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秋天,在廣東省的南雄水口戰役中,紅五軍團奉命追擊廣東軍閥陳濟棠的六個師。
紅五軍團參謀長兼十三軍軍長趙博生親自率領三個團,連夜追擊蔣軍第四軍軍長吳奇偉帶領的兩萬多人。
開始,被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打得狼狽不堪的吳奇偉殘部,沒命地向南逃竄。
後來吳奇偉見紅軍緊緊咬住不放,而且兵力隻有他的六分之一左右,于是幹脆不跑了,指令部隊修建工事,擺出要和紅軍拼命的架勢。
趙博生了解到這些情況後,指揮紅軍搶占有利地形,狠狠打擊敵人。

敵人兵力相當于紅軍的六倍,敵我力量懸殊太大,激烈的戰鬥進行了三天三夜,還是不分勝負。
趙博生見戰士們都熬紅了眼睛,武器彈藥也不多了,決定改變作戰方法,以巧制勝。
他考慮再三,心生一計,當即找來三個團長共同分析戰局。
趙博生先是聽了各位團長的彙報,然後果斷地說:“我們必須迅速解決戰鬥,再打下去我們要吃虧的。我們人少,不能硬拼,隻能智取。我有一個想法,你們看行不行?”
說到這裡,他打開自己剛繪制的标有敵我兵力部署的地圖。
大家圍上來,趙博生如此這般地一說,幾位團長連聲稱贊說:“好計好計,就這麼辦!”
臨近黃昏,紅軍有的一個連,有的兩個排,分成了幾十個小分隊,悄悄地向敵人陣地運動,對敵人形成了一個半圓形的包圍圈。
随着趙博生一聲令下,紅軍向敵人發起了猛烈的攻擊,迫擊炮,機關槍、手榴彈一齊開火,打得敵人蒙頭轉向,陣地縮小了不少。
這時,天色漸漸地暗了下來,敵人正想組織反擊,紅軍突然停止了進攻,槍聲也沒了。
按照趙博生的指令,每個小分隊都在各自的陣地上燃起了十幾堆篝火。一堆堆大火映紅了半邊天,戰士們躺在地上,伸展四肢,竟然睡起了大覺。
吳奇偉見此情景,自然起了疑心:紅軍黃昏時攻擊的火力很猛,此刻戰鬥尚未結束,他們為何突然停止進攻,在陣地上睡起了大覺?這到底怎麼回事?
他問身邊的參謀,參謀們也一時摸不着頭腦,一個個抓耳撓腮,都說可能是紅軍的援軍到了,主張連夜突圍。
吳奇偉讓他們選擇突圍的方向,參謀們有的說東,有的說西,莫衷一是。
吳奇偉沉吟半響,隻好說道:“紅軍神出鬼沒,情況不明,若輕舉妄動,必然中計;且我軍不慣夜戰,紅軍可能有援兵。不如暫守陣地,坐以待旦,等到探明情況再作決斷。”
這樣一來戰場上就出現了奇特的一幕——敵人面對睡起了大覺的紅軍竟不知所措,他們既不敢突圍,又怕紅軍夜裡突然發起進攻,隻好睜着眼、摟着大槍等着。
到了下半夜,紅軍陣地上的篝火還在熊熊燃燒,四周靜悄悄的,紅軍顯然沒有發起進攻的動向。
慢慢地,敵兵放松了警惕,上下眼皮打起架來。
再說紅軍士兵,美美地睡了一大覺。正當敵兵打盹的時候,他們悄悄集合起來,分成左、中、右三路,向敵人陣地摸去。
臨行前,參謀黃順傑對趙博生說:“參謀長,你又是一夜沒睡覺,我到前面随軍突擊,有情況随時向你報告,你就放心地休息一會兒吧。”
“那怎麼行?”趙博生一面整理衣帽,指令警衛員拿來武器,一面對黃順傑說:“我沒有坐在指揮部裡指揮作戰的習慣,還是你來坐鎮指揮部,注意彙總各路情況,随時向我報告,我在中路。”
黎明時分,敵人正抱着槍睡得迷迷糊糊,忽然四面八方響起一片喊聲:“紅軍大部隊到了,你們被包圍了!”“繳槍不殺!”“紅軍優待俘虜……”
随着喊聲,紅軍将士如同猛虎般沖到了眼前。
敵人以為真的是紅軍大部隊到了,有的掉頭就跑;有的稀裡糊塗向紅軍隊列中跑去……
紅軍将士們一點也不客氣,殺了個痛快。敵人你推我撞,不少人被絆倒、摔倒。
正所謂“兵敗如山倒”,前沿陣地上的敵兵一亂,後面的也稀裡糊塗地跟着亂跑當官的想堵也堵不住。
趙博生雖然左臂被流彈擊中,但他滿不在乎,無論警衛員如何勸說也不肯下去休息。
在趙博生這種精神的鼓舞下,紅軍将士更加奮勇沖殺,把敵人打得潰不成軍。
戰鬥結束後,趙博生指揮部隊突然停止進攻,在陣地上睡起了大覺的奇特戰術在紅軍各部隊中傳揚開來。
将士們紛紛稱贊:趙參謀長這個奇招真妙,紅軍戰士在陣地上睡起了大覺,竟讓敵軍不知所措,最終将六倍兵力的敵軍擊潰,取得了一場大勝。
南雄水口戰役結束不久,就是紅五軍團誕生一周年,也是甯都起(義)一周年紀念日。中(央)軍委決定,在全體紅軍中對趙博生給予通令嘉獎,并授予紅旗勳章。
值得一提的是,在1933年1月的長員廟戰鬥中,趙博生壯烈犧牲,年僅36歲。他于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