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聚焦“戰時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再現抗戰往事

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雁 通訊員 史學)近日,史學博士、國防大學副教授蔡宏俊新書《戰時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出版,這本書名略顯平淡的史學書籍,出版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進入當當史學理論書籍熱賣榜前五、飙升榜第一,并經各方專家學者、媒體、書評人、讀者代表選評成為“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年度十大好書”。

聚焦“戰時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再現抗戰往事

一本普通的史學書籍為何會突破學術圈引起廣泛的關注?這與其内容密切相關。《戰時知識青年從軍運動》關注抗日戰争史研究中很有價值的一個課題,聚焦于1944年的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并從國防動員的視角将這一運動放在國家與社會這個廣闊的背景下進行考察,折射出當時國家和社會的種種光譜。“知識青年從軍運動”,是抗戰末期發動的以大中學校畢業學生或在校學生為主要參軍參戰對象的國防動員運動。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号鼓舞下,15萬知識青年報名從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時的從軍熱潮。

這次從軍熱潮,無論是從規模人數上來講,還是從宣傳動員上來講,都确為抗戰時期群眾參與抗戰之“高潮”,知識青年從軍時的動員、征集、輸送和入營各個階段都給參與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是,知識青年從軍運動的發動原因,動員、征集和複員的過程及評價,青年遠征軍的待遇和戰鬥力水準等等,一直存在争議。從表面上看,這次運動是非常成功的。知識青年的抗戰熱情、國防動員的組織與指揮,都是值得高度評價。但是,經過深入分析,這次國防動員抛開了既有的兵役、軍訓等部門,另起爐竈,建立新的“體外循環”機制。該運動雖然高效地實作了動員,但是也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并産生了許多無法解決的新問題。該運動建立了青年遠征軍,這支軍隊充滿朝氣,但後來卻成了蔣介石和蔣經國培植的私人力量。該運動背後隐藏的許多不為人知的曆史邏輯,在這本書中多有揭示。

為什麼抗戰之初沒有發動學生從軍,而在抗戰即将結束之時卻發動大量知識青年從軍?為什麼在抗戰初期反對學生從軍的教育界人士當時幾乎沒有任何反對?為什麼當時許多教育機構的上司和教職員工紛紛帶頭送子參軍?為什麼能夠成功發動這麼多知識青年從軍?為什麼大家對青年遠征軍褒貶不一?從軍知識青年究竟是不是國家驕子?蔡宏俊在該書中都做了回答,細節描述非常詳細和飽滿,發人深省。

江蘇省曆史學會副會長朱慶葆教授認為:“該書完整記錄了知識青年從軍運動的來龍去脈,重制了中華民族抗日戰争的一段重要曆史。很多人都是這段曆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包括中國大陸的曆史學家章開沅、中國台灣的曆史學家蔣永敬。作為抗日戰争的重要事件,該運動在曆史上被人所關注,在現在也很容易被兩岸學者所關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段曆史可以成為海峽兩岸共同書寫抗戰史的突破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該書聚焦于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并将該運動放在國家與社會這個廣闊的背景下進行考察,折射出當時國家和社會的各種複雜面相。作者在圖書館、檔案館爬梳了大量彌足珍貴的資料,采用了當年知識分子留下來的日記、回憶錄和著作,特别是引用了台灣同胞提供的有價值的文獻和私人資料,使得研究更加貼近人們的心理狀态和現實狀況,因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國防大學華強教授評價本書:“驚心動魄的抗日戰争是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以血肉之軀完成的曆史使命,蔡宏俊博士将這一段抗戰曆史落實于具體人群,這樣的曆史顯得有血有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該書的出版對抗日戰争研究有填補空白之功。”

(編輯 範文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