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昌民屋壁畫:讓民間藝術在牆上“生花”

文昌當地有一種說法: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文昌人,凡是有文昌人的地方就有民屋壁畫。

由此可見民屋壁畫對于文昌人的重要意義。甚至遠在國外的華僑華人都會聘請文昌手藝人前去繪制壁畫,一解思鄉之情。

早在10年前,文昌民屋壁畫就被認定為文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文昌民屋壁畫:讓民間藝術在牆上“生花”

許達聯在進行灰塑創作。

壁畫

文昌市文城鎮頭苑松樹下村,立着一座符家大宅。百年滄海桑田,苔藓爬滿牆壁,斑駁之間,牆上、檐上、門拱處的圖案依然色彩豔麗。這就是文昌的民屋壁畫。

“瓊者莆(閩南莆田)之枝葉,莆者瓊之本根。”文昌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吳亞利說,文昌先人大多來自福建,他們帶來了内地的文化,其中就包括民屋壁畫,“文昌人蓋新房都要畫壁畫,壁畫中寄托了文昌人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壁畫取材廣泛。住宅裡,大多繪制民間流傳的吉祥物,如在正廳橫廊裡常畫的有象征喜上眉梢的“喜鵲登梅”;象征高尚品德的梅、蘭、竹、菊;寓意金玉滿堂的“金魚和海棠”;表示連年有餘的“蓮花和鯉魚”等。窗門拱常畫的有象征延年益壽的松鶴及寓意富貴的牡丹。祠堂祖廟裡的壁畫有寓意吉祥的龍、鳳、麒麟等,以及各種民間保護神和神話傳說等。

文昌民屋壁畫:讓民間藝術在牆上“生花”

文昌符家大宅裡的壁畫

過去,畫師們使用的顔料都是天然礦物質石粉,色彩隻有土黃、土紅、奶藍、墨色4種基本色,優點是固色持久,可以保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随着時代發展,畫師們博采衆長,開始混用水粉、丙烯等顔料。與礦物質相比,這些顔料雖然留存時間短,但色彩更加豔麗。畫師們在作品中将二者混合,達到互補的效果。

畫筆一代代傳下來。文昌市文化館館長曾小甯介紹,目前文昌有畫師30多人,其中有6位市級非遺傳承人。

人在瓊島,壁畫是傳統;人在島外,壁畫是鄉愁。是以,6位非遺傳承人常常受邀到省外甚至國外去繪制壁畫。

文昌民屋壁畫:讓民間藝術在牆上“生花”

文昌民屋壁畫圖案多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物。

非遺傳承人潘先良記得,自己第一次到國外作畫,是受泰國華人邀請去為一座建立的廟宇畫畫。後來,他先後下東南亞數次,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都留下了生動的民屋壁畫。

馬來西亞的樂聖嶺天後宮的壁畫就是由文昌畫師所畫,耗時一年多方才完成。完工時,當地許多瓊籍僑胞蜂擁而至。80多歲的文昌籍僑胞符洪國握着潘先良的手,激動不已,連連感慨這些壁畫勾起了自己的童年記憶。

灰塑

徜徉在文昌老街和古村落,除了平面的壁畫外,也會常常見到一種凸出于平面的雕塑。例如松鼠與葡萄,寓意人丁興旺;蝙蝠與壽桃,寓意多福多壽。這就是灰塑,它也是民屋壁畫的一種表現形式。

與平面壁畫一樣,灰塑同樣曆史悠久,是我國傳統建築中常用到的一種裝飾手藝,民間稱之為灰批、灰堆。灰塑手藝人根據建築空間和裝飾部位的需要來設計相應的圖案,然後将石灰、紙、稻草等調配成類似水泥一樣黏稠的原料,通過灰刀将其砌抹在牆面上,進而雕琢形成立體裝飾。灰塑題材通常以祥禽瑞獸、花卉植物、吉祥圖文等紋樣組成,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寓意元素為主。

文昌民屋壁畫:讓民間藝術在牆上“生花”

海口騎樓步行街的灰塑作品。

當下掌握灰塑的手藝人卻遠遠少于平面壁畫手藝人。

72歲的許達聯是海南灰塑手藝人中的佼佼者:“正是因為覺得灰塑手藝人少,我才從平面壁畫改做灰塑。”

轉行不易。尤其是灰塑的制作,說起來寥寥數語,實則費時費力。光是準備灰泥這一步就有很多講究:例如為了提高黏稠度,灰泥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捂置;灰泥要經過夯打,才能保證既有一定的密度,又有較高的可塑性和柔韌性。另外,灰泥的固化速度太快不利于塑性,太慢又容易損壞,是以灰泥的調配非常重要。這些年來,經過反複的調比和配方的改良,許達聯調出的料黏性強,即使是在外層做繁複雕飾,也足以支撐。

灰刀在手裡飛舞了50多年,許達聯參與過許多項目。文昌孔廟屋脊上的精美灰雕,就是他參與制作的,曆經幾十年風雨,如今依然栩栩如生。

走在符家宅裡,擡頭望着宅子留存了百年的灰塑,許達聯說,随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灰塑藝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即便自己已經年過古稀,還是要不斷學習、琢磨,堅持練習,才能讓灰塑跟上時代的審美,讓更多的人了解灰塑、喜愛灰塑、傳承灰塑。

傳承

海口中山路有一家騎樓建築酒店,内部随處可見精美的灰塑和壁畫。這是許達聯和朋友們的作品。

當下,人們的日子越過越好,許多人走進了城市,搬進了高樓,民屋壁畫式微。吳亞利感慨:“民屋壁畫是文昌的曆史傳統名片,但外地人知道的卻不多;曾經興盛,如今也後繼乏人。”

文昌民屋壁畫:讓民間藝術在牆上“生花”

海口騎樓老街寰海閣酒店内的灰塑作品,由許達聯及其團隊所創作。

珍寶應當被知曉和傳承。為此,文昌的非遺傳承人創新地将創作從牆上搬到了木闆上,友善移動和攜帶。文昌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想了不少辦法:舉辦展覽;定期組織文化交流;在校園裡設壁畫基地,定期為師生們授課。

當海口中山路上的酒店找上門時,許達聯毫不猶豫地應了下來。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一直以來,民屋壁畫的主要市場都在鄉鎮,怎樣才能讓更多人認識民屋壁畫,進而傳承保護好這門手藝?他希望通過這個城市裡的項目,讓民屋壁畫走出鄉野,走進城市,出現在像騎樓老街這樣的網紅旅遊景點,讓更多人看到民屋壁畫的美。

2021年4月,許達聯在海口“898藝術村”開了工作室,一方面是承接項目,另一方面是作為文昌民屋壁畫的展示平台。

近年來,非遺傳承人伍世東在接到一些大型壁畫項目時,也會特意讓高校科班出身的大學生來做協助工作。工作過程中,他會将文昌壁畫技藝傳授給大學生。他相信,随着年輕人的加入,民屋壁畫今後會有更多的創意和發展空間。他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領略到民屋壁畫的魅力,加入這一行,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下去。(習霁鴻)

來源:海南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