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時候,我國對仍在軍中任職的幹部進行了級别評定,這次定級也成了三年後授銜的主要依據。在這次定級中,兵團司令都成了正兵團級。按說兵團副司令應為副兵團級,再不濟也應是準兵團級。但有一個人卻被連降三級成了副軍,他就是三野第10兵團副司令劉永生。

劉永生是福建上杭人,出生于1904年,父親以給地主家當佃農為生。由于常年辛苦勞作加上營養不良,劉永生5歲的時候,父親就病逝了。家中失去了頂梁柱,日子就更加難過了。為了謀生,劉永生讨過飯,給地主家當過小長工,還幹過挑夫。吃了不少苦,也受了不少累。
1927年秋天,閩西革命根據地建立者之一張鼎丞來到上杭一帶從事革命活動,在許多鄉村建立了農會,宣傳革命思想,并發動群衆進行革命。23歲的劉永生先是參加了農會,不久後又加入了紅軍遊擊隊,并跟随部隊解放了永定縣城。之後劉永生先後參加了土地革命戰争、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期間,劉永生先後擔任過許多職務,最高職務是三野第10兵團副司令員。1952年定級的時候,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是正兵團級,按說劉永生應該為副兵團級,再不濟也該是準兵團級。但不料他最終被定為副軍級,連正軍級都沒有評上。等于被連降了三級,這是怎麼回事呢?
1952年定級的時候,主要依據是資曆、職務和戰功。我們先說資曆,劉永生雖然很早就加入了紅軍隊伍,但一直都是在地方部隊任職。土地革命戰争期間,他在福建省軍區任職,先後擔任過永定獨立團團長和軍區獨立第8師第8團團長。雖然都是團長,但地方軍區的團長和主力紅軍的團長還是有很大差别的。紅軍主力長征後,劉永生留在南方堅持了三年艱苦的遊擊戰争。
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南方八省的紅軍主力和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劉永生被編入了新四軍第2支隊,奉命到皖南任職。然而當他走到浙江江山的時候,突然接到上級指令,讓他傳回閩西堅持鬥争,劉永生是以錯過了加入主力部隊的機會。在閩西,劉永生先後擔任過閩西南武裝經濟工作總隊總隊長和王濤支隊支隊長等職。
解放戰争期間,劉永生還是在地方部隊任職,先後擔任過閩粵贛人民解放軍總隊總隊長和閩粵贛邊區縱隊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三野第10兵團進入閩西剿匪。由于劉永生長期在閩西任職,對這一帶的地形和風土人情極為熟悉,在百姓中也有很高的聲望,是以被上級任命為三野第10兵團副司令員。以此來看,整個戰争年代,劉永生基本上都是在地方部隊任職,資曆稍顯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定級。
再看戰功。土地革命戰争、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期間,劉永生一直率部在閩西一帶作戰,經常面臨着數倍于己的敵人的進攻,處境比主力部隊更艱難。期間他雖然打了不少好仗,但由于手上的兵力有限,殲敵數量不是很多,是以戰功看起來不是那麼顯赫。資曆和戰功都不突出,加上建國後才擔任了兵團副司令,是以1952年定級的時候,劉永生作為兵團副司令最終被定為副軍級,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