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說家風·我是問題的核心】每個人都是被自己掀翻在地的

【雲說家風·我是問題的核心】每個人都是被自己掀翻在地的

作者:張建雲

在一個家庭裡,父親好比天,母親如同地,天地安甯清朗,孩子才能向好,日子才能幸福。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

清,是天清氣朗、春風和煦,形容父親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與溫柔和順的脾氣。甯,是母親的安靜賢淑、恬靜淡泊,對子女的容納和接受,而且有無盡的承載能量。

是什麼力量讓父母如此優雅大氣,有這般的教養?

是一。

一是什麼?

家風之道。

美好人生有兩個必備的條件:一是求廣博,二是去私欲。

何為求廣博?

努力學習,認真做事,增強能力,開闊視野,修煉技術,提高水準,幫助他人,熱心公益。等等。之是以這樣做是為了求得自己的開闊、博大和厚重。此乃:求廣博。

從三歲兒郎到耄耋老人,都在下功夫讓自己變得更好。每個人都在不停地進步,可為什麼成功者還寥寥無幾?每個人都在拼命地追求,為什麼幸福者甚少?

因為少了一門功夫:去私欲。

人是個錯誤體。就是因為錯誤、缺點和弱點而緻使自己不太成功,不太幸福,甚至與身邊人差之甚遠。

私欲,就是内心錯誤的積累。将其清除掉,還人性本真,才可以輕裝上陣。不然,學得多好,得到多豐厚,都不能完全吸收。像一個馬上就要滿的杯子,再往杯子裡倒進很多水,接受的自然有限。

有人問,求廣博和去私欲是兩件事,是二,怎麼能是一呢?

當然是一,是一顆心。追求美與祛除惡,都是為了一顆心的美好。心美好了,日子就美好了。

正如孔子的一以貫之。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章出自《論語·裡仁第四》。意思是,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就是拿一個道理把它貫穿起來。曾參說,我明白了。孔子離開後,曾子的師兄弟問,這是什意思呢?曾子說,我們的老師所講的道,就是忠和恕啊!

忠恕是二還是一?

假如說是二,就不能叫一以貫之,要叫“二以貫之”。實則不然,忠心與恕心都是修心,把心修成奮發和謙卑,既求廣博又去私欲。是以叫一以貫之。

也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也是一以貫之。還如佛家的“五毒心”:貪、嗔、癡、慢、疑。戒除“五毒心”,自然恢複清涼寂靜、歡喜自然之心。還如天主教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欲和暴食。把七種原罪打消,同樣是得到一顆明亮安詳之心。也叫一以貫之。

老子曰: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

神得一以靈的“神”有兩種解讀,一是指神人,指去世的祖先、天地日月的神靈,得到了“一”就會靈驗和神妙;二是指人,指兒女與後代,得到了“一”就可福慧雙修、大有作為。

依次下去:山川河流得到“一”而充盈流暢,人情事物得到“一”而生生不息,侯王、上司得到“一”而成為天下的首領。

人與自然本是一體,叫天人合一。天地日月在四季交替中自行“求廣博和去私欲”。人做不到。需要時刻注意,時刻警醒,時刻反思。

老子很擔心。擔心“一”不被認可,不被貫徹,不被尊敬。于是,把後果全盤托出,以示後人: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甯,恐怕要震潰;人神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通暢,恐怕要幹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

原文是:其緻之也,謂天無以清,将恐裂;地無以甯,将恐廢;神無以靈,将恐歇;谷無以盈,将恐竭;萬物無以生,将恐滅;候王無以正,将恐蹶(jué)。

蹶,當(jué)講,是跌倒之意,比喻失敗或受挫折。比如一蹶不振。在民間,還讀作蹶(juě),意思是馬、驢、騾等動物用後腿向後猛踢,将背上的人掀翻在地。

很多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一個勁地給自己加榮耀、權利、金錢和美色,時間久了,驕傲了,暴躁了,就開始尥蹶子,但掀翻在地的往往是自己。

在求廣博的時候同時去私欲,才可以安全、穩健地遠行,不然很容易被錢權名利掀翻在地。

今天的原文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其緻之也,謂天無以清,将恐裂;地無以甯,将恐廢;神無以靈,将恐歇;谷無以盈,将恐竭;萬物無以生,将恐滅;候王無以正,将恐蹶。

【雲說家風·我是問題的核心】每個人都是被自己掀翻在地的

張建雲

作家、國學學者、全國婦聯家庭建設專家智庫成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版權聲明:除原創文字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圖檔、視訊及音樂屬于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标注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并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