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一箭三雕為劉禅斬草除根,諸葛亮臨終如夢初醒

三國時期的劉皇叔堪稱“創業皇帝”的典範,從最開始的織席販履,再到最終入居川蜀君臨天下,期間更是為後世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傳奇佳話。而我們大部分人對于劉備的人物形象,想必都會系之以“仁德”二字吧?不錯,如果從演義的記載上來看,這位動不動就感情落淚的皇叔的确是位難得的仁君。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不難發現,劉備的性格變化是經曆了一個過渡期的。那就是在創業初期直到入主西川之前,劉備向來都是懷仁懷德,對于自己三顧而求得的軍事孔明也是敬重有加,可謂是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再加上他當時單憑“皇叔”這個名正言順的稱謂,也同樣得到了天下人的敬重與愛戴。

但是,自從劉備取得西川,尤其是在登臨帝位之後,他之前寬厚懷仁的性格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他為報兄弟私仇,不惜自絕孫劉聯盟,傾盡國力攻伐東吳,以至于最終兵敗夷陵,不僅使得蜀漢元氣大損,自己也因病殒命于白帝城。而在此期間,蜀中諸臣皆力勸劉備不可意氣用事,但他當時就連諸葛亮的谏言都不予接納,一改之前虛心的态度,以至遭此大禍。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一箭三雕為劉禅斬草除根,諸葛亮臨終如夢初醒

但是,興許是将死之人其言也善,劉備直到臨終前最終明白了過來,不僅悔恨不已,還将丞相召至塌前,這才有了後來著名的“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領成都之主”的白帝托孤的感人故事。而在囑托完諸葛亮之後,劉備又命太子劉禅認孔明為相父,凡事以皆從其言。這對于身為臣子的孔明而言,劉備這番言行舉止自然是令他感激涕零,不敢悖逆。

然而,作為一代帝王的劉備,自然也是深谙權謀之術的。是以,他的托孤之舉真的就似我們表面上看的那樣簡單嗎?

要知道,在劉備所部進入西川之後,朝堂之上便明顯出現了兩個陣營。一個便是以劉備為體系所上司下的一班舊臣親屬,而另一個則是以李嚴為代表的川蜀劉璋舊臣。是以,這兩派之間的看似相安無事的背後,其實也是暗流湧動。是以,劉備首先在最後也是選出了諸葛亮和李嚴作為左右托孤大臣,以前者為主,後者為輔,共同輔佐後主治理國家。而劉備此舉看似是出于尊重朝堂上的兩個陣營,互不偏袒,實際上還是為了能夠讓這兩個陣營之間互相制約,避免權力盡數傾向于任何一方。

其次,在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社稷面前,劉備如果真的能夠做到真心實意将江山拱手相讓的話,那他做皇帝實在是屈才了,稱其為聖人也不為過。是以,他在對孔明托孤的一番話中,其本意則是為了試探丞相的忠心。并且當時群臣在場,諸葛亮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大家所共同見證的,是以,哪怕日後丞相果真有反心,群臣也不會答應。說白了,劉備對于孔明這不是完全的信任,不然也不會讓李嚴職尚書令。

其三,我們都知道在向諸位将領囑托後事時,隻單獨給趙雲說了句話,其餘諸将便是一言而概之。這又是為什麼呢?劉備之是以這樣做,其實也是因為劉備做了最壞的打算,那就是倘若兩位托孤重臣皆有辜負,那麼趙雲所掌的兵權同樣能夠匡扶漢業,整理朝野。

是以說,直至諸葛亮臨終之時,他才最終發現了先帝這絕妙的一箭三雕的計策。不過就是令自己鞠躬盡瘁,效忠蜀漢政權;再就是将李嚴提拔上位,令蜀中舊臣制約諸葛亮一支;最後,還令趙雲“監管”朝政,以防不測。這種帝王權術雖然精明,但聞之想必也會令人心寒不已吧?

當然了,昭烈皇帝的算盤打得再妙,也最終沒能算出蜀漢的氣運,丞相自然雖知事之難成,卻依然懷着一個赤膽忠心,隻為報之前的三顧之恩。然而,當所有人的努力都随着魏國“安樂公”的封号賜下後,便盡付了曆史的滾滾波濤之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