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0萬對60萬,國軍為何仍在淮海戰場慘敗?這四個人責任最大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爆發。為了打好這場戰略大決戰,老蔣幾乎傾其所有,将精銳全都投到了戰場上,國軍以80萬對60萬,兵力占據絕對優勢,而且杜聿明、黃伯韬、邱清泉和胡琏等國軍名将也悉數上陣,但結果卻以慘敗告終。老蔣之是以輸掉淮海戰役,除了華野和中野打得好之外,國軍内部這四個人責任最大。

80萬對60萬,國軍為何仍在淮海戰場慘敗?這四個人責任最大

第一個該負責的人是劉峙。淮海戰役爆發前,黃伯韬就意識到了自己有被華野包圍的危險,是以多次向劉峙請求撤退。但直到11月4日深夜,劉峙才同意黃伯韬撤往徐州,但又指令他在新安鎮等海州方向的44軍一起撤退。結果黃伯韬在新安鎮苦等了三天,華野利用這寶貴的三天時間追上黃伯韬,将他包圍在了碾莊一帶。淮海戰役剛開始,國軍就陷入了被動。

黃伯韬之是以被華野包圍,完全是劉峙的瞎指揮所緻。不久後杜聿明到達徐州,提議趁華野主力被黃伯韬牽制之際,自己親率邱清泉兵團和孫元良兵團會合黃維兵團後向西和中野決戰,擊潰中野後再與黃伯韬裡應外合圍攻華野。當時中野剛從大别山轉出,重武器幾乎損失殆盡,要想擋住敵人這三個兵團的進攻是非常困難的。但劉峙卻沒有采納杜聿明的建議,白白失去了這個機會。由于在淮海戰場上的表現太差,國軍大潰敗後劉峙沒敢去台灣,而是跑到印尼當了好多年的國小老師。

80萬對60萬,國軍為何仍在淮海戰場慘敗?這四個人責任最大

第二個該負責的人是白崇禧。也許有朋友會說,白崇禧根本就沒有參加淮海戰役,他為什麼要負責呢?白崇禧的确沒有直接參加淮海戰役,但他卻扯了老蔣的後腿。黃伯韬兵團覆滅後,黃維也被中野包圍在了雙堆集。為了給黃維兵團解圍,老蔣指令自己的嫡系宋希濂兵團南下參戰。當時宋希濂兵團隸屬于白崇禧的華北剿總序列,白崇禧以此為由将該兵團扣住不放。老蔣親自給白崇禧打電話也沒能調動一兵一卒。當時中野和華野的兵力幾乎用到了極限,如果宋希濂兵團參戰的話,淮海戰役将會難打得多。以此來看,國軍在淮海戰場慘敗,白崇禧是有責任的。

第三個該負責的人是邱清泉。邱清泉在淮海戰役中的主要責任就是故意儲存實力,不聽指揮。在奉命救援黃伯韬和黃維的過程中,邱清泉為了儲存實力,一直沒有真正動用自己的王牌第5軍。不僅如此,他還仗着老蔣的寵信,戰場抗命,不聽從杜聿明的調遣。邱清泉此舉影響極壞,李彌和孫元良等人紛紛效仿。國軍從徐州撤退後,擔任殿後任務的李彌兵團竟然跑到了撤退大軍的最前面,成了逃跑急先鋒。邱清泉帶頭不聽指揮,是國軍在淮海戰場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80萬對60萬,國軍為何仍在淮海戰場慘敗?這四個人責任最大

最後一個該負責的人是老蔣。老蔣自身的軍事才能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但他本人卻意識不到這一點,還非常喜歡遙控指揮和微操作,最終将數十萬大軍葬送在了淮海戰場上。黃維兵團被中野包圍後,杜聿明就認為大勢已去,為此他親自飛往南京,向老蔣建議從徐州撤退,以便儲存實力以利于今後的作戰。老蔣考慮後同意了杜聿明的請求。

然而當杜聿明率部走到陳官莊的時候,老蔣卻變卦了,并派人給他空投了一封親筆信:“據空軍報告,濉溪口之敵大部向永城流竄,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進,如此行動,坐視黃兵團消滅,我們将要亡國滅種,望弟迅速令各兵團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由蚌埠北進之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攻,以解黃維兵團之圍。”

80萬對60萬,國軍為何仍在淮海戰場慘敗?這四個人責任最大

杜聿明久經沙場,深知此時回頭給黃維解圍無異于癡人說夢。但他又不敢不聽老蔣的指令,早在抗日戰争時期,他就是因為聽從了老蔣的指令從野人山回歸,給遠征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一次也沒有例外,杜聿明集團剛回撤就被追上來的華野給包圍了。如果不是老蔣瞎指揮,杜聿明這20多萬人很可能就跑掉了,國軍也不至于在淮海戰場上全軍覆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