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80万对60万,国军为何仍在淮海战场惨败?这四个人责任最大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为了打好这场战略大决战,老蒋几乎倾其所有,将精锐全都投到了战场上,国军以80万对60万,兵力占据绝对优势,而且杜聿明、黄伯韬、邱清泉和胡琏等国军名将也悉数上阵,但结果却以惨败告终。老蒋之所以输掉淮海战役,除了华野和中野打得好之外,国军内部这四个人责任最大。

80万对60万,国军为何仍在淮海战场惨败?这四个人责任最大

第一个该负责的人是刘峙。淮海战役爆发前,黄伯韬就意识到了自己有被华野包围的危险,因此多次向刘峙请求撤退。但直到11月4日深夜,刘峙才同意黄伯韬撤往徐州,但又命令他在新安镇等海州方向的44军一起撤退。结果黄伯韬在新安镇苦等了三天,华野利用这宝贵的三天时间追上黄伯韬,将他包围在了碾庄一带。淮海战役刚开始,国军就陷入了被动。

黄伯韬之所以被华野包围,完全是刘峙的瞎指挥所致。不久后杜聿明到达徐州,提议趁华野主力被黄伯韬牵制之际,自己亲率邱清泉兵团和孙元良兵团会合黄维兵团后向西和中野决战,击溃中野后再与黄伯韬里应外合围攻华野。当时中野刚从大别山转出,重武器几乎损失殆尽,要想挡住敌人这三个兵团的进攻是非常困难的。但刘峙却没有采纳杜聿明的建议,白白失去了这个机会。由于在淮海战场上的表现太差,国军大溃败后刘峙没敢去台湾,而是跑到印尼当了好多年的小学老师。

80万对60万,国军为何仍在淮海战场惨败?这四个人责任最大

第二个该负责的人是白崇禧。也许有朋友会说,白崇禧根本就没有参加淮海战役,他为什么要负责呢?白崇禧的确没有直接参加淮海战役,但他却扯了老蒋的后腿。黄伯韬兵团覆灭后,黄维也被中野包围在了双堆集。为了给黄维兵团解围,老蒋命令自己的嫡系宋希濂兵团南下参战。当时宋希濂兵团隶属于白崇禧的华北剿总序列,白崇禧以此为由将该兵团扣住不放。老蒋亲自给白崇禧打电话也没能调动一兵一卒。当时中野和华野的兵力几乎用到了极限,如果宋希濂兵团参战的话,淮海战役将会难打得多。以此来看,国军在淮海战场惨败,白崇禧是有责任的。

第三个该负责的人是邱清泉。邱清泉在淮海战役中的主要责任就是故意保存实力,不听指挥。在奉命救援黄伯韬和黄维的过程中,邱清泉为了保存实力,一直没有真正动用自己的王牌第5军。不仅如此,他还仗着老蒋的宠信,战场抗命,不听从杜聿明的调遣。邱清泉此举影响极坏,李弥和孙元良等人纷纷效仿。国军从徐州撤退后,担任殿后任务的李弥兵团竟然跑到了撤退大军的最前面,成了逃跑急先锋。邱清泉带头不听指挥,是国军在淮海战场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80万对60万,国军为何仍在淮海战场惨败?这四个人责任最大

最后一个该负责的人是老蒋。老蒋自身的军事才能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但他本人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还非常喜欢遥控指挥和微操作,最终将数十万大军葬送在了淮海战场上。黄维兵团被中野包围后,杜聿明就认为大势已去,为此他亲自飞往南京,向老蒋建议从徐州撤退,以便保存实力以利于今后的作战。老蒋考虑后同意了杜聿明的请求。

然而当杜聿明率部走到陈官庄的时候,老蒋却变卦了,并派人给他空投了一封亲笔信:“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80万对60万,国军为何仍在淮海战场惨败?这四个人责任最大

杜聿明久经沙场,深知此时回头给黄维解围无异于痴人说梦。但他又不敢不听老蒋的命令,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是因为听从了老蒋的命令从野人山回归,给远征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一次也没有例外,杜聿明集团刚回撤就被追上来的华野给包围了。如果不是老蒋瞎指挥,杜聿明这20多万人很可能就跑掉了,国军也不至于在淮海战场上全军覆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