲的丈夫,後來丈夫官至正國級,兒子官至副國級

攜手一生的兩人,用自己的故事,讓人們看到了愛情最本身的模樣,感覺生活最真實的狀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