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巧用三招傳承孝道家風

作者:齊魯壹點

我出生在一個人口多的大家庭。在父母的教導下,我們兄妹三人尊敬長輩、孝敬老人,是村裡人見人誇的好孩子。我成家後,有了一個女兒,就和先生巧用“三招”,将“百善孝為先”的家風傳承下去。

第一招:言傳身教。女兒出生後,公公、婆婆樂得合不攏嘴,成天寵着她。我和先生擔心女兒被慣壞,在女兒的教育上,和公公、婆婆“約法三章”:寵愛有度,孝字當先。公公、婆婆接受了我們的育兒方法,并積極配合我們一起教導女兒。

幹家務時,我和先生對公婆說得最多的話是:“爸媽,你們趕緊歇歇,這些活兒留給我們幹!”公婆休息時,先生會幫他們捶背揉肩;飯桌上,我和先生經常往他們碗裡夾喜歡吃的菜;婆婆的胳膊受過傷,晚上洗腳時,我會幫她端一盆熱水……年幼的女兒耳濡目染,就模仿我們的行為:婆婆吃藥時,女兒遞上藥片;公公腿疼貼膏藥時,女兒就握着小拳頭幫忙。

第二招:常講典故。女兒從小就很喜歡聽故事。我的家鄉江蘇省東台市,有“董永和七仙女”的美麗傳說,我們給女兒講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她聽了以後,擦着眼淚說:“我把豬豬儲蓄罐的錢給了董永,他就有錢安葬他爸爸了!”女兒讀《三字經》時,我們給她講“香九齡,能溫席”的孝心故事。帶女兒外出旅遊時,我們也不忘帶她去參觀有孝心傳說的景點。

記得我35歲生日那天,收到了女兒送給我的第一件生日禮物,是她畫的一幅《安睡圖》,上面畫着一位母親,坐在搖籃邊,為熟睡的女兒輕搖紙扇。女兒說:“去年,你們帶我去敦煌莫高窟遊玩,在《父母恩重經變》壁畫前,我看着壁畫,聽着導遊的講解:‘一位母親推着四輪童車,嬰兒安卧車中,兩條安全帶攔過車身,以防止嬰兒不慎爬出車外。’我就想,到媽媽生日那天,我就送媽媽一幅自己畫的畫,感謝親愛的媽媽!”

第三招:親曆社會化“行孝”。在我們這個大家庭,節假日帶孩子走親戚串門是常有的事。小長假,我會帶上女兒,去我的姨媽家小住幾天。姨媽住在農村,她的婆婆因病癱瘓在床。姨媽有5個上初、高中的孫輩,放學後,他們會争着照看癱卧在床上的老人。女兒很快便融入其中,和他們一起照看姨媽的婆婆,削水果給她吃,圍攏着聽她講故事。女兒告訴我:“老婆婆誇哥哥姐姐們很孝順。小琪姐姐還用她參加數學競賽得到的獎金,給老婆婆買了随身聽。”

女兒長大後,她會在寒暑假期間去各個親戚家玩。在親戚家,女兒給患有帕金森綜合征的二舅奶奶喂飯;與表哥表姐們一起去田裡幫大姨婆澆灌莊稼;跟表哥表姐們學做飯;一起去福利院幫老人們打掃衛生。

這“三招”,是我們教育孩子、傳承孝道的法寶。不久前,我家榮獲石家莊市有關部門頒發的“孝親敬老”榮譽證書,女兒當即宣布了一項“重大決定”:“以後,給奶奶剪趾甲的任務由我承包了!”

王阿麗/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