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藥古今研究:荭草、荭草花、荭草根

作者:藥王追随者
中藥古今研究:荭草、荭草花、荭草根

荭 草

一、典籍摘要

1.《本草綱目》:“荭草鹹、微寒、無毒。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亦治瘰疬、痞塊。”

2.《本草經集注》:“荭草味鹹,微寒,無毒。主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

3.《滇南本草》:“荭草,氣味鹹、平。無毒。主治消渴、去熱、散氣、消積、止痛,消痞塊最良(按∶荭草即蓼草)。”

4.《名醫别錄》:“味鹹,微寒,無毒。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

5.《新修本草》:“荭草味鹹,微寒,無毒。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

6.《本草圖經》荭草“根莖作湯,捋香港腳耳。”7.《千金翼方》:“荭草味鹹,微寒,無毒。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

8.《全國中草藥彙編》:“荭草辛,溫。有小毒。祛風利濕,活血止痛。用于風濕性關節炎。”

9.《中藥大辭典》:“荭草辛,涼,有毒。治風濕性關節炎,瘧疾,疝氣,腳氣,瘡腫。”

10.《中華本草》:荭草辛;性平;小毒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活血;截瘧。主風濕痹痛;痢疾;腹瀉;吐瀉轉筋;水腫;腳氣;癰瘡疔疖;蛇蟲咬傷;小兒疳積疝氣;跌打損傷;瘧疾

11.《唐本草》:“除惡瘡腫,腳氣,煮濃汁漬之。”

12.《植物學大辭典》:“治疝氣。”

13.《國藥提要》:“去瘧,醫毒蟲咬傷。”

14.《證類本草》:“荭草味鹹,微寒,無毒。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

15.《新疆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濕。治風濕性關節炎。”

16.陳藏器雲∶作湯浸水氣,惡瘡腫,佳。

17.唐本注雲∶有毛,花紅白,除惡瘡腫,香港腳,煮濃汁漬之,多瘥。

二、現代研究

1.化學成份:葉含黃酮類荭草素和荭草甙,葉綠醌。此外,本品還含β-谷甾醇等。

2.藥理作用:莖、葉的水溶性提取物對蛙、小鼠有抑制作用,對蛙、兔的離體心髒也有抑制作用,且不被阿托品拮抗,對蛙心之抑制可用麻黃堿及氯化鈣拮抗之。對蛙下肢血管及兔耳血管皆有明顯的收縮作用,能使犬的血壓短暫的升高。對離體兔腸無作用,對在位子宮(麻醉或不麻醉家兔)有興奮作用。

中藥古今研究:荭草、荭草花、荭草根

荭草花

《中藥大辭典》:“荭草花治心、胃氣痛,痢疾,痞塊,橫痃。”

《本草綱目》:“荭草花散血,消積,止痛。”

《中華本草》:“荭草花性溫。行氣活血,消積,止痛。主頭痛,心胃氣痛,腹中痞積,痢疾,小兒疳積,橫痃。”

《中華本草》:“荭草根辛,性涼,有毒。清熱解毒。除濕通絡。生肌斂瘡。主痢疾,腸炎,水腫,腳氣,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荨麻疹,瘡癰腫痛或久潰不斂。”

荭草根

《中華本草》:“荭草根辛;性涼;有毒。清熱解毒;除濕通絡;生肌斂瘡。主痢疾;腸炎;水腫;腳氣;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荨麻疹;瘡癰腫痛或久潰不斂。”

中藥古今研究:荭草、荭草花、荭草根

繼續閱讀